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差一点,我也成了阿里那个被灌醉的女孩

2021-08-11 11: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阿里巴巴807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用一句话概括是:

一个阿里的女员工在7月27日被上司强制要求陪客户喝酒,被灌醉后,客户和上司接连侵害了她。

事件在8月9日迎来结点,同城零售事业群总裁李永和和HRG徐昆引咎辞职,阿里巴巴首席人力资源官童文红记过处分,涉嫌男员工被辞退,永不录用,其是否存在违法行为,警方正在调查取证。

结果已出,但心碎不止。

她曾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敲下8000字的内网长文,在公司食堂分发传单,面对上级的压制和阻挠,一次次为自己发声,将舆论推到高峰,才换来一次艰难的口诛笔伐,拥有着让人心疼的勇气。

从事情发生到结果落地,12天不长,却足以让一个原本青春活力的女孩坠入深渊。

新闻一出,我的一个前同事兼好友小宇气得睡不着觉,半夜3点40,她发微信给我,说她想到我之前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至今为我感到后怕。

 

是啊,我有时候也会假设,如果那天晚上我出了门,或者“警惕性”再弱一点点,会有什么后果呢?

想到这儿,我不由得后背发凉。

 

你要适当的把底线降低一些

 

我是个东北姑娘,身材高挑,性格直率。

会有很多人在酒桌上说:“你东北的,肯定很能喝酒。”

不是疑问句,是陈述句。估计生于东北、河南、青岛、蒙古等地的人都会被这样的地域偏见中伤过。

事实上,我是能喝点酒,但酒量真的非常一般。

那是在19年,我当时还在一家仅有10个人的小型公关公司,所有人都跟老板直接对接,管理完全扁平化。我们内部叫“拿一份钱打八份工”,外界叫“小而美”,而我当时的职位是文案与策划。

由于公司女孩少,我和另外2个女孩的关系非常要好,就拉了一个微信群,叫「打工人再也不打工」,但实际上,我们在之后的几年里都没能做到群名所说的。

因为老板之前是做媒体出身,手里有一些业界大佬的资源,所以即使团队不大,我们的业务也从未间断。

业务通常都是又快又急,于是加班不叫加班,叫夜间头脑风暴,熬夜不叫熬夜,叫附加值延伸。

 

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在凌晨3点,我已经困到开始生气,老板才姗姗来迟,要听我讲方案。因为太累,我讲到一半,开始哭。

其实我当时一点也不想哭,我就是很累,很想睡觉,但是突然之间我就绷不住了,一开始我还试图将眼泪憋回去,可情绪逐渐翻腾,我立马意识到,如果这时候不去哭个痛快,我很可能会当场崩溃。

于是我跑到厕所里,大哭了10分钟,又静坐了5分钟,等着心情平复下去。之后,我洗了把脸,又回到了办公室,接着把方案讲完。

公司小,业务多,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身兼数职,所以一开始老板叫我去跟客户沟通时,我还以为只是其他人忙不开,让我偶尔顶替一下。

客户为男性,项目在湖南长沙。

于是在19年10月份,我和办公室的两个男同事小A小B,坐高铁去了长沙,一呆就是大半个月。

在长沙的那段时间,真的是我所经历过“最难受”的日子。

首先是天气,又湿又闷,下过雨后,还异常阴冷。我一个常年在北方生活的女孩,只要一出酒店,就觉得周身的皮肤被贴上一层厚厚的膜,而凉风又会穿透膜布往骨头里钻。

其次是工作,小A和小B经常需要出门跟客户见面吃饭,偶尔喝点酒。一般吃3次饭,我才会出现一次,因为我需要在酒店做“后勤”,他们在见面时有任何关于方案上的改动,我可以及时修改,有时也会等他们吃完饭回来一起改。

因为方案迟迟不通过,老板终于坐不住了,也飞到了长沙,在一家湘菜馆子里,给我们开会。

老板席间说的话,大多数我已经记不清了,左右不过是大家需要继续努力沟通,给客户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云云。

只是不知什么时候,话题突然落在了我头上,老板毫不避讳的希望我能够发挥作为女性的“自身优势”,多去见一见客户,“讨好”一下他,不要把“社交”的重任,完全交给我的男性同事。

