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汽车产研|警惕新能源汽车“泡沫化”风险加大

王舒磊  曹茜芮  郝伟伟
2021-08-17 11:41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直以来备受各方关注。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加持下,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前景可期。在这个大背景下,各方势力纷纷瞄准新能源汽车。3月份小米正式宣布“造车”,滴滴紧随其后,宣布入局;在4月19日的上海车展上,除了特斯拉维权事件引人注目外,最大亮点莫过于华为“造车”正式官宣。一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热闹非凡。

 一、国产新能源汽车“三足鼎立”竞争格局呼之欲出

随着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科技企业高调宣布“造车”,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中国国产新能源汽车由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和科技企业构成的“三足鼎立”竞争格局逐渐显现。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传统车企。早年一直深耕电池领域的比亚迪,转型新能源汽车生产最为成功,现已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中的元老级企业。基于自身掌握的三电系统、充电配套、整车制造等核心技术,推出的秦、汉、唐、宋、元等产品广受市场认可。除了比亚迪系列产品,北汽的E系列产品、奇瑞的小蚂蚁、上汽的荣威、广汽的埃安、吉利的几何,以及长城、东风等传统车企也都推出自有或合作的新能源汽车。基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布局较早、市场规模巨大和政策窗口的有利条件,传统车企转型做新能源汽车的优势貌似得天独厚。然而,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之路上,“骗补贴”的质疑、技术层的“内卷”等问题一直广受诟病。

以蔚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是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中高端品牌代表。造车新势力产品自进入市场之日起,就定位于新能源汽车的中高端,通过前期大力投入,产品现已获得用户高度认可,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造车新势力各具优势:小鹏在自动驾驶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蔚来的售后服务有助于形成客户黏性;理想的车机与驾驶辅助系统智能试驾体验较好。不过,随着特斯拉强势挤压和科技企业的集体涌入,基础尚不牢固的造车新势力,在资金回笼、技术升级、供应链维系和市场份额巩固等方面的压力无疑会越来越大。

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上海车展上,华为带来两个重磅消息,一是由华为提供技术支持的极狐阿尔法S智能豪华纯电轿车正式发布;二是赛力斯与华为携手打造的赛力斯华为智选SF5首次亮相。此前,小米也在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宣布,将投入百亿并赌上所有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华为、小米已逐步建立起包含智能手环、手机、家电等智能产品在内的智能生态,生产智能汽车将进一步完善两者的线上技术和产业生态。除了华为和小米,百度、滴滴、阿里、腾讯等科技企业也通过不同形式逐步从新能源汽车幕后走向台前。 

二、“三足鼎立”新竞争格局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影响

在高科技含量加持下,新能源汽车产品科技属性更加凸显。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长期耕耘于高科技领域,具有显著的科技研发优势。在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之前,二者都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做了很多技术研发储备。有关数据显示,小米与汽车相关的专利数已超过830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800件,专利价值达1亿美元;华为仅今年以来就公开了包括“一种制动系统、制动方法及汽车”、新能源汽车“减速器、动力总成及车辆”等多个与汽车相关的新专利。携带多种关键核心技术的华为、小米等高科技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将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迭代和升级,进一步增强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科技属性。

强品牌效应的推动,有利于国产新能源汽车形成真正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族品牌。华为、小米等高科技企业多年来积累和树立起来的产品口碑和企业形象,已拥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小米通过高技巧营销、“质优价廉”的产品性价比、良好的MIUI系统体验、不断完善的智能家居生态等全方位布局,积累了数量庞大的“米粉”,用户黏性不断增强。华为除了从入口、连接、生态等层面在物联网领域展开多维度布局,打造由手机、手表、智能电视等智能产品构成的智能生态,更因成为中美科技战略角力的重要战场,逐渐成为民族产业的代言人和民族品牌的代表。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再加上高品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必然会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对国产新能源汽车领军品牌的形成十分有利。

在资本趋利的裹挟下,要警惕新能源汽车“泡沫化”风险加大。在科技巨头极强的资本吸引力作用下,大量资金、人才等优势资源将集中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强势竞争对手增多的形势下,新能源汽车腰部和尾部企业融资难度增加,将使其维系技术升级、人才支撑、市场份额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只有在技术、资金、成本和市场等方面具有全面优势的企业才能生存下去。需要注意的是,高压竞争下的部分企业为了生存,可能趋于速成,走向“概念造车”和“PPT造车”,从而导致新能源汽车“泡沫化”风险加大。

三、几点建议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和市场引导,防止市场“泡沫化”风险加大。科技企业入局后,资本大量涌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空前激烈,市场“泡沫化”风险加大。在这一情形下,政府必须做好监管与引导工作,通过规范竞争行为、监管资本使用、健全产品标准体系、保障用户数据安全,以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充电配套设施和动力电池回收等有力举措,防止出现竞争混乱、资金无序投放、借机洗钱投机等扰乱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发挥科技企业技术研发优势,加大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攻关力度。新能源汽车是规模化产业,注重一致性、可靠性和耐久性,涉及芯片、操作系统、网络系统、核心零部件等很多配套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的形成,仅靠一家或几家企业很难完成。一是支持科技企业将其雄厚的科技研发人才、平台、技术积累等优势,充分融入到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新能源汽车关键领域形成重大突破。二是鼓励将科技企业的研发优势、造车新势力的品牌优势和传统车企的基础先发优势有机结合,集中力量,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借鉴科技巨头品牌策略,大力培育领军型优质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内外兼修”的培育优质企业。“内修”应以华为为样板,深耕技术研发,低调内敛、注重实效,通过长期积累,形成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内逐步成为具有话语权的领军型企业。“外修”应以小米为样板,小米的口碑营销、精准营销、饥饿营销、互动营销和人物营销五大营销组合拳,构成了其独特的品牌营销策略,让小米品牌“高配置、低价格”的特性深入人心。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入场,有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做好“内外兼修”,打造领军型优质企业。

支持“集团军”作战,打造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随着科技企业的直接加入,愈发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更需要构建一个基础设施完善、标准统一规范、人才供给充足、政策环境良好、企业互利共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体系。一是支持科技企业、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各领域龙头企业“领跑”、中小企业“跟跑”,不断完善供应商长期合作机制,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集团军”。二是围绕用户日益提升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通过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和市场、资金、销售等环节互助联动机制,开放合作、利益共享,形成涵盖解决方案、研发生产、使用保障和运营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体系。

(作者王舒磊、曹茜芮、郝伟伟均来自赛迪智库)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