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能源专家热议:力争提前实现碳达峰,避免资产闲置等经济损失

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杨漾
2021-08-14 22:44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碳中和目标对于企业界而言意味着什么?须付诸哪些行动?8月12日,在以“碳中和共识下的能源转型之路”为主题的第十二届长江青投论坛上,长江商学院大型企业治理与创新管理实践教授、前中国石化董事长、前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在演讲中表示,碳中和、碳达峰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但目前看几乎所有企业都对碳减排准备不足。尤其是传统企业,应该对存量碳减排加大投入,否则融资会越来越难。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专家委员会副组长周大地在同场论坛上强调,要力争尽可能提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家现在应该有思想准备,不要想着2030年再达峰,我们现在的核心是要力争‘提前’,如果不提前达峰,后面的清零就非常困难,往前高峰爬得越高,后来往下就越快,经济损失就越大。”

碳排放已与企业价值直接挂钩

傅成玉认为,碳中和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的压力。

传统定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含技术、形象、市场,但在碳中和目标的引导下,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会拓展,将包括低碳发展能力、责任承担能力、公司治理能力等新内涵。

“过去很多中国企业家认为,企业责任就是做公益、关心社会,但公益是最低的企业社会责任,未来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降低)企业行为对社会和大众的伤害。”傅成玉举例称,企业降低碳排放对环境与气候变化的伤害、避免滥用客户数据造成对消费者的伤害都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人类社会正采取更大规模、更积极的行动来研发技术,推动碳减排。但傅成玉指出,目前来说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准备不足:不仅技术准备不足,企业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碳排放量,对于如何减碳也不清楚。但市场的压力会逐渐传导出来,体现在碳与企业形象、企业价值、信息披露、碳税与碳足迹以及绿色金融等方面。

“过去企业形象叫发展能力,就是成长力或者增长能力,比如销售额增长、利润增长、产品销量等,现在要加上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直接带来企业价值,目前企业价值已经和碳排放直接相联系了。”

傅成玉表示,现在全球已经给传统的化石能源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尽管传统能源企业的产量和利润并没有下降得那么快,但行业的市值在往下走。”

此外,传统企业如果不把生态文明作为主要推动方向,融资就非常难,而且越来越贵。这对企业市场的压力和对传统企业压力非常大。因而传统企业必须采取更极端措施和更大的投入,规划怎么样加快能源转型,又要采取更多的技术把存量碳尽快减下来。

碳中和给企业也带来了很多机遇,傅成玉表示,无论是能源结构的重大调整,还是节能降耗的深入实施,对企业来说都是转型机遇,减碳不仅可以降低成本,甚至可以获得碳资产进行交易。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带来的技术转型与窗口期也给企业提供了机会。

“传统汽车领域中国总体是落后的,在新能源上几乎是同步的,未来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模最大一定还是在中国,速度最快也是在中国。如果这个方面技术形成完整的规范,可能就变成全球共同的规范了。”傅成玉称。

此外,他表示在碳中和共识下金融投资要紧紧盯住技术:“一是能源结构调整中的新技术,包括清洁能源技术、储能技术、节能降耗和减污降碳技术以及碳捕集和利用技术;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如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电池技术等;三是碳资产的开发,以及碳金融、碳交易等。”

应尽早实现碳达峰,避免大量资产闲置和过早淘汰

周大地在前述论坛上强调,气候变化目标意义重大,低碳转型任务紧迫。对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关键在于要力争尽可能“提前”。

他进一步说道,碳达峰的实现路径需要把碳排放量增速尽可能降下来,使之趋向于零,而不是保持碳排放的增速,然后突然减速为零。目前我国每年碳排放总量超100亿吨,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净零排放,就必须考虑到今后面临着高速减排的任务。他指出,只有尽早碳达峰才有可能减缓碳排放总量过快下降,避免出现大量闲置资产和过早淘汰的经济损失。

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40%。周大地强调称,电力系统需要超前实现零碳化,我国电力系统需要在2040-2045年实现零碳化。因为只有一次能源零碳电力化,才能为所有终端用能高度电气化提供前提条件。零碳电力可以促使传统生产电气化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绿氢、零碳合成燃料、零碳合成材料等成本控制和减碳效果也有待零碳电力的超前实现。

为此,电力运行的基础、用电端的性质特点、整个电力运行的概念、标准、技术、装备都需要革命性的改变,储能、数字经济、智能能源互联网、电子电力技术都需要加快发展,同时需要大幅度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的比例。“低碳转型覆盖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范围,包括几乎所有生产和消费领域,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涉及所有能源生产、转化和消费领域,将极大改变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终端消费产品、相关管理运行规则、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

他表示,在全世界向低碳转型的过程当中,谁掌握技术、把资源最高效、最有系统组织能力地利用起来,谁就占领了更大的市场。我国用了几十年时间不断的学习引进,改变了长期落后的局面,在多数传统能源技术方面已经走到前列。要实现碳中和的零碳目标,化石能源就必须基本退出市场,用非化石能源全面替代化石能源。目前零碳技术发展方向基本明确,各行各业也都在向零碳生产和零碳消费转型。

周大地表示,在低碳零碳技术方面,我国和西方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我国还拥有体制、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具备低碳技术和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要力争提前碳达峰、提前碳中和,在技术和市场上引领低碳、零碳发展。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