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剑桥教授方德万:为何欧洲人比美国人更关注抗战

澎湃新闻记者 彭珊珊
2015-11-11 09:3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1945年9月9日上午9点,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签署投降书,128万侵华日军从此放下武器。这个本应终结战争的场景背后,是哪些政治力量博弈又使亚洲继续深陷泥沼?这是在第22届北京论坛史学分论坛上,历史学家方德万(Hans van de Ven)报告的主题。

方德万是荷兰人,毕业于哈佛,执教于剑桥。他是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抗战的学者之一。同样有影响力的还有他的学生们,比如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Rana Mitter)和剑桥大学日本史副教授顾若鹏(Barak Kushner),前者是《中国,被遗忘的盟友》的作者,后者今年刚刚在哈佛出版社出版著作《人鬼人:日本战犯与中国的审判》。在他看来,欧洲和美国史学界对抗战议题的热情不同,与双方历史传统、政治形势的差异有关。

方德万(Hans van de Ven),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院长

欧洲人更关注抗战,因为都有一路“打”来的历史

澎湃新闻:过去关注中国抗战的西方学者主要集中在北美,但近年来欧洲研究抗战的力量正在崛起。作为一个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欧洲人,您能谈谈欧美学界的差异和个中缘由吗?

方德万:我在哈佛的博士论文主题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对军事史特别关注。中国近代历史和军事战争关系密切,但在美国的中国史学界,没有人对军事感兴趣,选这样的题目甚至很难找到工作。欧洲的军事史研究则有深厚的传统,许多优秀的军事史学家是在英国、德国长大的。相对来说,美国历史上少有受到军事入侵的经验,但欧洲经常打仗,和中国一样。我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军队和战争都很重要,但过去美国学者的叙述中少有关注。

在1980年代,中国研究抗战史的人很多,比如杨天石教授。当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刚开放,资料很多,台湾也有不少材料,所以我开始研究中国的军事史。1990年代初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就与中国的军事化有关,这个路数在美国不受欢迎,但在欧洲非常流行。

除了忽视军事史外,美国的中国史学界还有过一个问题:麦卡锡主义风暴的中心就是中国。很多美国的中国史学者,比如费正清,都因此受到过批评和打压。要美国人改变态度非常难,我曾写过一本书,其中一部分批评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942年被罗斯福任命为中国战区参谋长,与蒋介石矛盾重重,1944年奉调回国),当时史迪威在美国的中国史学界是大英雄,我的观点几乎不能被接受。

过去美国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对日本的这场战争无关紧要,因为史迪威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指责都是对的,国民党从1928年开始已经是无能、腐败、走向军事化且注定失败的,共产党的革命早已可以预见。他们认为1937年爆发的抗战在历史上没有地位可言,它与中国未来的走向无关。

那是1998年左右。我记得第一次在洛杉矶做史迪威的报告,有人甚至想打我,因为我“诋毁”他的英雄。当然,现在这已经是一个普遍被认可的观点,史迪威不是英雄。而突破了史迪威的评价以后,我们就有机会重新讨论国民党、蒋介石、战争史和抗战史。

澎湃新闻:“重新讨论”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方德万:现在的抗战研究确实国际化。今年已经有过许多次会议,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还有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学者互相交流。大家都是十几、二十年的老朋友了,彼此很熟悉。美国现在研究抗战史军事史的学者也不少,比如叶文心(Yeh  Wen-hsin)有一波学生就在做这个题目。

有一些问题值得重新考虑,首先什么是“二战”?英美国家的叙述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提出“二战”这个词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把这场战争与爆发在欧洲的一战联系起来,赋予它一种道德含义。这场战争,起初英国人叫“大战”(The Great War),苏联人叫“卫国战争”(Patriotic War),中国人叫“抗日战争”。

所以现在的兴趣是把二战和革命联系在一起,抗日战争也不只是抗日战争,还是“抗日建国战争”。把中国的经验放进二战的概念里,可以重新了解二战。从全世界来说,二战不只是反法西斯战争,也是革命战争。欧洲自然是反抗德国,亚洲除了还击日本,还有许多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发展壮大,建立军队、动员社会。中国、东南亚都是很好的例子。从全世界角度看二战,必须包括东亚国家的经验,中东、非洲、南美国家的经验。

你也可以对比德国和日本,都因为资源稀缺而向外扩张,而且人口众多,所以要把多余的人口安置到新的地方——德国是波兰、乌克兰,日本则是东北三省、伪满洲国。然后冲突就越来越多。在战争之初,这两个国家之间并没有很大联系,美国参战以后才有了变化。

澎湃新闻:能介绍一下您的抗战史研究团队和项目吗?

方德万:我没有项目(笑),不过我有很多学生,他们都对这个主题有兴趣。此外欧洲或英国政府为我们提供奖学金,可以支持一些研究生来学习。

我的学生拉纳•米特在牛津大学主持“中国抗日战争研究项目”(团队成员有赖小刚、海伦•施奈德、聂洪萍、马修•约翰逊、艾伦•威廉•穆尔等),英国利华休姆信托基金(Leverhulme Trust)为他们提供资助。顾若鹏在剑桥有一个项目“战争罪责与帝国”(War Crimes and Empire),由欧洲研究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赞助,研究战后日本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李晨是我们这里毕业的,另外在香港也有一批学生。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

1945年的蒋介石一无所有,除了一个身份

澎湃新闻:您在论坛上的报告主题是“日本在中国战区的投降”,提到这个投降仪式的时间是“三九良辰”:9月9日上午9时举行。您怎么看待其中的含义?

