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9年老兵朱伟正式退休,三联生活周刊进入李鸿谷时代

澎湃新闻记者 林夏
2015-11-03 15:25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视觉中国 图

10月29日,《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在微博上发文说自己终于拿到了退休证。这就意味着,他将正式从《三联生活周刊》离职,主编一职由原执行主编李鸿谷担任。而今年7月,知名媒体人苗炜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他已辞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在微博中,朱伟说:“其实,从今年一月起,已经是‘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主持日常工作都是李鸿谷了。延迟至今,是为完成‘新旧交接’。我从1995年9月接手这本杂志,去年底将这本杂志交给李鸿谷,为这本杂志辛苦19年。衷心感谢这些年支持我、帮助我的《三联生活周刊》同事们、朋友们、读者们。”

为此,《三联生活周刊》的主办方三联书店在10月30日召开了杂志二十周年研讨会。
会议上,三联书店现任总经理路英勇说:“朱伟做了这么多年,现在60多岁了,去年就提出要退下来,我们还是挽留,朱伟向我们领导班子力推李鸿谷做他的接班人,我们对李鸿谷确实还有点担心,不是很放心,就请朱伟继续担任主编一年,李鸿谷做执行主编主持工作。在我们的挽留下,这一年当中,朱伟还是以顾问身份指导着周刊的工作,叫‘扶上马,送一程’,现在一年过去,李鸿谷也承担起带领周刊继续前进的重任。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说,鸿谷具备了担任主编的能力和水平,这也是朱伟慧眼识人才,我们后继有人,我提议向朱伟表示感谢!”

随后朱伟回顾了他在《三联生活周刊》的19年。以下为他的发言全文:

我是延迟了退休,因为我的正常退休年龄是2012年,樊总(三联书店前任总经理樊希安)当初挽留我又多干了三年,我这周正式拿到了退休证,也就是正式开始享受退休干部的待遇,以后(就是)三联书店的退休干部了。

周刊做了19年,其实周刊严格说它20周年的纪念应该在今年1月份,创刊人是坐在我边上的杨浪先生,不是我。

再往前推,沈工(三联书店前任总经理沈昌文)把《三联生活周刊》的刊号批下来是1993年,到现在为止是23年。批下来以后,第一批开始做《三联生活周刊》是钱钢先生,所以杨浪先生和钱钢对《三联生活周刊》做了奠基,我是在他们奠基基础上往下走,他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钱钢先生刚开始做《三联生活周刊》,招聘第一批记者时,我还在杨太太的刊物帮忙,做《农家女》杂志,我记得听到消息,钱钢在招聘记者,一晃23年。我是在前人,就是前面这几任已经探索出经验的基础上才开始起步的,从我开始只不过保持了《三联生活周刊》的正常出版。1995年9月份开始我到《三联生活周刊》,维持了《三联生活周刊》从开始是半月刊到周刊的正常运转,我编了810多期。

《三联生活周刊》我做了19年,严格来说今年应该是属于李鸿谷的《三联生活周刊》,也就是说从今年开始是《三联生活周刊》第20年,是生活周刊新的开始,朱伟时代从去年已经结束。我做的19年,《三联生活周刊》走过了几个阶段。

首先是它的创刊期,创刊期是从1993年开始到2000年底,这轮创刊期是半月刊的方式运作的。

2011年开始我们转为周刊,就是一个大的转型,感谢“9·11”帮助我们完成了这个转型,所以,董总(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董秀玉)刚才说《三联生活周刊》转型是胜利的,因为我们原来以为它从半月刊转为周刊会亏几年,但实际,“9·11”推动《三联生活周刊》变成周刊,它很迅速地,没有很大的亏损期就完成了周刊的转型。

转为周刊以后,我们从2003年到2004年有两年的瓶颈期,这个瓶颈期确实很艰难,但到2005年,因为张伟民张总开始主持工作以后对《三联生活周刊》进行指标经营责任制管理,使得《三联生活周刊》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三联生活周刊》周期的发展是从2005年开始,一直到去年年底,延续了11、12年的高速发展期。它最快的发展期是从2008年开始,然后到樊总这个时期,应该说是《三联生活周刊》发展最快的时期,它的利润额从1000多万到2000多万、3000多万,到去年达到了5100万,使得《三联生活周刊》真正变成了大刊,这是它的发展历程。

《三联生活周刊》的模式——我一直说它的模式不可复制:

第一,因为我们赶上了很好的时代,中国允许一个周刊的生长期,我们赶上周刊的生长期,这和当时董总的决策,沈工和董总一起来做《三联生活周刊》创刊的决策是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决策正好赶上了中国一个周刊的生长期,这个生长期允许我们有10年时间可以慢慢地生长。现在《三联生活周刊》生长期要十年是不可考虑的,现在的环境非常困难。我们2005年开始收获,这十年的生长抚育期,《三联生活周刊》的老领导们付出了巨大的投入。

第二,它从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从不到100万、一年90多万的编辑费开始起步,现在编一个刊物几乎不可想象,我记得和方向明开始来搭这个班子时,我的工资是5000元,方向明的工资是3000元,现在不可能有个主编能够接受5000元的工资。当初苗炜他们年富力强,编辑部就几个破电脑,根本不可能出差,90多万/年的编辑部维持了一个周刊原始的创业。