我直接说出了我的顾虑:“你是希望我去陪客户喝酒吗?但我男朋友可能不会同意。”

老板说:“我是有意培养你做BD的。你要适当的把底线降低一些。”

我懵了。

注:BD全称Business Building商务拓展

 

半夜的电话,让我单独去找他

老板并没有在长沙呆太久,但他在走的前一天,单独带着我去见了客户。

圆形桌,我一个女生,坐在两位男士中间,感觉自己像个待展示的商品。

吃饭时,如果可以忽略餐桌上不断增加的空酒瓶,大家的状态还是挺愉快的。客户也用言语表达除了对我的看好,说我文案写得不错,还会主动把菜转到我眼前,一边给我介绍当地的美食和风土人情,一边示意我别光顾着吃饭,来一起喝点酒。

我知道自己的酒量,于是整顿饭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尽可能地规避“拼酒”行为,并给自己做心理暗示,可以喝,但一定不能喝多,直到一顿饭结束,即使客户有点醉,也并没有越矩的行为。

结束后,老板和我站在饭店门前与客户告别:“我公司事太多,不经常在长沙,以后有事儿你找她,你们加个微信。”

在老板的注视下,我加了客户的微信,他跟我握手,我没有拒绝。

回到酒店,一跟紧绷的弦松了下来,我开始发晕,也暗自庆幸,真是有惊无险的一夜。

那时我还天真地想,如果之后与客户的沟通都是这样顺利,那么偶尔喝点小酒,也未尝不可。

几个小时后的一通电话,让我彻底清醒过来。

一开始我发现是客户打来的语音电话,我还以为是自己看错了,并没有接。

但,接下来的对话大概是这样的: 

“你睡了?我们现在在酒吧喝酒,你要来吗?”

“我已经要睡了,而且不太舒服,就不去了,要不您叫上X总(我老板)。”

“我跟XXX、XXX和XXX(大概是某高层)在一起呢。”

“是真的不舒服。”

“他们对你公司的项目也有决定权,你确定不来看看?”

“真的不舒服。”

对,我十分明确的拒绝了,因为我实在找不到需要出门的理由,诚然几条要我出门的信息不能证明他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但这种极具暗示的话语已经引起我的不适,说得再直白一点,我老板当时还没离开,这种饭局找他不是会更合适吗?

隔天,我非常清晰地记得老板给我发了一条微信:“你没去啊?”

我没有回,甚至不敢想这其中的勾当,只是开始疯狂跟老板申请,我要离开长沙。

老板同意了,就在我马上要离开之前,小A叫我和客户再吃一次饭,我说:“可以,但你必须跟我一起。”

吃饭时,客户带了一个妹妹。

饭后,客户兴致很高,带着妹妹、我和小A去了KTV,客户一边唱歌,一边拉着妹妹的手喝酒,然后跟我碰杯,跟小A划拳。

在客户看不见的时间里,我都会偷偷把杯中的啤酒倒在垃圾桶里,然后一个劲儿地喝水。但也不是每次都能逃掉,如果被他发现,会罚我连喝三杯,就那么目光赤裸地看着你喝。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酒气上涌,我开始感觉天旋地转。

我一面拉过小A,让他坐在我身边,一面给「打工人不再打工」群里发消息,我说:如果我半个小时之内不发一条消息,麻烦大家帮我报警。

群里的两个姐妹瞬间炸锅了,她们不停地给我出主意,试图让我离开,但我每次走到门边客户都会问我:“你上哪儿去?”

去厕所回来的路上会碰到小A在等我,我问他:你站这儿干嘛?他说:客户怕你喝多,让我出来看看你。

逃不掉的。

迷迷糊糊中,我记得那个客户带来的妹妹坐在我左边,抓着我,像在抓一条河上的浮木,她晃,我也跟着晃。

客户坐在我右边,离我越来越近,我依稀记得他的手臂开始绕过我,去抱我左边的妹妹。但如此一来,我就被圈在中间,看着眼前逐渐放大的五官,我轻轻地推开了他。

这是我记得的最后一个画面,醒来,我就在酒店的房间里。

小A说,是他把我扛回来的,还不忘吐槽我一句。

“你酒量太差了。”而不是“客户可真狗,看你不能喝还要继续劝。”

从长沙回来不久,我就辞职了。

听说那个客户,在我辞职后不久也离职了,具体去了哪里,没人知道。

 

绝不是个例

讲到这里,或许会有人问:你都醉了,为什么这些细节你记得这么清楚?如果感受到不适,你为什么不当场辞职呢?又没受到实质性伤害,你在这里无病呻吟些什么?