方德万:中国如何应对日本投降这个特殊时刻,事实上非常复杂。9月9日的投降仪式在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这是象征性的,其他省市的仪式则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同时间进行,因为要日本军人投降、放下武器,这是一个大工程。

中国人喜欢“9”,象征“和平、永久”,也可能和佛教有关。选“9”很合适。不过现在这个日子并不常被提起,中国政府在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因为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东京湾签了投降书,第二天中国举国欢庆。这个日子的特别之处在于,这一天,在美国的军舰上,日本是向同盟国投降,向英国、美国、荷兰、中国等国家投降。所以对中国来说,这一天意味着西方国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中国则是东方的胜利者。

澎湃新闻:您还提到,这场仪式是蒋介石的“政治资本”。

方德万:是的,这和他的处境有关。

1945年,蒋介石有什么?几乎什么都没有。军队力量薄弱,只有美国人训练的军队,而且他们在四川、广西、湖南,无法控制上海、北京。知识分子不支持他。在农村也有很多人反对他,因为他在农村的动员方式粗暴(抓壮丁),经济也不行,1942年的河南饥荒令人震惊。

所以,蒋介石这时唯一可以利用的资本,就是他的地位,他作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地位,这是其他国家也认可的身份。他要利用这个地位来恢复他在国民政府、国民党内的威望,要恢复他在沿海地区,在上海、天津、浙江、江苏、河北的行政权力,因为他实际上没有。有些地方共产党的力量更强。

澎湃新闻:依靠仪式来强化实际控制力,有效果吗?

方德万:我想没有。但他必须利用、唯一可以利用的东西就是这个身份。当时他的权力不太稳定,行政权力的基础很弱,必须借助美国人(的力量)、日本人(的投降)。

我想,他唯一的希望是在这之后尽快恢复经济。如果他恢复经济秩序成功的话,国民政府的历史也许会不一样。但是事实不是这样,没办法。地位是他唯一的工具,所以也可以说是很弱的一个工具,没有实权。

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右)向中方代表何应钦(左)呈递冈村宁次签字的投降书。方德万在报告中分析蒋介石派何应钦出席的原因,一则何应钦与冈村宁次是同学,二则九一八以来何在对日妥协的事务上一直代己受过,此举是想在国人面前重塑何应钦的形象。

二战没有在1945年结束

澎湃新闻:对于日本在中国战区的投降,美国和苏联是什么态度?8月17日美国方面就在记者会上说,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投降美国决不参加。

方德万:从魏德迈档案中可以看到,美国的方针是尽快退出,不想卷入中国接下来的战争。要确保美国人控制的沿海城市,将自己的力量集中,退回日本。

苏联方面,斯大林当然很高兴。我在英国档案馆看到的一些资料很有趣。大家都以为1946年3月以后苏联大部分军队都回国了,但根据英国情报机构的消息,不少苏联军队继续驻扎在东北,没有离开。

斯大林的目标,是希望有一个“缓冲国”(buffer state,即地处于两个敌对国家或集团之间、不介入双方冲突的国家)。如果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三省胜利,加上朝鲜、蒙古、和苏联势力控制下的中国新疆地区,对他们来说就很安全。而且这样的中国是分裂的,内部矛盾重重,很难恢复力量。苏联此时考虑的是自己的安全。另外,在1945年、1946年显然要避免跟美国有大的冲突。

澎湃新闻:代表日本政府投降的冈村宁次恐怕面临着更复杂的局面。

方德万:是的。日本在中国的军队始终认为自己是胜利的军队,而冈村宁次要让他们接受天皇的决定、放下武器投降。他在中国面对的情况,包括维持军队秩序、与各方面沟通,都是艰巨的任务。这是过去常常被忽略的。后来他们还要考虑,反对共产主义、反对美国,稳定日本在亚洲的情况,最好是支持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为敌。

军部反对天皇意见的情况,我听过一些报告。战争之初军部和天皇时有分歧,天皇没什么力量。但到了1945年,他们也要考虑,投降以后日本会怎么样?日本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军队投降了,那就不是军队。是天皇。

蒋介石了解这一点,所以在开罗会议上对罗斯福说,不要取消天皇制度。战后日本要稳定,必须要有天皇。也许蒋介石还有其他考虑,比如胜利以后希望日本是什么局面?如果没有天皇,美国占领这里,对我们的未来有什么影响?这些他都要考虑。

澎湃新闻:为什么把日本在中国战区的投降作为研究题目?

方德万:投降本身是很有趣的,但我的目标是说明,如果我们重新考虑二战或抗战的内涵是什么,就会注意到,投降没有停止在中国的暴力和战争。我们不能说二战在1945年就停止了,亚洲的稳定要到1952年、1953年以后才逐渐实现。亚洲的稳定与否,影响要素包括日本、朝鲜、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历史因素则是美国。可能对于丘吉尔来说,1945年就可以带着士兵回家了,但对于中国来说,这不是结束,因为各国的力量仍然在这里角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