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沪蓉深:疫情防控的“隐形高手”,城市治理的“未来之城”

2021-08-11 14: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码头青年 ,作者边城蝴蝶梦

【编者按】

近期,我国多个省份出现本土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新一轮疫情,既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突发应急处理能力又检验了其“常态化防控”的工作效果。面对本轮疫情,内陆的成都,沿海的上海、深圳,这三个疫情防控的“隐形高手”,究竟做对了什么?又能为其他城市,提供哪些经验?我们来看看社会各界的分析。

今年以来,随着传播力更强、载毒量更大的德尔塔毒株的出现,中国大城市频频被“破防”。广州、南京、郑州……在这些超大城市中爆发的疫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人口众多的超大城市,如何更好地筑牢抗疫防线? 在此前的疫情中,广州、南京等城市已被放在聚光灯下解剖过。 在GaWC制作的《世界城市名册2020》中,Alpha+的上海、Alpha-的深圳和Beta+成都,排名中国大陆城市的第一、第四和第五。在Beta+这一档,只有成都一个中国城市。

↑成都

三座城市的实际管理人口都超过2000万。 这三座地位相近的城市,面对凶悍的德尔塔,目前都很好地阻击了疫情。病例少,控制快,既没有全城核酸检测,也没有大规模停工封城。因为没有大新闻,所以不显山露水。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破解这些“隐形高手”究竟做对了什么

无疑对其他城市具有极大借鉴意义

成都的任务

自古以来,中原一旦发生战乱或天灾,人民通常有两条陆地逃亡路线,一条往岭南,一条往蜀地。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环卫,里面土地肥沃,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疫情于中国,也像一场渡劫。疫情何时能真正结束,疫情之后的世界局势怎么走,没人能说得准。加上全球化退潮和内循环的提出,西部、蜀地以及成都的重要性,就更为凸显。从战略的高度看,成都的重要性远超想象。

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海上风高浪急,以全球化和外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中国要构建内外双循环,战略上必须要找到一个新引擎、新支点、新基地。

骨骼清奇的成都,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任务。

“一带一路”倡议深刻重塑了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成都在国家对外开放版图中的位置。成都从第一轮开放中的内陆腹地,跃升为第二轮开放中的开放前沿。

当今国际局势日益复杂多变,沿海城市赖以崛起的海运严重受限,国际贸易重心不得不转向西部内陆。

过去几百年,海洋国家主导着世界贸易的秩序,国际门户枢纽也以滨海城市为主。如今随着高铁的崛起和航空技术的提升,尤其是中国这样背靠亚欧大陆的超大型国家,逐渐掌握了世界贸易的主导权。在此背景之下,成都这样的内陆城市,才有了建设国际门户枢纽的机会,才有了成为“未来之城”的机会。

↑成都国际铁路港

成都的经验

成都疫情控制得特别好,和一个全国首创的机构有莫大关系。

2017年8月,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首次把社区工作提升到城市层面来统筹,首次明确以一个党委部门专责统揽做好此项工作。

社治委做的事千头万绪,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居民和社区组织起来,成为有凝聚力的应急工作网络。

此前,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是九龙治水。社治委成立后,成千上万个社区,开始被捏合到一起。

2019年10月,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和市委社治委机关干部职工的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成都推进社区发展治理,要为全国全省创造更多的先进经验。

成都在为一城一地谋发展的同时,也在为全国贡献经验。这个城市,站位很高,格局很大。

疫情很好地检验了成都经验的成色。

之前我在写广州抗疫经验时,提到广州的科技力帮了大忙。成都的科技实力当然也不差。成都市委社治委副主任江维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她说,在抗疫中,科技手段非常重要,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要想这些技术手段真正取得实效,靠的是平时社区、社会组织与居民之间建立的深度信任关系。平时有信任,邻里有关怀,遇到事情时,科技才管用。