第三,有三联书店,站在我对面的几位老领导,他们能够容忍我的缺点,因为我的缺点是很多的,当然我很有个性,但我的缺点很多,前面的领导能容忍我的个性,放手让我做这本杂志。董先生时,给《三联生活周刊》倡导了一个特别自由的环境,使得《三联生活周刊》有了特别宽松的自由生长创业期,因为它的创业期很困难。但创业期给予太大压力的话,它就没办法能够很好的生长。张总时代,给了生活周刊,给了我最大的放权,只要有经营责任制在那儿,责权利我可以有最大调度资源的能力,从此开始了《三联生活周刊》一个新的时期。到了樊总时又给了我特别大的信任,给了它特别大的平台,让它来发展。没有领导的支持,《三联生活周刊》不可能(发展)。他们容忍我这么一个有缺点的人来当“不合适的主编”,从我们现在对主编的要求来讲我的毛病太多了。我是个特别任性的人,也是个特别随意的人,因此,我带出了一个特别任性、随意的团队。如果没有一个任性的人带出一个任性、随意的团队,生活周刊也不可能有今天。按照现在对干部考核标准,三联书店不可能有这样的主编,三联周刊也不可能有这样的队伍。

第四,《三联生活周刊》它的成长道路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我总结它的经验可以说是个成功的刊物,因为董总退休时,《三联生活周刊》发行量只有5万册(实销量,印量已经很大)。转周刊时,董总跟我说,如果《三联生活周刊》不能迅速发展发行量,不能做到10万册以上的话,《三联生活周刊》没可能生存下去。我们和发行总监范玉林(音)讲,如果能做到10万册我就很满意了,当然后面的发行量出乎我的预料。

要说《三联生活周刊》成功的标准有各种各样,从发行量、广告量、影响力、利润率角度来讲它应该是个成功的刊物。从2005年张总开始做指标经营责任制,我们的利润开始上升,但它的利润很可能也就几百万。十年时间它能达到5000万利润,人均利润值从很低一直到最后达到50万,它当然在中国的杂志中间是成功的。

要说成功的经验是两条:

第一,《三联生活周刊》不拘一格地培养了一批我们手下、现在在座的很多主笔,这么一些人支持着《三联生活周刊》,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个性,按照他们各自独立的个性共同来支撑起了《三联生活周刊》。在《三联生活周刊》有一个最最重要的经验,在稿件面前人人平等,《三联生活周刊》是个特别奇怪的机构,没有编辑,严格来说就我一个编辑,所有的人都写稿,从副主编一直到资深主笔、主笔、主任记者、记者。一个副主编写稿子写得不好,他的地位就可能跟一个写稿子好的记者一样的地位。在我的概念中,只有稿件才是我衡量的唯一标准。这维持了《三联生活周刊》相对比较高的质量,这是《三联生活周刊》成功的一个最最重要的经验,它慢慢地培养了一支人才队伍。

第二,《三联生活周刊》完成了一个编辑部和市场的关系。当然,我很感谢《三联生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使得我从一个文化人变成了经营者,方向明的说法是变成了“文化商人”。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型,我可能还是一个坐在家里讲讲道理的文化人,因为生活周刊的重任压在我肩上,所以我慢慢成为经营者。这两个经验特别重要,一是有个宽松的环境,有一支这样可以发挥每个人独特个性的队伍。二是《三联生活周刊》一直要求上游向下游要效益的模式,我们一直顺应这个市场模式往下走,这样使得《三联生活周刊》走到了今天。

作为我个人,真的很感谢三联书店各位领导,给了我这样的平台,使得我用19年的时间达到了我自己的目标,我跟董总说,你不让我当主编我也想当主编,因为当时《三联生活周刊》的平台太好了,我在《人民文学》工作时觉得是有能力的编辑,但我的能力得不到发挥,董总开始给了我这个平台,一味支持我。在我经历中有一个很感动的就是张总,我的脑袋做手术时张总赶到医院来看我,张总就跟医生说,你们一定要把他治好,因为他是我们最好的主编,我确实很感动,觉得有这么多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培植,才有了我的19年。

我真是非常感谢在座的很多周刊的老同事们,因为《生活周刊》前前后后有正经上了版权页的250位同事,250位同事共同倡导了这个周刊,而且在整个编刊过程中他们容忍了我的坏脾气,容忍了我的毛病,辛辛苦苦地生活周刊做到了这一步。我在去年写的那篇文章是真心的,我是一个好编辑,从做《人民文学》开始我就知道我是个好编辑,我知道什么样的稿件是好的,什么样的人能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所有的工作,作为主编我就在协调这个事儿,总算我的协调还有个比较好的成果。今天开这个会,《三联生活周刊》创刊20周年,等于给我开个欢送的会,也感谢路总能够体谅我的要求,因为毕竟做到了65岁,很难支撑这一摊,帮助我完成了对鸿谷的新老交替。

从今年开始,《三联生活周刊》第20年实际开创了《三联生活周刊》新的时代,对一本刊物来讲其实20年太短了,美国《时代》周刊做到现在快100年了,如果从100年的长度来看,《三联生活周刊》20年它只是过了一个青春期,我们只是做了《三联生活周刊》的青春期。从第20年开始鸿谷接手《三联生活周刊》是进入《三联生活周刊》的全媒体时代。所以,第20年开启了《三联生活周刊》新的时代。我充满了祝愿。

借这个机会,真的感谢在座所有的领导,谢谢大家!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