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章太炎如何粉碎清室复辟图谋

李海默
2015-12-14 17:58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宋教仁案后:靠武力解决,还是靠法律解决?

1913年3月宋教仁案发生后,各方面皆不愿因宋案而牵动大局,但北京当局“强自辩护,不谋正当解决之法,以平公愤,而反造为南北分治之言,而图反制”,“言与行违”,终于激起国民党不耐,打出“项城不去,中国必亡”的旗号。其时,孙中山主“联日”以“武力解决”,黄兴主“法律解决”(程德全亦主此途),与孙、黄若即若离的革命派章太炎则认为武力解决太过激进,孤注一掷,而法律解决,亦恐徒迁延时日,是以提倡“政治解决为妥善,法律解决相提并进”,以正式大总统选举为契机,做大量政治动员和宣传,迫使袁世凯退出候选地位以及下台。

孙中山、黄兴

此期袁世凯帝制自为的行迹尚未昭彰,而南方革命军甫经裁汰,必须加以整备才堪作战,“此时若以兵力胜负比较,北方一定可以战胜”(太炎语),是以孙中山武力解决案需要联日施行,章太炎则仍主张力避武力冲突,而追随宋教仁“议院政治”的主张,集合共和、国民两党力量,推出黎元洪担任总统大位,“黄陂(黎元洪)之廉让,可望责任内阁”,借助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滥权。

后来时局延展,孙中山、黄兴等积极组织讨袁阵线,尔后到7月间,南京独立,举岑春煊为讨袁军大元帅,希望能尽可能多地争取同盟者,扩张讨袁阵线之势,此与辛亥革命时倚重程德全大抵同计。岑春煊清廷旧吏,但岑在辛亥之际坚定支持革命阵营,公开宣示要求清廷令“国民组织共和政治”,是以入民国后,孙中山等投桃报李,对岑颇为礼遇,孙曾主动对袁世凯说“云阶(岑)精明”等赞语。更重要的是,自1907年丁未政潮以来,岑春煊与袁世凯结下深怨,“嫌隙至深”。入民国后,袁也没有对岑“推诚倚畀”,“岑与袁愈离而趋入相反路线,观(岑)所组政党及所亲人士皆属反袁”,“岑终袁之世,未与北京政府发生关系”,现代史家如郭卫东先生等也赞誉岑在二次革命,所谓“中间势力”基本全部倒向袁世凯时能“独步一时,毅然反袁”,的确难得。

岑春煊

当然,岑虽反袁,却不是以孙、黄宗旨为皈依,在宋案初起时,岑即派遣蓝建枢为代表向袁进言调和,袁世凯直言拒绝:“今日并非调和南北问题,乃系地方不服从中央,中央宜如何统一问题。”调和不成,岑又与章太炎谋划共戴黎元洪。5月间,“岑西林(春煊)与章太炎近来无日不谒黎公(元洪),进其游说,黎公亦劝其共维大局,巩固国家”,岑奔走于黎元洪之门,所主论调与章太炎略同,据传章太炎此期甚至“语人,不主袁为总统,谓西林资格更胜袁”,彼此间引重如此。但黎元洪终究无胆量与袁世凯公开决裂,岑想来想去,最终觉得还是与孙、黄并力反袁的好。

章太炎如何粉碎清室复辟图谋?

1933年章太炎先生对学生演讲《民国光复》,有一段这样说:“宋案发生,孙、黄欲举岑春煊,岑受梁鼎芬、郑孝胥之愚,议举溥伟(清室宗社党核心分子)为总统,以诱致冯国璋,余力斥之,岑翻然悟,拒梁、郑,梁大骂而去。若余不阻之,虽满清不能兴,然于黄一生功绩将受影响矣。”(马勇编:《章太炎讲演集》,184页;亦收录之于《章太炎学术文化随笔 》等处)这一段意思中,有些地方并不难理解:梁、郑固然为拥戴清室者,而所谓“诱致冯国璋”,大概是因为冯国璋在辛亥时效忠清室,“惟一以平乱为己任”的取态。

此事梗概,今人也有所注意,如郭卫东先生论文中提到岑氏有过趁二次革命倒袁之机,举清宗室溥伟当元首,甚至实现宣统复辟的糊涂议论,朱宗震先生也曾提及此事。此事之具体细节,可合观之于章氏自定年谱,中有云:

