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亚湾、惠阳限购,“临深限购圈”形成

吴家明/证券时报网
2021-08-10 08:06
地产界 >
字号

大亚湾和惠阳都是最早被深圳人熟知的区域,不仅因为大亚湾核电站,还有一大片高楼林立的城区,吸引了很多深圳置业者。如今,这里的楼市也开始“限购”。

8月9日,惠州市住建局等6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共有八条房地产市场调控举措,涉及房价地价联动机制完善、新建商品住房预售和价格备案管理、开发资金监管、完善住房销售政策、落实配建公建设施、提升住房保障覆盖、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和强化联动调控机制等方面内容。其中,《通知》提出严格审查购房资金来源,严防居民挪用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等用于购房,禁止非银行金融机构向个人提供购房贷款。严格执行新购住房三年限售政策,重点片区暂停向区域内拥有一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出售新建商品住房,坚决遏制投机炒房。“重点片区”是指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惠阳区。今后将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重点片区的范围。

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惠阳区和东莞南部的凤岗、塘厦、虎门等镇,一直被购房者称为临深片区。东莞的新房和二手房市场早已实施不同程度的限购措施,如今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惠阳区的加入,让“临深限购圈”终于形成。

主要依靠深圳客

“2015年,我就在大亚湾买房,在深圳的龙岗中心城上班,以前坐公交车后来开车,开车的话单程不用一个小时。”黄华说起自己每天的双城生活,显得有些无奈,“刚开始大亚湾的小区里没住几户人,这两年才逐渐多了起来,都是深圳房价太高的原因。”说到这,黄华也显得有些后悔,“当时如果咬咬牙在深圳买一套房,价格可能已经翻了好几倍,大亚湾这边新房供应量太大,价格看似也涨了,但目前多数均价仍在1万多元至两万多元,而且二手房很难出手。”

早在2011年,大亚湾因住宅空置率超七成,被媒体称为“睡城”。高房价对于许多深圳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根本无力招架,大亚湾的房价无疑是不少深圳刚需可能的“最后稻草”,是很多人留在深圳工作生活扎根的最后希望。更何况,很多关于深莞惠一体化的消息带来了一丝从“临深人”变成“深圳人”的希望。就是这样,深圳客让曾经的“睡城”逐渐苏醒。

据乐有家成交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购房者一如既往地是惠州市场的主力军,占比为52.8%,较去年下降约4%。东莞购房者占比18%,而惠州本土购房者占比为23.1%,相较2020年环比上涨4.1%。

值得注意的是,大亚湾、惠阳新房销量占比已经没有排在惠州市内的前列。据乐有家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7月第5周,仲恺区一手住宅网签全市占比27%,位列第一位;惠城区占比为22%,位列第二位;博罗县占比为17%,位列第三位。截至2021年8月3日,惠州全市二手住宅挂牌均价每平方米1.37万元。

或许不会推出

更加重磅政策

除了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惠阳区实施限购,《通知》还提出包括房价地价联动,确定出让地块住宅销售限价;商品房项目在取得预售许可后10日内须一次性公开全部房源。高价楼盘价格半年内成交折扣率低于95折,对未推售房源备案价格下调;严审企业购地资金来源,超出“三道红线”房企禁止参与土地招拍挂等措施。

就在7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约谈银川、徐州、金华、泉州、惠州5个城市政府负责同志,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切实履行城市主体责任,针对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调控和监管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惠阳区等重点片区非户籍人口限购一套,这是惠州首次启动限购,也是被列为重点城市以后,必须要做出“真调控”的表态。不过,惠州或许不会推出更加重磅的政策,因为惠州楼市需求严重地依赖于深圳的外溢。“惠州的楼市本身已经开始下行了,房价涨只是结构性的因素,一旦推出更严厉的政策,惠州楼市就会跌到冰点。”

李宇嘉还表示,此次调控目的一是为了让惠州楼市稳定,二是让惠州降低对楼市的依赖。大体量供应是惠州楼市的优势,也是纾解深圳需求的海绵垫,把这个利用好了,深圳楼市也能稳定,惠州楼市也可以持续发展,这也是深圳和惠州一体化的重要方面。所以,调控政策在惠州落地,不可能力度非常大。当然,惠州楼市本身已开始下行,原因还不仅仅是调控政策的影响,而是深圳楼市下行,对市场预期还是有影响。更加需要重视的是,惠州按揭利率上升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可能是各大城市最高的利率水平,其中首套房利率水平为6.82%,二套房利率水平为7.2%。而且,新房和二手房的放贷周期都非常长,再加上限购,未来惠州楼市会开启下行的过程。

(原题为《大亚湾惠阳限购 “临深限购圈”形成》)

    责任编辑:计思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