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长宁居民家庭67%住在老公房,政府探索居民区分类治理
上海的居民小区,有的新有的旧,居住其中的居民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外国人,如果对小区精确定位,使社区治理更有的放矢?上海长宁区则推出了社区分类治理的模式。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12月10日从长宁区政府了解到,经过3个多月对全区10个街镇、185个居委会的调查显示,185个居委会所辖小区共841个,实有人口总户数为304540户。其中204505户居住在老公房,占总户数的67.15%;100035户居住在商品房,占总户数的32.85%。总体来看,长宁区老公房户数要明显大于商品房户数,两者相差近34.30个百分点,居住在老公房中的居民要比居住在商品房中的居民数量多。
在此基础上,区有关部门以人口居住情况为经度,以小区房屋类型为纬度,根据长宁实际,将居委会类型划分为售后公房类、商品房类、涉外类、动迁安置房类、老洋房类等五种类型,根据不同特点,分类推进小区治理。
长宁区民政局局长邱刚表示,居民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根据不同类型居民区类别特征,结合实际,梳理出不同类型居民区的个性做法和工作侧重,更好地发挥群众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通过调研发现,不同类型的居委会有着不同的特征,比如售后公房类的房屋多为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老式公房,困难群体、老年人群、特殊人群占比高,物业管理不到位。而涉外类房屋主要为商品房,小区环境好,公共配套设施齐全,物业管理到位,居民区内境外人士占比大,但居民注重个人隐私,对传统居委会工作方式认同度低。根据不同类型,居委会的工作对象、工作重点、投入精力、以及日常采用的工作方法也将有所不同。” 邱刚表示,针对不同类型的居民区采取不同的个性做法,在工作方法上也各有侧重,售后公房类是从困难、特殊、老年等群体的社区服务以及老旧设施的改善入手;涉外商品房类则是引领中外居民共建共赢,形成“以融合为目标、以管理为基础、以服务为提升”的工作新模式。
据了解,新近出台的《长宁区关于推进居民区治理体系的分类指导意见》已明确将居民区治理成效作为街镇工作目标管理和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居委会工作评价体系,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在考核中的权重。同时加大了经费保障力度,按照“总量控制、权责下沉、手续简化、公开透明”及“小额、合理、必需”原则,在使用程序和范围上给予居委会更大的自主权,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区探索设立社区自治基金(会)。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