作品名称:《英勇的战士》
艺术家姓名:王莉(武侯区马家河小学美术老师)
来自成都市武侯区抗击疫情专题美术创作展

疫情中,在成都的很多的社区组织,志愿者们经常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写字、画画,或者共同探讨解决社区一些公共服务问题。这些极其细微的事情,看起来不起眼,但通过经年累月润物无声的情感积蓄和信任叠加,社区工作者和广大居民就联结成了一个个格外柔韧的共同体。成都抗疫的成功,就是因为有这样有免疫力的共同体护体。遇到病毒时,成都整个城市会自动触发保护自身的免疫力。

沪深的打法

和成都一样精准有序的,还有上海和深圳。

上海南京联系非常频繁,但是南京疫情并没有影响到上海。上海仅凭流调追踪和小规模的核酸检测,不停工也不封城,就结束了一场潜在的疫情。

上海抗疫绝招,官方已经公开。8月6日,上海市委常委会强调,要更好彰显市民自律、城市治理、科技抗疫、舆论引导等四种力量。

市民自律是最重要的。这一点,也得到了张文宏的认可。在近期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张文宏说:“这次上海疫情的迅速扑灭也与上海市民积极配合、早期发现病毒、快速筛查等有关系。”

上海的城市治理水平、科技实力,在国内城市中都是顶尖的。

舆论引导方面,上海是媒体重镇,传统媒体和自媒体数量多质量高,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极大作用。另外,上海还有个张文宏。在如今的舆论传播环境下,拥有一个流量堪比顶流巨星的张文宏,是上海之福。

深圳没有张文宏,但有“深圳卫健委”这个公众号。会玩梗的“深圳卫健委”基本篇篇文章都是十万+,在全国范围内名气极大。有了“深圳卫健委”,深圳这座城市就不缺舆论引导力了。当然,深圳本地媒体也不差。

深圳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深圳速度”。

6月18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发现一名餐厅服务员被确诊为阳性患者。6月18日,深圳即宣布完成病毒基因测序,确定为德尔塔变异株。6月18日深夜,深圳通报了服务员报告阳性前的活动轨迹。110名密切接触者,也都纳入集中隔离观察。

当天确诊,当天完成病毒基因测序,当天通报活动轨迹,当天隔离所有密接者。24小时之内,公众所有的担心,都得到了妥善处理,这就是深圳速度。

上海就像一个太极高手,看上去没使什么力气,但是病毒就是翻不起大浪。深圳则像一个拳击好手,出拳如风,动作凌厉,靠深圳速度平息疫情。

不管是太极高手还是拳击好手,背后依仗的都是高超的城市治理水平。上海和深圳,确实是中国城市中当之无愧的优等生。

上海在长江口,深圳在珠江口,一北一南扼守在中国的大江大海交汇处。它们既是中国面向世界展示实力的窗口,也是内陆城市学习的样板。它们只能向前进,向着未来向着希望发展。不管世界局势如何凶险,这两座身担大任的“未来之城”,都一定会在城市治理方面继续展示中国的最高水准。这是上海深圳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赋予它们的使命。

内陆的成都,沿海的上海深圳,这三个“未来之城”构成的三角形,将稳固地支撑起中国的明天。

成都的雄心

上海深圳的江湖地位摆在那,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迅速搞定疫情,并不让人意外。但是,身处西部内陆、不靠大江大海的成都,凭什么?

这又涉及到成都的城市治理水平和历史带给它的机遇。

疫情是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试金石。

疫情发生以来,成都的每一轮疫情防控都是快速有效的,秘诀就是成都高超的城市治理水平。

成都设立社治委等先人一步的创新举措,极大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成都的巨大变化,国内很多城市都看在眼里。

2020年10月,上海市委在一个会议中首次提出“五型经济”,其中就包括流量型经济。而在2017年11月,成都就提出要重点发展流量经济。近段时间,一向被成都视为对标对象的上海,区委书记级别的官员频频造访成都。

这几年,成都城市品牌工作做得特别出色。提到网红城市,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成都。

