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玩浪漫,巴黎远不止这惊艳世界的8分钟......

2021-08-15 11: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说起法国人的浪漫,大家应该还能回想起东京奥运会闭幕式结尾的#巴黎八分钟#,尤其是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在国际空间站里吹奏萨克斯的画面,网友点评:“玩浪漫,还得看法兰西。”

而就在昨天,梅西也宣布了加盟巴黎圣日耳曼足球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巴黎的浪漫氛围实在是太吸引这位足球天才。

纪录片《16次日出》,讲述的也正是之前我们提到的托马斯·佩斯凯经过7年训练,首次登上国际空间站的故事。

这种直到宇宙尽头的法式浪漫,是到了科技发达的现代才出现的吗?

事实上,早在1902年,法国人乔治·梅里爱就先于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在影像的幻想中完成了一场《月球旅行记》:

如果再追溯到卢米埃尔兄弟,我们就会发现:电影,基本上可以说是法国人发明的。

那么,电影中的巴黎又是怎样的呢?什么时期的巴黎才是“黄金时代”?

《午夜巴黎》(2011)

导演:伍迪·艾伦

故事讲述了电影编剧吉尔携未婚妻一行人来巴黎度假,这段旅程并不愉快,午夜时分,他独自走在巴黎的街头,却误入了另一个时空。

电影中的海明威

在上世纪20年代的名流派对上,他阴差阳错地结识了海明威、毕加索、菲茨杰拉德、达利、斯坦因等。吉尔乐此不疲地穿越,而由此发生的一切都让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巴黎这座城市。

电影取景地之一:花神咖啡馆(1887年开业)

毕加索、布勒东、萨特、波伏娃等文艺界名人都是常客

《新桥恋人》《法外之徒》《天使爱美丽》《爱在日落黄昏时》……我们在形形色色的电影里,得以看见巴黎的多重面相。

要阅读一座城市,捕捉它碎片式的意象,可以通过影像,也可以通过文字。

许许多多的作家都曾漫步于艺术之都巴黎,在笔下留住了那些浮光掠影般的旖旎……

#为巴黎开一份书单

01

作品以叙述19世纪末生于维也纳的年轻犹太艺术家开始,跨越世纪之交,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叙述故事的同时,作者穿插了许多名人轶事,使用第一人称的表述。作品尝试以客观的心态描述当年欧洲的文化艺术,并通过“我”的看法呈现给读者。奥斯卡获奖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灵感来源。

再没有哪个地方会比巴黎更能让人幸福地感觉到,人生存在这种天真美妙的无忧无虑,它的形式之美,温和宜人的气候,它的富庶和传统都是辉煌的明证。我们每一个年轻人都会将这轻盈之感带走一份,同时也将自己的一份放进来。

——第五章《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

02

这本书是电影《午夜巴黎》的重要灵感来源及资料参考。

《流动的盛宴》为海明威回忆他于1920年代在巴黎的生活。其中穿插着巴黎文学、艺术圈诸多名流的轶事,包括格特鲁德·斯泰因、埃兹拉·庞德、詹姆斯·乔伊斯和菲茨杰拉德等人。书中海明威也毫不客气地对他们作出了极具个人风格的评断。

巴黎永远没个完,每一个在巴黎住过的人的回忆与其他人的都不相同。我们总会回到那里,不管我们是什么人,她怎么变,也不管你到达那儿有多困难或者多容易。巴黎永远是值得你去的,不管你给她什么,你总会有回报。不过这乃是我们还十分贫穷也十分幸福的早年时代巴黎的情况。

——第二十章《巴黎永远没有终结》

03

《巴黎的忧郁》又名《小散文诗》,共收集作者陆续在各杂志发表的50篇散文诗作品,按作者生前的本意编辑成册。这些散文诗有的由人物对话片断组成,有的是篇幅短小的叙事诗和景物描写。《私人日记》也是波德莱尔散文诗的代表作之一。

《巴黎的忧郁》不是一本地理导游书。那是巴黎制造的一个人,在半睡半醒中吐露的,自嘲与讽刺的破碎歌咏。他不描写巴黎但又时刻谈论巴黎,他讽刺城市却又根植于城市,他是巴黎之子又完全居无定所,他被认为是现代审美的开端却又极尽古典之能事。如果说《恶之花》是波德莱尔清醒时的念述,那么《巴黎的忧郁》就是醉后的叹嘘。而浸泡在大麻与鸦片炮制细节中的波德莱尔,就是巴黎这片泥淖中的酒神。

——自由撰稿人 张佳玮

04

这种城市就像大漏斗,一个国家的地理、政治、精神、文化的川流,一个民族的自然川流都汇集到这里来;也不妨说是文明之井,又好似沟渠,都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一滴又一滴在这里过滤,在这里沉积。

