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名校访谈③|复旦二附中校长:初中课外阅读量超千万字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实习生 张雅舒
2015-12-03 12:13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和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毗邻的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简称“复旦二附中”)是一所公办完全中学,包括初中部与高中部,也是上海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通过37年努力,复旦二附中跻身公办教育精英优质学堂。 是什么样的力量,成就了这所学校的崛起?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日前专访该校校长杨士军,揭秘这所有着“复旦基因”的名校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思考。在杨士军看来,学校发展没有什么秘笈,只是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不搞噱头、不折腾”,慢慢来,只做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复旦二附中校门。  本文图片均为 学校供图

【对话杨士军】

要求学生“读书比别人多,社会实践比别人多”

澎湃新闻:据说复旦二附中与一般的公办学校在属性上有所不同,具体是指什么?

杨士军:复旦二附中坐落于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与复旦附中毗邻。复旦二附中的前身为复旦子弟学校中学部,1978年成立,1985年改为现名,是一所公办完全中学,但作为子弟学校的性质仍不变:接受复旦大学与杨浦区教育局双重领导,学生以复旦子弟为主体。

澎湃新闻:复旦二附中的办学特色是什么?

杨士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主张按教育规律办学;着力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用心夯实学生全面素质;体现深厚的大学附中文化,实施“通识教育”,努力给学生更宽广的教育。

复旦二附中校长杨士军。

澎湃新闻:学校是如何实施并推进给学生更宽广的教育的?

杨士军:2005年,复旦大学率先在国内高校中推行“通识教育”,这也给复旦附属学校及时提了一个醒,那就是:教育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场接力赛。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均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一切要按教育规律办事。

在二附中实践“通识教育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对于在初中渗透“通识教育”的进一步的解读就是:重德育体验,重创新实践,实行有宽度的教学,培养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相应的举措有“五个多”,即:读的书比别人多,听的讲座比别人多,参观访问比别人多,参加的社会实践比别人多,经历的创新活动比别人多。

为了细化落实,我们出台了相应的过程性评价文本,如推出了“阅读论证手册”、“行迹上海手册”、“学生探究性学习指导手册”、“学生综合评价手册”等。在我看来,二附中的孩子素质全面、学业优秀、自主自信且具有持续发展的后劲与潜力,显然与学校坚持多年的“五个多”有关。

澎湃新闻:能否具体举个例子?

杨士军:比如,我们倡导“读的书比别人多”。学校为此成立了由11位教师组成的专项组,统筹协调推进学生阅读。在二附中,预备年级和初一年级目前有三位教师给学生上阅读必修课,鼓励学生每天花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读读、写写、议议,主张让自觉阅读成为学生相伴一生的好习惯,此举已坚持了十二载。由此我们也发现,许多孩子把阅读当作一件快乐的事,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而他们的阅读量比同龄孩子多出了1-2倍左右(我们保守估计初中四年二附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在1100万字)。

2014年7月,学校推出《学生阅读论证手册》,此举旨在进一步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为个人成长奠基。

澎湃新闻:“五个多”的落实到位,需要大量的时间付出,可能还会影响应试成绩,为此,学校又是如何做的?

杨士军:当然,大家很明白,“五个多”的积极实践,需要孩子们付出更多的业余时间和自主空间。

为此,学校是通过“三个有效”(有效课程、有效课堂和有效作业)的创设来助力完成的。我们的教师虽然为此牺牲了很多时间和空间,但给孩子省出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

学校武道社。

鼓励学生在两年里完成两项探究课题

澎湃新闻:如何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杨士军: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孩子养成科学探究的好习惯,在7、8年级中普及实施“长探究”,在两年里完成个人或小组的两项探究课题。

2014年我们推出了《学生探究性课题活动手册》,提倡学生把从开始探究到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规范如实地记录。

学校则提供切实支持:成立了校内外科技创新的指导团队,保证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准和指导能力;注重教师指导学生的研究过程规范科学,对学生一年里的长探究活动能有一个规范科学的评价和过程管理;通过举办科技节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与评奖,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优秀项目参加上海市、全国甚至国际的比赛。

