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比利时持续最高警戒,布鲁塞尔莫伦比克为何成恐怖主义温床?

澎湃新闻记者 王泳桓 庄晓丹
2015-11-23 10:39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距离11月13日巴黎发生的恐怖袭击已过去近10天,但“巴黎式袭击威胁”仍然存在。当地时间22日,比利时首相米歇尔宣布,首都布鲁塞尔的安全警戒将维持在最高级别,因此周一(23日)布鲁塞尔将继续保持最高警戒级别不变。比利时其他地区仍然保持三级警戒级别,布鲁塞尔地铁和学校继续保持关闭。

据BBC报道,此前,比利时政府将布鲁塞尔的恐怖袭击预警级别从“非常严重”,提升到最高一级的“随时可能发生”。

比利时首相米歇尔表示,提升恐怖预警级别的决定是在获得“一个类似巴黎形式”的袭击极有可能发生的情报之后作出的。“有理由相信几个拥有枪械和爆炸物的个人可能同时在几个地方发动袭击。”

上周末,布鲁塞尔的士兵和警察一起在街头巡逻。平常繁华热闹的公共场所空空荡荡,许多咖啡馆、商店、公共建筑也都关闭。比利时政府还警告民众要尽量避免前往人多地方,包括购物中心、音乐厅、大型娱乐场所等等。所有原定周末举行的体育赛事也一应取消。

法国警方在Twitter上公布了巴黎恐怖袭击疑犯头像。

据法国媒体报道,比利时警方在22日的一系列突击行动中逮捕了16名嫌疑人。但在被逮捕的16人中,并未发现此前法国警方公布的头号嫌疑人萨拉赫·阿布德斯拉姆(Salah Abdeslam),有消息称此人已经潜逃回比利时。

极端伊斯兰主义思想不断滋生蔓延

巴黎恐怖袭击在让这座浪漫之都遭受重创的同时,也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一个名为莫伦比克(Molenbeek)的地方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据外媒报道,11月18日被法国警方击毙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幕后主使——阿卜杜勒-哈米德·阿巴乌德(Abdelhamid Abaaoud)就长期生活在莫伦比克区。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欧洲多起恐怖主义事件都与莫伦比克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今年8月,企图在布鲁塞尔开往巴黎的高速列车上制造恐怖袭击事件的摩洛哥裔比利时人阿尤布·哈扎尼(Ayoub el-Khazzani),同样来自莫伦比克区。

今年1月,被比利时警方在东部城市韦尔维耶(Verviers)击毙的两名恐怖分子,以及去年在比利时一家犹太博物馆杀害4名民众的法籍阿尔及利亚人梅哈迪·内莫彻(Mehdi Nemmouche)等,也曾在莫伦比克区居住过过数年。

莫伦比克位于布鲁塞尔西北部,是布鲁塞尔19个行政区当中的其中一个。该区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政府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从而大量引入外来移民。目前,莫伦比克区大约有10万居民,其中40%为穆斯林民众。而在这40%的穆斯林人口中,又有3/4为摩洛哥裔移民。

在欧洲很多国家,大多数的穆斯林社区位于郊区或者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但莫伦比克区却不同,它离布鲁塞尔市中心不远,如果乘坐地铁或者公共汽车只需几分钟便能到达。即使步行走路,也只需花费25分钟左右的时间。

在过去,得益于运河和铁路等便利的交通条件,莫伦比克区工厂密布,煤矿、钢铁等工业发达,由此莫伦比克区也就有了“小曼彻斯特”的名号。但随着工业的衰落以及大量工厂的关闭,莫伦比克区也渐渐成为布鲁塞尔一个穆斯林移民聚集的贫民区,伴随着枪支、毒品走私以及盗窃等犯罪的猖獗,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将此视为藏身和策划恐怖袭击事件的“天堂”。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极端伊斯兰主义思想在莫伦比克区不断滋生和蔓延。

“街上再也买不到一份像样的报纸”

上世纪90年代初,法国人巴萨姆·阿亚希(Bassam Ayachi)成立了一个名为“比利时伊斯兰中心”组织,主要在莫伦比克区宣扬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并招募圣战分子。

2010年,激进伊斯兰主义传教士福阿德•贝尔卡策姆(Fouad Belkacem)创办了一个名为“Sharia4Belgium”的组织。虽然该组织的总部位于比利时安特卫普,但宣扬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以及招募圣战分子的重点地区则在莫伦比克区。

