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之星》的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疯爷
2015-11-23 16:46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看完《中国之星》,除了觉得节奏慢以外,心里还在想三个问题。即哲学界最经典的三大问题——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套用此节目,甚妥。

我是谁?

一线歌手歌唱竞技,由三位重量级的导师带队PK——这是官方给《中国之星》的定调。依我看,这是一个老歌手聚会的节目,不管过气还是当红,都在属性里。如果要再直白一些,其就是一场录播的拼盘演唱会。

至于PK环节,与《我是歌手》无法类比。一个只是重过程,一个是过程与结果都重视。咋比?

整期节目,显的隐的元素,都是在证明“歌手是谁”。不管是冲舞台来,还是冲酬劳来,都已无所谓了。

崔健在节目中唱歌。

歌曲,是他们证明自己的核武器。崔健,多少年的《一无所有》还在唱,台下的小年青随人浪挥手;刘欢继续《千万次的问》,《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观众投票最高的孙楠,唱出道时的单曲;吉克隽逸的那首唱了无数次的老歌,居然还拿了第一名;出道29年的许志安,第一次参加歌唱比赛,唱了首经典情歌《为什么你背着我爱别人》;常石磊则是当着原唱刘欢的面,炫技《我和你》。至于杨乐、子曰秋野、袁娅维、谭维维等,纷纷主打情怀。

吉克隽逸拿第一名。

你可曾发现,比歌曲其实是表象。歌曲背后带出的明星“包浆”,彰显歌手的地位,才是隐形目的。所以,淡化比赛结果,强调“人”,就不难理解了。

刘欢在推荐歌手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让全世界人知道我们有这个歌手。这是一句看起来无错,细琢磨却有点不自信的话。越想,越觉得五味杂陈。

李健、朴树、张信哲、杨宗纬、吴青峰、陶喆、毛阿敏等,听说都在邀请。但是能有几个来,还是未知数。被谁推荐、跟谁同台,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暗藏巨大的生存哲学。贵圈讲究排资论辈。

“我”只是基本,“是谁”才是加法。《中国之星》就是给他们做加法。

常石磊唱了两遍《我和你》。

从哪来?

基于《中国之星》,这个问题可以分三块讲。

就节目来说。一方面,节目组的艺人资源、专业水平、模式改造等,已经到了一定水平了。另外一方面,《中国好声音》只有一个,大家又都想要,咋整?弄个差不多吧。于是,在此基础上,立足音乐模式,用重量级的歌手带次重量级、刚出道的歌手,便成了一个节目。外看是节目,里面涉及的人、歌、模式、平台、人脉等,其实是在拉产业链。

林忆莲动不动就落泪。

就歌手来说。主要分强动机与弱动机。林忆莲动不动就莫名其妙落泪,坐那个位子是否够格,网友心里是有杆秤的。孙楠这种综艺节目万金油,主动说出是被刘欢推荐来的,就已经表明一切。谭维维为了摇滚而摇滚,抹不开崔健的面子;常石磊如此在乎名次,也证明年轻人需要被认可。至于子曰秋野、杨乐等少数人,上节目动机其实是不强的,就是来唱唱歌,仅此而已。

面对这些动机,节目组挺聪明——不浪费每一个歌手,尽量去美化每一次表演。立体、丰满、拉升时空感,让每一个歌手看起来有厚度。给自己和别人一个理由嘛。

就歌曲来说。此节目基本是吃老本,让老歌发新芽。但是里面显示出的专业度覆盖,还是值得玩味的。刘欢背后站的是学院派+《中国好声音》派,不管是歌曲还是人,是节目的主流。崔健代表的是摇滚——这也是中国很多音乐节目缺少的一个元素,此次做足,也算了了很多人心中遗憾。所以,看到很多年轻人叫不出名字的歌手登台,也就不奇怪了。林忆莲代表的是曾经辉煌的流行音乐,从她推荐的人就可以看出。但是,有些东西已经回不去了。

歌手们在这三个大维度下比拼,怀念过去,暗托未来。

到哪去?

可以这样说,到现在为止,《中国之星》节目组还不知道这个节目要干什么。

先从节目名字说起。立意初期,只知道要做一档与格莱美相关的节目。那时,名字叫《格莱美致敬中国之星》。邀了一圈名人谈了一圈合作后,名字改为《格莱美中国之星》。临到播出,名字又改了,叫“《中国之声》——梦之声”?“《中国之声》CRA”?然后还来一个“巨星时刻”环节。不好意思,我有点蒙。

不管最终名字是什么,反正去掉了“格莱美”字眼,这个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这样说?

刘欢等与大家干杯。

看看节目设置的动机吧。刘欢、林忆莲、崔健他们带着歌手进行资格赛比拼,然后在四大城市的著名体育馆进行四场淘汰赛,最后到鸟巢进行一场直播总决赛。重点来了——总决赛的冠军,将代表中国流行乐坛首次登上格莱美舞台,并获得格莱美主席荣誉奖。最后再加一场格莱美颁奖周的颁奖晚会,由美国格莱美获奖歌手和中国所有赴格莱美观礼者共同表演。

我用大白话解释一下,情况是这样的。格莱美已经谈好了,我们组团比个冠军,那边有个格莱美主席荣誉奖在等着。得不到冠军的,也可以去格莱美跟领奖的选手一起表演。节目推出的原始动机是这个。至于后来为什么把格莱美元素淡化,是格莱美方面原因?节目组的原因?歌手的原因?成了谜。

华语音乐圈那么大,为了一个奖项或者一个同台机会如此,不值当。在为去“格莱美”元素叫好的同时,我也在担忧节目怎么走下去。目前,我只查到官方一个公开的模糊答案——共同见证巨星的诞生。

做任何事都有两个目的:意义与利益。不能全占,那总要一头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