我之所以能记得这么清楚,是我与朋友复盘过很多次,希望能以自身的经历给她们提个醒,要记得时刻保护自己。

我当然想过辞职,只是这个项目我已经跟了许久,花费诸多心血,有过那次凌晨3点声泪俱下讲方案的努力,也不舍得就这么放弃。

而说到伤害,我每每回想起那天都会一身冷汗的心理压力不算伤害吗?就算我不讲出来,女性也不应该成为男性在职场酒桌上的“贡品”,活成餐桌上的一道菜。

酒桌上的潜规则之所以存在,归根结底是受伤害的人不愿发声,冷眼旁观的人也认为无可厚非。

自我走后,前同事小宇也被老板要求单独见一位女客户,原因是:这名女客户非常会利用“自身优势”,让她去学一学。

我听完不禁冷笑,女性有什么优势?怎么利用?利用它干什么?好像如果不利用女性优势,你在职场中就不“完整”了,就残疾了。

这和马路上看到交通事故的一瞬间,就断定开车的一定是“女司机”的性别歧视,有什么分别?

职场女性遭遇酒桌PUA并不少见,最近两部大热的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北辙南辕》中,都有女性员工被劝酒的画面。

她们无一不卑躬屈膝,点头哈腰,敬酒的工具从杯到壶,一面说“我真的喝不下了”一面又干了一杯说“谢谢领导栽培”。

有多少女性在职场的压力下,从清醒的反抗,到小心翼翼的委曲求全,渐渐接受男性凶猛的劝酒行为。

喝酒人不敌劝酒人的怂恿,被围困于酒桌之上,被迫卷入以“能喝多少”衡量工作能力的狩猎场。看着客户被哄的一脸开心而顺利签单,就是未曾想过,这是一种近乎畸形的职场文化,一种社交强迫与监控。

想让对方放松警惕,那就喝酒吧,喝美了,交流了,自然就互相信任,剩下的事都好办。

很多女性就是在这种不清醒的信任下,成为了绝对的弱势群体,任人摆布有时,受人欺凌也有时。

而最可怕的,是接踵而来的社会道德审判与足以吞噬人心的心理压力。

其中又有多少人,能拥有像阿里女员工那样宁为玉碎的勇气。

有人会接着问,那么不喝酒不就行了?

喝与不喝、劝与不劝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讨论的是自愿下的自我选择,而后者讨论的是在不自愿前提下的接受程度。

滴酒不沾不是道德标准,浅尝即止也未尝不可。

我们所要警惕的,是一些打着喝酒增进感情的旗号,但喝完酒就散德行,欲行不轨之事的人。

如果面对实在无法推脱的酒局,最重要的是学会保护自己,做到全身而退。

我的朋友豆豆就有个十分不错的方法,作为销售,她经常会陪客户喝酒吃饭。而为了保护自己,她手提包里常年揣着一小瓶六神薄荷喷雾,因为她不小心发现,六神薄荷花露水喷到眼睛里,有堪比防狼喷雾的功效。

自那之后,她就经常用分装瓶带一小瓶,放在随手能找到的地方,别人问起,就说因为怕被蚊子咬而带的花露水。

而每次跟客户喝酒后,她必须跟男友开着视频,让男友知道她只身回到酒店并锁上链条锁后,才会挂断。

以上的做法虽稍显极端,却不失为一些自保的好方法。

我们不会用恶意的眼光揣度人心,但也不应该在陌生人前卸下所有防备。

过去,我们常认为,喝酒是表达真心的一种方式,碰杯代表互相尊重,能在一个桌上交了心就是交了朋友。

如今,不断发生的社会事件,警醒着我们酒精是犯罪的温床,职场女性苦酒桌pua久矣。

当一个酒后被性侵的女性,需要用“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是豁出去的决心”这样的呐喊,喊出时代下的社交病态,那么归根结底,是谁醉了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