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赛转播,内容报道,腾讯如何建立视频竞争壁垒

2021-08-06 11: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三声编辑部 三声

对内容形态与题材的全面覆盖,以及在渠道分发上的多重选择,构成了腾讯本次奥运报道的一体两面,一定程度上,它既是腾讯内容生产与资源整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腾讯整体生态优势的必然结果。

作者|周亚波

截止8月4日,中国奥运健儿已经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取得了32块金牌。

在不断见证荣耀的同时,我们也见证了许多金牌之外,中国奥运健儿或有趣、或感人的故事。在视频行业不断发生着变革的当下,东京奥运会可能已经成为了观众接收信息最丰富多元、获取信息渠道最广阔的一届奥运会。

观众很容易注意到腾讯在本届奥运会当中的身影。例如,奥运期间,停留在东京水上运动中心外的两辆印有“Tencent”的转播车相当引人注目。作为东京奥运会游泳、水球等水上项目的公共信号制作方,腾讯与这次奥运会的连接,是直接从最上游开始的。

顺着链条下来,内容的提供成为了根本。想要满足观众赛事转播和赛事转播外的各种需求,需要大赛报道的内容生产与资源整合能力。这些能力无法在短期内组织,需要来自多年来的积累;此外,要想将内容与最多的受众进行高效连接,自然也需要更多元的连接方式。

对内容形态与题材的全面覆盖,以及资源上的全面整合,构成了腾讯本次奥运报道的一体两面,一定程度上,它既是腾讯内容生产与资源整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腾讯整体生态优势的必然结果。

01|变与不变

奥运会是一件大事儿,也是一个窗口。一个直观的感受是,与许多年前“一家人围着一台电视机”的经典场景相比,线上内容的丰富和观看方式的多元,给在线视频行业提供了更多的施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在线视频平台的内容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奥运会包含着不变和变化,一方面,奥运会作为头部体育IP在诸多方面保持着基本面,这形成了观察比照的基础;另一方面,奥运会与观众的连接方式一直在发生着变化,这是在线视频行业,乃至概念更广的内容行业释放这一IP价值的另一种研究面。

对比前两届奥运会,彼时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在线视频行业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

以腾讯为例,2012年之时,腾讯视频刚刚上线不久,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尚未正式到来;2016年时,正是视频网站竞争如火如荼之际,凭借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嗅觉,腾讯视频在这一时间段大量输出优质节目,而腾讯体育也在2015年获得了NBA独家数字媒体版权,开启了顶级赛事精细化运营的时代。

到了2021年,在线视频行业格局趋于稳定,各大视频平台的重点都在生态体系的建设当中,而将之前储备的优势进行最大化的利用来应对用户对奥运报道内容需求的变化,则成为了摆在各个视频平台面前的一大挑战。

与以往更集中在赛事结果的“线性逻辑”相比,新的阶段,视频化的奥运报道开始更加关注“人”,关注运动员属于“人”的部分,也关注观众作为“人”与内容本身的互动。

例如,我们会关注中国健儿的夺金、夺牌瞬间,也会关注运动员幕后的故事,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热爱体育赛事当中展现的“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更会为一些超越国界、突破自我的具体故事而感动。

在循环上升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整个社会加深着对奥运报道理解;另一方面,如何为用户提供这些运动员台前幕后,赛场及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成为了考验视频平台大赛报道能力的关键所在。

因此,奥运会的到来既是一次大好的展示机会,也是一次大型的行业检阅。

02|内容力

东京奥运会,腾讯视频成为了三大主流视频平台中唯一站在奥运主战场的在线视频平台。对这类综合性视频平台来而言,用户对多元的需求也几乎是天生的。

这种平台性的需求,与前文循环上升的趋势,构成了用户对奥运健儿相关内容的新消费需求。作为赛事官方转播商,腾讯在奥运期间的动作体现了“应对变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具体到内容的呈现上,本次腾讯奥运报道的特色,就是将赛事版权与前方报道,以及40多档原创视频节目相融合,这让本次腾讯奥运报道的全面性与丰富性达到了新的高度。

女子赛艇四人双桨金牌得主吕杨通过视频连线主持人与自己的父母,主持人掏出手部护理套装,并告诉吕杨“妈妈专门为你学了手部护理”,吕杨母亲在镜头前露出了心疼又骄傲的微笑。

当举重冠军吕小军做客连线,这位老外心目中的“举重之神”又立刻在女儿面前恢复成了一个温和慈爱的父亲,通过节目,观众也了解到了“神”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而这也引起了无数观众的共情,纷纷在各大平台上发起了讨论。

举重冠军李发彬就在节目当中透露了自己将与恋爱长跑8年的女友结婚,还“不小心”透露了另一位冠军谌利军女友“也是练举重的”,加上“练举重的都长情”等金句,也都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

