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寇德卡的视角

2021-08-12 13: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 Josef Koudelka

维姬·戈德堡(Vicki Goldberg)是西方摄影评论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以富有说服力和洞察力的文章著称。《光影的要义》(Light Matters)首版于2005年,该书收集了作家写作生涯以来的诸多优秀散文和评论。

戈德堡对摄影的观察深入浅出且包罗万象,她的写作主题跨越极广:从流行影像到战争新闻,从肖像摄影快照亭到可后期数字图像,从乏味无趣的窥视到充满悲剧的现场等等。她还从摄影领域的“大师”作品中提炼出新的启示,其中包括沃克·埃文斯、约瑟夫·寇德卡和黛安·阿勃斯等,并以同样敏锐地视角书写和剖析了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森山大道和巴斯蒂安娜·施密特(Bastienne Schmidt)等当代影像先驱者的作品。

此外,维姬·戈德堡的著作还包括《摄影的力量:照片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The Power of Photography: How Photographs Changed Our Lives)、《作为印刷品的摄影:从1816年至今的影像写作》(Photography in Print:Writings from 1816 To the Present)等。1997年,戈德堡获得国际摄影中心著名的“无限奖”,1999年,她荣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约翰斯顿奖。

约瑟夫·寇德卡

文 | 维姬·戈德堡

译 | 沈华玲 李俊彤

确定风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聪明的摄影师可以在忠于内心追求的前提下找到一种风格。较之风格,视角是更难获得且更稀缺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形式的构成要素,比如,组和与对比、美感、秩序、创作技巧。视角则可能来自生活、眼睛、心灵和大脑、复杂的个性,而不是来自独创性或熟练的技艺。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有一个根据风格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视角,塞西尔·比顿(Cecil Beaton)有一个与真实的观看视角毫不相关的风格,理查德·阿威顿(Richard Avedon)作为一名肖像摄影师,同时拥有风格和视角。有时,一种风格的发展,可能是无意识的,因为没有适当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立即呈现的视角,比如文学创作中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摄影创作中的奥古斯特·桑德和罗伯特·弗兰克。

较之风格,视角的层次显然更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更好,也不一定更讨人喜欢。风格可能肤浅,但很有魅力,视角可能很真诚,却往往并不深刻。尽管如此,灵感的缪斯可能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为创作者赢得一个视角而感到自豪。

选自《流放》系列

选自《流放》系列

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在这场比赛中大获全胜。这一点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举办的“约瑟夫·寇德卡”展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寇德卡的艺术风格深受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的影响,尽管他已经对这位大师的风格进行了足够多的改动,并使之成为自己的风格。寇德卡的观看视角显然是他的个人独创——是他的出生、所处的时代和二十世纪的社会背景等种种意外混合后所生成的结晶。这些照片本身就是从欧洲和美国的社会历史和动荡不安的政治中剪下的视觉碎片,这些碎片被重新安排,形成了一个令人费解但却能深深引起共鸣的故事。《光圈》杂志(Aperture)同时出版的精美作品《流放》(Exiles)选集与这次展览截然不同。

选自《流放》系列

选自《流放》系列

在这个国家,寇德卡是最不为人熟知的出色摄影师。他获得了无数的资助和奖项,其中包括美国国家文艺基金会(NEA)大奖。他所拍摄的吉普赛人的照片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展出,并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成书。然而,他最近的作品从未在这里展出过,他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作品也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就连对寇德卡倍加推崇的摄影爱好者,也对他的许多作品不甚了解。除了媒体的核心受众,他通常不被人所熟知,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拒绝为宣传机器服务。尽管加入了马格南图片社,但寇德卡拒绝接服从工作安排。他很少接受采访,也很少在自己的展览开幕仪式上露面。此次展览的宣传海报只给出了地点和日期,没有其他任何文字信息,显然,寇德卡不相信文字,更倾向于让他的图片自己说话,尽管图片往往锁住了只有文字才能解开的秘密。

© Josef Koudelka

© Josef Koudelka

他本人过着与照片中一样的生活,这一事实不能说明照片的质量,但确实有助于解释他的亲和力,他的同理心,他的平易近人。寇德卡1938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经历了布拉格之春,并用照相机记录了此次事件。曾有一段时间,坦克常常出现在他的照片里,可以说,这是一个让人近到足以触摸的残酷事实。在巨大的机器碾过布拉格的街道两年后,寇德卡在英国获得了庇护。现在他居住在法国,春天到秋天,忙着旅行和拍照,然后冬天在不同的暗室里将照片打印下来。据说他拒绝在酒店住宿,并且随身携带一个睡袋。他算是摄影界里的吉普赛人,一个永远的局外人,与他拍摄的被孤立的城市居民一起流亡。捷克流亡作家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在《流放》这篇文章里说道:“要表达现代人的生存处境,艺术家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以流亡的状态生活。”内部流亡也能做到。