曾在莫伦比克区生活了9年的战地摄影师迪恩·弗顿(Teun Voeten)对当地极端伊斯兰思想的蔓延深有体会。

布鲁塞尔地铁站。

“莫伦比克区越来越多的商店或者超市不再卖酒。我也听说有宗教狂热分子在地铁站唆使女性们带上面纱。关于伊斯兰教的书店也开始逐渐增多。街上再也买不到一份像样的报纸。” 他在时政新闻网站“Politico”撰文称。

在欧洲一些分析人士看来,莫伦比克区极端伊斯兰主义思想的蔓延除了因为穆斯林民众大量聚居之外,也与年轻人所面临的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有关。

在当地,年轻人失业率高达30%,由于找不到工作,许多年轻人便从事一些诸如抢劫、盗窃等犯罪行为。这样的年轻人也成为“Sharia4Belgium”等组织宣扬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的最佳人选。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那些杀人的恐怖分子并不是罪犯,而是英雄。” 从事伊斯兰研究的学者杰西卡·苏努斯(Jessika Soors)在接受纽约客记者本·塔布(Ben Taub)采访时说。

“没有管控、没有跟踪监控,什么都没有”

尽管莫伦比克区极端伊斯兰思想不断蔓延,但一直以来,当地行政机构却并没有拿出有效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

有批评者表示,这与莫伦比克上一任区长菲利普·默雷克斯(Philippe Moureaux)不作为有关。

在2012年10月退休之前,默雷克斯已经整整当了18年的莫伦比克区区长。他在1993年刚当选为区长时曾表示,莫伦比克区没有能力接纳新一轮的移民潮。但当他意识到移民选票的重要性时,便很快改变了这一立场。此后,默雷克斯成为了一名坚定的为移民提供选举权的支持者。在他当政的这些年里,莫伦比克区外来移民人数增加了30%。

因为害怕流失穆斯林族群的选票,默雷克斯在当政时期对穆斯林族群实施了非常松散的管理政策。

“莫伦比克区有很多便宜的旅馆和公寓,如果你想住,随时都可以,没有人会来问你的身份或者其他什么。” 弗顿在时政新闻网站“Politico”所刊发的文章中说。

“默雷克斯当了近20年的行政长官,但他对莫伦比克区极端伊斯兰倾向加剧以及重点防范一些具有恐怖主义思想的人等问题,却视而不见。没有管控、没有跟踪监控,什么都没有。” 莫伦比克区议员贾恩·盖帕斯(Jan Gypers)在接受新闻网站“中东眼”(Middle East Eye)采访时则如是表示。

比利时社会存在族群分裂问题

而在阿拉伯研究学者查姆斯·埃迪内·扎尔古(Chams Eddine Zaougui)看来,莫伦比克区之所以会成为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的温床主要的原因,与比利时社会所面临的深层次的族群分裂有关。

“比利时有两个大区,一个是讲荷兰语的弗拉芒区,另一个则是讲法语的瓦隆区。如果你看他们各自媒体的报道和政治家的政策主张,你会感觉比利时这个国家完全不存在。这两个区彼此是完全分离的。”扎尔古在《纽约时报》撰文称。

纽约国王学院(The King’s College)教授罗伯特·卡雷(Robert Carle)在《美国利益》上所写的文章也指出了比利时族群分裂的问题。

比利时是一个分裂的、缺乏共同文化的国家。而这使得外来移民的身份认同变得复杂。在比利时,说弗拉芒语、法语、德语的族群互相隔离,各自生活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社会中。”卡雷说,“而就穆斯林族群而言,他们则感到自己并不具备政治上的代表性。比利时国内有很多政客拒绝将阿拉伯语定为比利时国内第四大官方语言。”

此外,在比利时一些重要政府部门,具有穆斯林背景的人员也并没有受到公平对待。比如,比利时情报机构就鲜有说阿拉伯语的情报分析人员。

在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比利时司法部长科恩·吉恩斯(Koen Geens)最近在接受国内《德摩根报》(De Morgen)采访时才表示,政府已经着手在招收一些具有穆斯林背景的情报分析人员。“但这需要时间,应聘者需要进行资格审查,并通过考试。”他说,“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