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泡泡”里的奥运会|1分钟速览东京奥运会精彩瞬间

2021-08-20 11: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泡泡”里的奥运会

文/图 工人日报特派记者 杨登峰

东京奥运会已经结束有些日子,我现在正在国内酒店隔离。从奥运采访时的紧张忙碌,到现在足不出户的隔离状态,真有些不适应。想想还有近20天的隔离,有的是时间去适应这冰与火的转变。

为什么叫“泡泡”里的奥运会?最早接触这个词我也不能理解,后来通过切身体验才接受。其实就是为了保护运动员和日本民众安全,国际奥委会和东京奥组委用各种防疫举措,打造了一个巨大而无形的“泡泡”——通过严格的检疫措施和接触隔离,将参与奥运会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活动限定在有限空间内,如同被一个气泡包裹,与外界隔离。但对记者来说,不断进进出出这个泡泡,自然也就多了些风险,因此个人防护很重要。

奥运期间,不时接到国内朋友们的微信,问我们日本的疫情怎么样,让我们注意防护。其实,20天下来,感觉疫情并没有想象那么严重(即使每天有上千病例)。日本民众正常生活,运动员正常比赛、庆祝,在媒体大巴和赛场摄影席等一些人员密集的地方,也有人不戴口罩。开始几天着实有些紧张,但我们管不了那么多,只能管好自己,尽量减少和外界接触的机会,缩短接触时间,在外吃饭也一般选便利店的盒饭或方便食品。闭幕第二天早上,在赶往东京成田机场的出租车上,我还和一起采访的同事说,我们好像出了个假国,每天三点一线(酒店、交通中心、赛场),相似的街景、饮食和风土人情,以为自己一直在国内。

东京奥运会是我第一次正式采访的大型综合赛事。出国之前有些惶恐,体育摄影的一些技术问题还没有研究到位,怎样的流程还不清楚,到国外和人怎么交流……再多的问题只能在实践中去解决,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其实,拍摄一个陌生的领域也有“优势”——新鲜感,只要肯下功夫,这种好奇会让你有意外收获。有时候特羡慕穿蓝背心的(奥林匹克官方摄影队,能到内场,普通摄影是黄色背心),其实,这种大型赛场,没有绝对的最佳位置,看似最佳,有可能你就被固定在了那里,承担一些必须完成的任务,反而不像我们可以自由发挥。除了常规的发稿以外,以社会化的视角去拍摄体育,让图片有故事,这是我在奥运会上努力尝试的方向。

自认为还是个体育爱好者,平时坚持短距离出行宁走路不坐车,每周还能和小伙伴们愉快地踢场足球,我觉得体育对人不光是身体的塑造,还有就是对人意志的磨砺和情感的激发。在奥运会比赛现场,我不仅看到了冠军们的欢呼雀跃和喜极而泣,也看到了失意者的一面:即使输掉比赛,也要优雅地谢幕;即使心中满是遗憾,也要体面地看着对手的欢呼;即使被对手击打得头破血流,也要握手祝福;即使前路布满荆棘,也要缠满绷带重装上阵……

有比赛就有输赢,而他们已经越过了输赢的羁绊,在真正地享受比赛。记得网球选手李娜说过:我只是输掉了一场比赛,我为什么要给他们道歉,那只是一场比赛。面对输赢,我们也已经过了那个狂热而渴望胜利的年代,在赞美的同时也需要些宽容。毕竟,能站在那个赛场上,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而这,正是奥运的魅力所在。

▲8月3日晚,东京奥运会体操男子单杠决赛现场,当地志愿者在赛场边透过挡板观看日本选手的比赛。那道有形或无形的大门如同“泡泡”,横亘在观众和选手之间。

▲8月1日晚,备受瞩目的男子100米决赛举行。比赛开始前上演灯光秀时,一位工作人员从楼上看台向下观望。

▲8月1日,苏炳添在半决赛中跑出了9.83秒的优异成绩后在赛道怒吼。他的成绩不仅创造了个人的最好成绩,也创造了中国人和亚洲人的记录。从刘长春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到苏炳添站在这个舞台,我们用了近100年时间。