以上三则故事,都出自《我家有冠军》、《冠军连连麦》的瞬间,聚焦在对中国有着特别意义的家庭视角、情感连接,带动了相当多的共鸣。

这些节目当中,《赢战东京》以大直播节目的形式,邀请了百余位冠军、明星艺人及行业专家。《我家有冠军》《冠军连连麦》《百年百冠》,则通过奥运健儿家庭趣事、选手赛后连线以及冠军们的传奇故事,带人们得以走进奥运健儿们的真实人生。《环环环环环》《奥次元播报》《星运电台》等节目,则通过脱口秀、二次元与艺人联动等方式,为不同圈层的人群提供了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在《环环环环环》当中,观众熟悉的脱口秀演员庞博等人与各类奥运元素互动,节目当中,庞博、海源向李小鹏学习倒立、呼兰和丁宁打乒乓球等名场面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吸引到了更多元化的受众。

为满足观众全天候、沉浸式的内容需要,每天的《赢战东京》,都会在一整天当中为观众就当天的比赛做出前瞻、解析和复盘,邀请运动员、艺人与专家,解析当天的夺金看点,复盘比赛得失,这些联动已经成为了用户消费奥运内容的常态。

例如,8月2日的《赢在东京》节目,就邀请了举重奥运冠军张湘祥解析举重比赛,羽毛球奥运冠军高崚分析羽毛球比赛,女排奥运冠军魏秋月一起关注女排谢幕战,体操奥运冠军张成龙共同关注体操冲金。

管中窥豹,这些节目当中对多维度、多载体信息与情感的满足,在奥运期间海量内容形态、题材的覆盖,以及对赛前前瞻、赛事转播、赛后观察的打通的能力,实际上均来自于腾讯对大型赛事的转播、节目生产和内容制作深度融合的能力,这些布局,都不可能在一届奥运会当中完成,而是长期积累、长期实践的一种结果。

腾讯视频在2017年开始走向S级自制综艺的制作,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制节目矩阵,腾讯体育则从2015年开始独家转播北美四大联盟的比赛,也经历过多次奥运会、世界杯的大赛报道。当专业大赛报道能力遇上专业内容制作能力后,及时、丰富、精彩的内容输出成为了一种结果,助力腾讯在奥运期间建立起了视频内容的竞争壁垒。

同时,这种结果也匹配了观众的需求,并为观众进一步参与到奥运的观赛与讨论构成了推力。当多层次、多圈层的观众看到了更多的故事,又会反过来继续投入对奥运的关注,乃至对体育赛事整体的关注。

03|连接线

需要指出的是,制作多元、好看内容的另一面,是将这些专业、及时、丰富的内容通过更多渠道、更加精确地传递到用户手中,这对拥有着用户生态的腾讯来说,同样是强项。

这种连接,一方面体现在了资源上。本届奥运,腾讯打通了中国女排、中国羽毛球队、中国跳水队、中国乒乓球队、钟天使、苏炳添等运动队与运动员的合作,同时宣布INTO1成为腾讯东京奥运报道喝彩大使,与众多明星一起跨界助阵。另一方面,腾讯还对渠道进行了整合,通过腾讯视频、腾讯体育、微信、QQ、腾讯新闻、腾讯网、腾讯微视、QQ浏览器等豪华互联网产品矩阵,将自己制作的内容,以不同方式与渠道传递到了不同的受众处。

8月1日,中国飞人苏炳添在百米半决赛当中跑出历史性的9秒83,突破性闯入决赛,又在决赛中以9秒98取得了第六名,成为了本届奥运会的经典瞬间。

其中,腾讯赛前连线“苏神”时后者提出的9秒89的目标又在赛后被反复提及,而#苏炳添换起跑脚参考了刘翔#的话题也为观众广泛讨论,一度冲上热搜第四名;赛中,王兆丰、李晶等主持人,石一瑛、殳海、徐静雨等专家,再加上张成龙、高崚等奥运冠军陪网友一起边看边聊,见证了奇迹的诞生。

赛后,苏炳添的两次“起飞”,不仅仅引发了各路明星、达人、KOL的集体欢呼,两次“朋友圈刷屏”传播过程当中,微信生态中的视频号凭借其及时产出、方便转发及强社交属性的特点引发了良好的裂变效果。

在苏炳添完赛后,腾讯的多个视频号也快速产出了包括独家专访、专家解读等内容在内的多个视频,其中,苏炳添参加决赛的比赛视频在腾讯体育视频号上迅速获得超过10万的点赞,转发数也达到了2.2万。

在既有即时要求又有长尾效应的奥运报道内容中,一系列的布局最终形成了指数级的传播效果。通过丰富的赛事相关内容、专业及时的奥运资讯、多元的精品原创节目以及多场景的互动体验,腾讯最终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奥运盛宴,同时也进一步形成了视频行业自我进化、加码渠道与资源的新洞察。

从数据上看,腾讯在此次奥运的视频竞争中成绩斐然。自开幕式到之后的九个正式比赛日中,腾讯全平台累计奥运内容播放量达105.7亿,日均点播UV相比2016年里约奥运同期增长234%,日均点播VV相比2016年里约奥运同比增长433%。而在新榜排行榜-东京奥运资讯平台影响力榜当中,腾讯的品牌传播指数和用户活跃指数都位列全网首位。

东京奥运会的火爆带给了视频行业新的启发。或许只有在长期为用户服务中积累足够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才能在奥运这样的社会大事件中建立视频行业的竞争壁垒,为用户带来最丰富精彩的内容选择。

END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爆料或寻求报道】加微信号:sanshengss333

原标题:《大赛转播+内容报道,腾讯如何建立视频竞争壁垒》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