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五明:谁是城市创新能力的核心支撑?

2021-08-17 16: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观点前瞻

1、纯房地产开发企业无法成为创新的平台构建者,资本力量也主导不了创新;

2、未来真正可以主导创新,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的市场主体,应该是各个行业中产业链覆盖较长、正处在规模扩张中的龙头企业;

3、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创新一定不是“遍地开花”的状态,最初滋生商业萌芽和技术创新的领域往往出在这个城市的主导产业中;

4、政府需要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创新指标,并且将土地供应、资本干预与创新成效进行挂钩,再配合相关配套政策,政策的杠杆效应就会显现出来了。

文/张五明

中国的创新驱动战略,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基于国家对经济发展态势的综合考量。

李克强总理接受采访时曾经坦言,中国“双创”战略的初衷,来自于拉动就业的考虑。经济增速的放缓,新技术革命,产业的转型升级,未必会让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减少,但一些传统岗位却会萎缩甚至消亡,新增就业岗位能否对冲消失的岗位很难预判,但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和不平衡的就业结构,必然是中国在改革进程中必须面对的。而“双创”,从伊始就要肩负这个战略目标。

不过,需要审慎的是,如果“双创”落地效果良好,对就业压力的缓解无疑是巨大的。而一旦成为资本和房地产的短暂狂欢,“创业潮”带来的就是无效就业,就业再失业产生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情绪,只会加剧中国改革的压力。

之前的文章曾提过,基于多方面原因,政府不能永远扮演创新的主导者,市场化必然而迫切。当前最关键的是,未来引领创新的应该是哪些市场主体,又该通过怎样的制度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而实现怎样的创新发展方向?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但我们可以看到:

纯房地产开发企业无法成为创新的平台构建者。很多房地产转型做孵化,效果并不理想,这是由它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提供要素的能力所决定的。以房地产为商业模型的“双创”孵化需要以资金的高周转率为基础,这本身与“双创”的长周期特点相违背。此外,房地产虽然擅长商业信息的敏锐捕捉和对生活空间的营造,但对产业资源的影响能力有限,对技术和行业的发展的把握更是外行,无论是创业还是技术创新,所能提供的支撑能力非常有限。

其二,资本力量也主导不了创新。资本盈利的特点也是高周转率,也正是因此,对创业项目而言更看重商业模型而非内在驱动力,对技术创新而言更看重成果产业化的效率而不能承受过高的研发失败风险。所以,资本只能作为催化剂而不能成为引领的主体,这在过去几年中数个行业的泡沫破灭已经被证明。

在我们看来,未来真正可以主导创新,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的市场主体,应该是各个行业中产业链覆盖较长、正处在规模扩张中的龙头企业。他们有能力、也有动力成为未来中国创新的核心支撑力。

第一,他们有能力为创新提供支撑。处在规模增长中的龙头企业,资金实力比较雄厚,对资金使用效率依赖度不算很高,具备承担孵化技术过程中的风险能力。同时,因为对行业发展方向准确的把握和较高的专业度,能够给予中小创新型企业技术突破的选择与帮助。

第二,他们也有动力去引领创新。处在这个阶段的企业,基于业务扩张和市场占有的需求,一方面需要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这就创造了新的商业需求和对初创企业来说较稳定的交易关系。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诉求也会让企业在资金相对充裕的情况下进行未来技术的研发和储备。

虽然在技术天花板较低的传统产业中,技术创新的动力表现得并没有高技术行业明显,但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此类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技术占有与市场占有并重的事实。

因此,即使没有外在的激励,龙头企业也会主动去寻求新业务领域和新技术。虽然中小企业因为船小好调头往往更愿意通过创新找寻新市场空间,但我们会发现发展势头较好的中小企业,背后大多都有行业龙头企业的影子:或者处在他们的供应链之中,或者本身就是战略投资者之一。

换个角度说,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创新一定不是“遍地开花”的状态,最初滋生商业萌芽和技术创新的领域往往出在这个城市的主导产业中。因为在这个行业领域,支持产业发展的要素最充足,商业环境最成熟,而这个产业之所以可以成为主导产业,一定是因为有几个龙头企业在引领着行业发展。正是有华为的存在,才有数以十万计的中小企业在它的供应链中获得了稳定的市场机会。正是因为有京东方的存在,合肥的高校和中小企业才愿意把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新型显示。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城市在某个领域尚没有形成龙头企业,说明该行业在这座城市的要素构成尚不成熟,技术创新就是无土之木无源之水了。

既然如此,政府应该通过怎样的制度设计来引导龙头企业去引领“双创”呢?

政策的倾斜并不意味着要将创新能力投入的财政预算的布局到对本地这些企业的奖励中,恰恰相反,有限财政资金的奖励对于度过成本紧缩期的企业来说意义并不大。政府掌握的最核心要素是土地和金融资源,扩张中的企业对土地和规模资本的需求也最为迫切。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创新指标,并且将土地供应、资本干预与创新成效进行挂钩,再配合相关配套政策,政策的杠杆效应就会显现出来了。

归根结底,之所以强调龙头企业在创新中的核心价值,是因为前期成本的降低固然重要,但一个企业、一项应用技术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经受市场的淬炼。而且,如果创新创业的准入门槛过低,而市场预期又过高,留下来的只是一批屠龙术和企业的尸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