↑成都

2019年5月底,武汉方面曾派出一支队伍,直接踩点成都又一首创机构——新经济委。他们想知道作为全国第一个新经济发展委员会,成都这个特色机构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参与踩点的湖北日报记者李墨盛赞成都是武汉值得尊敬的对手,“成都市新经济委成立我就注意到了,能够从体制机制上下手,非常了不得。”

2019年,面对新经济企业新发展需求,成都从“给优惠”转变为“给机会”,创新发布首份“城市机会清单”。今年5月,重庆也发布了首批城市机会清单。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视察时专程到成都市和天府新区调研指导,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2020年1月,中央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

从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只用了两年。

↑交子公园

肩负着中央重托,成都在建设公园城市道路上,一马当先,勇毅前行。

2300多年来,成都“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中心未移”,这样的城市,中国只有一个成都。

成都这块地方条件太优越了。龙泉山脉和龙门山脉在两侧拱卫着成都。抬头可见西岭雪山,低头就是丰饶平原,千万人口聚居一城,演绎无数精彩故事。

这样的城市,不建成“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就太对不起造物主了。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能被李白杜甫同时盛赞的城市不多,成都算一个。

李杜之后,“自古诗人例到蜀”成为千古美谈。文人与成都互相成就,造就了锦官城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龙泉山,以前是屏障,现在是阻碍。成都只有跨越龙泉山,才能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才能充分发挥对四川盆地的影响力,才能真正对接重庆,落实国家《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成都对龙泉山的定位是“中央公园”。随着规划的逐渐落实,成都正在由“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从锦江时代走向龙泉山时代。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将变成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世界最有名的城市公园是纽约中央公园,但它只有3.4平方公里。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

难怪有人说成都正在发生“千年之变”。

成都的温暖

成都人的幽默、悠然、文艺、浪漫,都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华为在成都设立研究所之后,大学在成都读的员工都抢着要回来,因为想回来的人太多,最后只好抽签决定。还有些世界五百强公司的员工,把外驻成都当成福利。

腾讯曾经排过一个榜,大学校友的创业城市选择中,成都仅次于北上广深。

安逸的成都人不是只知道耍。

成都酒吧多,茶馆多,书店也多。据《2019—2020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19年,成都实体书店数量已达到3522家,领跑中国城市书店数量排行榜。

在太古里的黄金地段,4000平方米的方所书店,藏书十余万册,搭建起一所藏经阁般的超级书店。令人有些意外的是,书店开业第二年就盈利了。

↑方所

当成都的这份安逸被打破时,成都人选择抱团面对。

因为这场疫情,无数成都人的集体记忆中,多了感动、温暖、团结和骄傲。

在成都市青羊区的一个检测点,一名10岁的小朋友用自己的零花钱给检测点工作人员买了两箱纯净水。

一个水果店老板买了一批西瓜,在店门口挂牌公告:检测点工作人员“随便整,免费吃”。

成都市龙泉驿区的一名房车爱好者,把自己的房车开出来当咽拭子采集点,开启空调,让医务人员坐在里面工作。他对记者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我们四川人经历过‘5·12’,很团结。”

这些天,一首由天府二街居民改编的《天府二街走九遍》火爆了成都人的朋友圈。歌曲描述了一线岗位人员无私奉献、市民全力配合积极抗疫的感人场景。

这些天,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成都广为流传。很多人无比感动,他们也更为成都骄傲。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在朋友圈说:“这种场景让我们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是的,成都值得所有人的热爱和付出。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诸葛亮治蜀,操碎了心,攻心虽妙,不顺应潮流,任你妙手叠出也难回天。

如今,潮流浩浩荡荡,成都之势已成,宽严总能相济。这种势头,写在成都磅礴宏大的天际线上,也藏在琐碎温暖的烟火气里。

来源|码头青年

部分图源成都发布资料图

原标题:《沪蓉深:疫情防控的“隐形高手”,城市治理的“未来之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