澎湃新闻:学校在创新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杨士军:我校多年来一直是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不少学生在含金量较高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明日科技之星等赛事中屡夺锦标。

最近,初一学生张驰以第一名的成绩获上海市第六届“赛复创智杯”科技创意大赛特等奖。复旦二附中2014届学生,现在复旦附中就读高二的孔天煜同学在刚结束的“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成为全国仅有的三名称号获得者之一。

杨浦区今年让我们做了两件辐射全区全市的事:一是由我校的教师团队编写了杨浦区区本课程《初中学生创造力读本》;二是整合了相关指导力量,出版了《春在枝头已十分》一书,以期在区域层面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更上一层楼。

学校乐队在少年宫参加展演。

减少主科课时数,重视学生“游学”

澎湃新闻:近三年,学校的发展和学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有什么“秘笈”?

杨士军:没有什么秘笈,只是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绝对“不搞噱头、不折腾”,做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当然,如果说有点体会的话,那就是我们能整合资源,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而且,我们通过引进专家资源,倡导让专家治校。比如,我们成立了学生成长委员会,来关注立德树人及德育的有效性问题;我们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来关注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质量;我们成立学生健康中心,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成立校内外科技创新导师团队,来支撑学校长探究课程的学习或者说创新实践活动的有序推进等。

澎湃新闻:最近,学校又在进行哪些新的“锦上添花式”的改革?

杨士军:一、每学期推出学校课程设置手册,规范学校实施有效课程;二、“大体育、大劳技和大艺术”课程群按照兴趣走班,使学生选择更多样化;三、减少了主科课时数,增加了自修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四、注重初高中有效衔接,推出了科学与数学素养课程群;五、重视学生“游学”,推出“行走中的课堂”,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培育学生家国天下之责任意识。

杨浦区五校联合成立“复旦义务教育集团”

澎湃新闻:你对于学校最得意的是什么?

杨士军:二附中硬件条件一般,但我们这里拥有全上海同类学校中堪称最优秀的教师群体。他们师德高尚、专业精深且富有团队意识,他们有思想、敢作为且能为学生持续发展负责,这些让我们“抓内涵发展越做越好”“办最优质的学校”自信满满。

澎湃新闻:在教育的辐射方面,学校有何举措?

杨士军:今年6月,有关部门批准建立了“复旦义务教育集团”,五校(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同济初级中学、育鹰学校、复旦大学附属小学、政立路第二小学)将在学校文化、教师专业发展、通识培训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辐射、整合、提升,盘活区域内的人力资源,并助力五角场学区成为知识杨浦和大学城滋养下的基础教育高地。

真正有生命力的学校,校长在与不在都应一样

澎湃新闻:你认为一所学校持续良好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杨士军:一是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需要通过一些严谨的、科学的研究来指导,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比较妥当,要领先也是领先一步,而不是跳几步。

二是要有高端的引领。校长的定位决定学校努力的方向,校长奔应试,师生就往应试方向去,校长若注重素质教育,则大家也就更关注这方面。

三是要有科学的规划。三年来大家觉得走得很稳,方方面面的反馈很好,这里面是有高端的引领和科学的规划在起作用的。

四是要有外力的支持。如我们成立了四个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生成长委员、学生健康中心、校内外科技创新导师团队等,都需要借助外力,家长之力、高校院所之力、教育专家之力、环境之力,这些力量整合得好的话,学校哪怕起步较低,也必将有向好改善的趋势。

五是对教师团队的引领和塑造。教研组除了传统的集体备课,还有主备课、副备课制度,提倡每个老师都要参与。

个人认为,真正有生命力的学校,校长在与不在都应一样。好的学校最显著的体现是要能持续,持续的表现是教育形成自觉,自觉的背后是大家的共识和协力。

澎湃新闻:你对于如何做好校长的体会是什么?

杨士军:我最近结合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写了一本书叫《慢·话教育》。其中主要观点有三:一是教育需要“慢慢来”;二是努力给学生更宽广的教育;三是理解教育,做积极的实践者。

教育是慢的艺术,提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放眼长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于基础教育的规律和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给学生更宽广的教育。但我们的实践应该是从脚下开始,从现在开始,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做起,尤其是要努力把做对的事做得更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