© Josef Koudelka

© Josef Koudelka

寇德卡将当代生活,特别是城市生活,形容为流离失所、消逝和疏离。一个孩子站在铺满纸的街道上,他的身体和脸被纸带包裹着,看起来像一具木乃伊,一座圣像,一个没有参考价值的象征物。另一张照片的银盐颗粒把一个女人变成了和她身后的墙一样的物质。这些画面中的暗部常常侵蚀掉物体的形状,创造出新的、不切实际的现实。在其中一幅照片中,一名男子站在一辆装饰精美的载着雕像的马车前。雕像在画面的焦点上,他则处于焦点之外,雕像在这个世界会维持着真实、稳定、永恒的状态,相比之下他却被时间和光线慢慢地溶解掉。

© Josef Koudelka

© Josef Koudelka

这些照片里的人走在街上就像不动脑筋机械行事的自动装置,他们如同某些令人难以忍受的官僚机构的秘密特工。现代都市里横行的疏离感,在寇德卡的照片中似乎被校正了过来,按照不成文的规定,肉体和精神之间的距离被一笔勾销,然后被一些不太可能、甚至不得体的状况取代了。四个人背对着我们站在一条狭窄的死胡同里,模仿着彼此的姿势,像是在参加一场古老的庆典,又像是在跳现代舞。当然了,这个死胡同,是当地的厕所。在一条狭窄的街道上,有三个人,其中包括一个断了腿的人,他们以精确的间距从我们身边走开,而一条瘦弱的狗则沿着墙顶朝相反的方向跑去。生活可能是井井有序的,但又蕴含着变数,这令人感到费解和不安。疏离感,是城市强加给我们的短暂且无意义的感受,对此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疏离感又很容易消逝,以至于我们可以大多数时候选择忽略它们。是相机让城市变得巨大、永恒、重要和悲伤。

© Josef Koudelka

© Josef Koudelka

不过,在这种疏离感中也能找到乐趣。有时,寇德卡照片中的符号联系是根据某种不太容易理解的图式建立起来的。要么是镜头将两个不相干的时刻关联在一起,要么是发现了某个如此庞大以至于在太小的范围内无法被理解的计划正在实施的证据。在一张照片中,一艘既少见又豪华的船,像《吉尔伯特与沙利文》(Gilbert and Sullivan)中的人物一样膨胀起来,在高于普通人身高的地平线上呼啸而过。在另一处,一个穿戴整齐戴着帽子的女人露出水面,夸张地挥舞着双臂,在她身后,一个穿着裤子的男人脱掉了衬衫,露出了一个大肚腩。街头摄影师现在已经让我们习惯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思议的组合和芭蕾舞般的舞蹈编排,但很少有人发现舞者如此容易辨认,而事件却如此令人费解且无法轻松地做出解释。

选自《流放》系列

选自《流放》系列

寇德卡的作品带有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强烈的空间张力,似乎画面中的人和物体也同样兼具活力和克制。人们无意识地在与自己一样有意义的空间中移动,摆出的姿势各不相同,但又如此怪异地相互联系着,看起来像中世纪活人静画中的演员。寇德卡原本是一名剧场摄影师,显然他从未忘记世界是个大舞台。他以局外人的身份穿梭于局外人的世界,作为一个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是多么奇怪的陌生人,用他那饱含忧郁又锋利的视角,刺穿那些微小历史时刻的表面,找到一个被人类所忧扰的真实世界。

作者

维姬·戈德堡(Vicki Goldberg)是西方摄影评论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以富有说服力和洞察力的文章著称。《光影的要义》(Light Matters)首版于2005年,该书收集了作家写作生涯以来的诸多优秀散文和评论。

译者

南艺翻译小组是由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曹昆萍副教授率领摄影专业在读硕士生组成的翻译团队,作为一个翻译团体,我们希望通过对《光影的要义》这本书的译介为广大影像爱好者与研究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并以此作为一个起点,期待在今后不断地学习与完善的过程中,为大家译介更好的影像读本。由于这是南艺翻译小组成立以来译介的第一本书,在翻译实践中有不少译文在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方面或许还存在一些瑕疵或疏漏,在此敬请广大读者及时发现并给予指正。

原标题:《寇德卡的视角》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