你再衬托着湛蓝的天空,清楚勾勒出这个老巴黎的峨特式样式样的剪影,让它的轮廓漂浮在那粘附于无数烟囱上的冬日烟霭之中;你把它浸没在浓浓的黑夜里,看看光明与黑暗在那无边建筑物迷宫中交织成趣;你投入一线月光,使这昏暗迷宫朦胧出现,使无数塔楼的巨大头顶显露在迷雾之上;或者,你重新展现它那浓黑的侧影,以阴影去复活尖顶和山墙的无数锐角,使黑色剪影凸现在落日昏黄的天幕上,显出无数锯齿,赛过鲨鱼的下颏。

你看见从每一座钟楼同时升起声音之柱、和声之烟。开始,钟声一一战栗,袅袅升起在那灿烂辉煌的晨空,径直,纯净,可以说是彼此孤立。然后钟声逐渐壮大而溶合、混同,彼此交融,汇合为一支雄浑磅礴的协奏曲。

——第三卷第二章《巴黎鸟瞰》

05

《双城记》是一部以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双城”指的是伦敦和巴黎。乱世中,为心爱的人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才是狄更斯眼中的典范和楷模。动荡不安的时代,扣人心弦的情节,丰满立体的人物,作者层层铺垫、厚积薄发,用细腻的文字、高超的技巧再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他不只是在讲故事,他在还原那个时代。

我看到从这个深渊里升起一座美丽的城市,一个卓越的民族。经过未来的悠悠岁月,在他们争取真正自由的斗争中,在他们的胜利和失败里,我看到前一个时代的罪恶以及由它产生的这一个时代的罪恶都逐渐受到惩罚,消亡殆尽。

——第三部第十五章《足音永逝》

06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着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你看,”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萨特说:“自由之路经由花神咖啡馆……” 那好吧,你好,来一杯存在主义咖啡,再加一块意识流玛德琳蛋糕,不知道会否让人春心荡漾呢?看不懂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读不明白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就只有瞧瞧存在主义咖啡馆的热闹与八卦。

——豆瓣网友 龙之芥

07

《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首,描写了米勒同几位作家、艺术家朋友旅居巴黎的生活经历,同时通过对工作、交谈、宴饮、嫖妓等夸张、变形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们的内在精神世界,诘问了在这个杂乱无序、肮脏的世界生存的意义。

她说:“你为什么不带我去看看你写过的那个巴黎?”想起这话时我明白了,我忽然悟到不可能指给她看那个我已经了解的巴黎,那个界线未确定的巴黎,那个只是由于我的孤独和对她的渴求才存在的巴黎。这样一个巨大的巴黎!再探究它一遍会花去一个人的一生。只有我拥有打开它的钥匙,这个巴黎不适合游览,即使是抱着最好的意愿来旅游。只能在这个巴黎生活,每天必须体验它的一千种不同的折磨。

——《北回归线》第147页

08

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

作者在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那种感觉,就像看过无数色彩失真的安格尔的印刷品,然后在巴黎的奥赛博物馆,突然遭遇《泉》的油画真迹,一瞬间就像被最原始的清纯醍醐灌顶;也就像看过了大大小小的只要折断手臂就算“维纳斯”的石膏像,然后站在卢浮宫维纳斯原作面前,才知道她为什么能够不朽。这就是人们只要有一丝可能,就会赶来巴黎的原因。

巴黎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历经淘汰以后留下的精品,从名画到整个古城,都是如此。巴黎本身,既不是仿古娱乐城,也不是毁掉古城墙古建筑以后,保留几个样板的虚假古都。它的整体底蕴是厚实的,它的辉煌是历史文化本身的辉煌,如同眼前这3200年不搀假的埃及方尖碑。

——第十七章《协和广场上的卢克索方尖碑》

09

19世纪末的巴黎,贵妇人组织的沙龙堪称当时时尚、艺术、高雅礼仪的代名词,吸引了无数艺术家,甚至王公贵族、政界权贵。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法语和比较文学教授卡罗琳·韦伯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为线索,将文学与历史结合,让虚构与真实相互映照,还原法国三位名媛的社交世界和命运起落,重现世纪末巴黎的社会面貌和政治思潮。

一部迷人的三人传记……韦伯集中书写了普鲁斯特为之着迷的三位魅力无限的女人,精准详实地描绘了受到社会和政治深刻变革威胁的法国贵族阶层……细致入微地记述了她们的离合悲欢、恩怨情仇……她生动再现了她们的府邸城堡乃至王室成员、艺术家和作家们光临的聚会和沙龙的奢华氛围、装束和装饰,这一切让胸怀抱负而又敏感多情的青年普鲁斯特深深陶醉。对这三位非凡的女人和她们那个风起云涌、脆弱易逝的世界做了洞悉幽微的迷人刻画。

——《柯克斯书评》(精选星级书评)

编辑丨廖茹画

实习生丨陈月瑶

#聊一聊#

你的“印象巴黎”是什么样的?

还有哪些关于巴黎的书籍想向大家推荐?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原标题:《玩浪漫,巴黎远不止这惊艳世界的8分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