▲7月29日,在女排小组赛中,中国女排主攻朱婷飞身救球,跌倒在郎平的脚边。伤病影响了朱婷的发挥。

▲7月27日,中美女排小组赛后,失利的中国女排姑娘们排队等候和美国女排致意。赛场没有常胜将军,经历过挫折和失败的胜利更值得珍惜和宣扬。

▲8月5日晚,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团体决赛中,中国女乒以3比0完胜日本女乒,豪取奥运会四连冠。入场仪式上,中国女乒三位选手与日本女乒对视,“00后”的孙颖莎(左一)眼中透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老道和沉稳。奥运会上,孙颖莎圈粉无数。

▲7月29日,在东京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决赛中,张雨霏夺得金牌并破奥运纪录。赛后,张雨霏展示五星红旗庆祝胜利。

▲7月26日,在跳水男子双人10米台决赛中,中国组合曹缘/陈艾森在比赛中。

▲7月25日,在跳水女子双人3米板决赛获胜后,中国选手王涵(右二)、施廷懋喜极而泣。

▲8月3日,在东京奥运会竞技体操女子平衡木决赛中,中国选手管晨辰获得冠军,成绩出来后,她与教练拥抱庆祝。

▲7月26日,在体操男团决赛中,孙炜(图左)在完成比赛项目后与教练击拳相庆。

▲8月3日上午,在东京奥运会皮划艇静水男子1000米双人划艇决赛中,中国选手刘浩/郑鹏飞获得亚军,古巴选手托雷斯·马德里加尔/豪尔赫·恩里克斯获得冠军(图右)。中国选手大半程领先,只是在最后几米冲刺被反超。

▲7月31日,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决赛中,中国选手陈清晨/贾一凡不敌印尼组合收获亚军。比赛最后一个球,印尼队员已在庆祝,中国选手贾一凡申请挑战鹰眼。赛后,二人表现大度上前祝贺喜极而泣的印尼选手。但在颁奖台上,两人互颁奖牌后抱头痛哭。

▲8月2日,东京奥运会羽毛球女双比赛的6名获奖选手一起站在冠军台上合影留念。

▲8月4日,中国女篮在东京奥运会八强战中以70比77不敌塞尔维亚女篮,无缘半决赛。比赛中,中国女篮曾以领先7分的优势进入第四节,但没能阻挡对手反扑,遭到逆转。赛后,姚明等队员都离开后,在询问完工作人员出口后,独自走出赛场。

▲7月25日,在跆拳道男子68公斤级决赛中,英国选手辛登(左一)输掉比赛坐在台上,获得冠军的乌兹别克斯坦小将拉什托夫与教练相拥,欢庆胜利。

▲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女子100米栏比赛中,一名牙买加选手因失误摔倒痛哭。

▲8月1日,在男子110米栏预赛中,一名牙买加选手中途受伤,但他坚持抵达终点,即使是空场比赛。

▲8月5日,西班牙花样游泳队到场馆热身,为第二天的比赛做准备。能走到奥运赛场,每个运动员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伤病几乎是绕不开的话题。

▲三人篮球首次进入奥运会正式比赛。在7月28日晚三对三女篮决赛中,奥委会主席巴赫亲临现场,与女篮队员碰拳问候。

▲奥组委要求运动员在比赛时间外几乎要全程佩戴口罩。参赛各国、各地区都设计了具有各自特色图案的个性化口罩,构成了本届奥运会上的一道特别风景线。

▲7月30日,记者在媒体中心进行采访,根据防疫要求,记者与受访者拉开了一定距离。

▲7月22日晚,东京银座街头,东京消防厅的人正在救治一名醉酒男子。在东京期间,我们打车或在路上没有听到过汽车鸣笛,只是半夜常有跑车轰鸣而过。

▲8月8日奥运会闭幕式后,工作人员捡拾垃圾。城市干净,是此次东京之行的一个感受。

▲这是我在奥运会期间绝大部分的吃食,早餐是一天中最主要的一顿,看着很丰盛,但天天一个样。多拿的面包就是白天的伙食,偶尔在新闻中心吃两片夹心面包,晚上回来基本在12点以后,以便利店的快餐和方便面为主。

(上图)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点火仪式。

(下图)奥与会闭幕式上即将熄灭的圣火。

正如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奥运圣火是黑暗隧道尽头的一束光。

图文:杨登峰

编辑:吴凡

工人日报摄影部微信号 第202次推送

原标题:《“泡泡”里的奥运会|1分钟速览东京奥运会精彩瞬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