宋案之后,黄兴起兵江宁,“自知力不制北,又以江苏人怨之,尝欲以军事属云阶(岑春煊)。云阶语余:‘事若克捷,宜以清宗室为大总统,庶几袁氏旧部不能为变。’余曰:‘君欲复辟耶?’云阶曰:‘非也,宣统帝不可为元首。属之恭亲王,暂主大政,不为子孙万世基。’因说春时冯国璋、张勋皆与谋(复辟),今乘其机以覆袁氏,易为力。余曰:‘项城之罪,在杀宋教仁,非得罪民国也。覆项城而戴清之宗室,名曰总统,实与天子无异。倒行逆施,谁助公者。’云阶曰:‘尝问诸有经验者,皆善是策。’余曰:‘有经验者,非郑孝胥耶。彼有大清之经验,未有民国之经验也。是策行,则南北皆倳刃于君矣。’云阶议始寝。”[《章太炎年谱长编(增订本)》,上册,245-246页,亦收录于 《章太炎生平与学术自述》]

又,1928年章太炎为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作序文时说自己对于中华民国开国前后最大的一处贡献就是宋案后,“清故恭亲王潜谋复辟,因缘张勋,与南方人士相闻,同志不深观其利病,欲因势而用之,余力言其非,始已。不然,与宗社党同污,所谓志士者竟安在耶?此犹可以自慊者也”。章氏以此颇为自得:若非自己力阻,革命党中“不肖者”恐将事于复辟,而使自身蒙羞,并留下千古奇谭[《章太炎年谱长编(增订本)》,上册,516页]。

此三种史料,其事相近相合,且内中所含机理,也大略相同:第一者云之所以推举溥伟主要是为了“诱致冯国璋”,第二者则谓此举主要是为了动“袁氏旧部”之心,使其“不能为变”,意思就是说一旦反袁成功,中枢空虚,需要以清宗室出长,以使北洋诸将顺服,而此际北洋系中之冯国璋、张勋(均属直系)等人本有复辟之意,正可资为利用,第三者讲的相对更为客观,此事主谋者当为张勋,冯国璋应该涉入较浅。

总之,章太炎三次提及此事,并非随便为之,其意在突出自己不广为外人所知的,在关键时刻拯救民国的行为。

章太炎画像

章太炎向岑春煊进言痛批此邀清室成员任为总统之策,固属于高瞻远瞩。此策当然是个极愚蠢的办法,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冯国璋等北洋系核心骨干不会为了复辟而去反袁,而且孙、黄又怎么可能接受岑春煊夹带私货,去拥护清室的溥伟当民国总统呢?

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种拥立清宗室为总统的见解最初竟也与章太炎有几分关系!辛亥革命时,梁启超派遣盛先觉向章太炎致意,盛向章提出:听说您以前曾有“共和政府成立之后,首立清帝为大总统,后再黜而竟废之之议”,不知您现在还持此见么?章太炎苦笑着回答盛:“昔亦诚有是,然今大势已粗定,清廷万无能为力,且革命党势甚嚣嚣,再作此言必大受辱,吾今亦不敢妄谈矣。”[《章太炎年谱长编(增订本)》,上册,211页]

虽然章太炎所述此事似未见之于别种史料,但似乎不是一己凭空捏造,而实与清室复辟之历史正合:早在宋案发生之前,张勋已经与溥伟等人谋划1913年4月间“济南复辟”,为袁世凯侦悉而中途破产。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张勋又暗中联络冯国璋等,企图以“按兵不动”的消极态度,“以要袁氏复辟”,因冯不肯合作而告失败。再后来,张勋遂按袁世凯心意而行事,不敢再流露复辟踪迹,世人皆知“二次革命作,(勋)遂率师南下,破江宁,纵兵大掠,袁嘉其功,授江苏都督”。如此说来,如果梁鼎芬、郑孝胥当时确实有此计诓骗神经大条的岑春煊,使其破产的因素一方面是固然由章太炎对岑春煊剖析大势,分解时局而却之,但另一方面也是由冯国璋不肯与张勋同流合作而导致。

章氏作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憎恶冯国璋算不上什么新鲜事。1918年一处演讲中章即说:“冯国璋对于民国,何功可言?张勋复辟,冯氏实亦予谋。以功罪论,对于民国,袁则有功有罪,冯则有罪无功。”(《章太炎讲演集》,67页)但是,硬把冯国璋归为清室复辟派恐怕有所不妥,不要说清室复辟冯不会支持,就算是袁帝制自为,“冯在外,段(祺瑞)在内,同以反对帝制闻”(当然,也有的史料说得更干脆,冯、段同声反对袁氏帝制自为的核心理由是两人均以袁之继承人自命)。

民初史事震荡翻覆,如冯氏领导之直系,在民国初元与革命党大是为敌,反而段派的皖系势力却“促清帝退位,以赞成共和号召天下”,但不久之后,护法运动起,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对南方政府执行慰抚政策,较之段祺瑞所主的“武力统一”论则要平和许多,更使孙中山一度颇有借“冯段不相能已久”,联冯以分化北洋派之想法。再到后来的1920年代,晚年孙中山却又视直系吴佩孚为仇雠,苦斗不休,号召各省共举“讨伐旗帜”。此中翻覆,读史者非穷心尽力,细致考索,实难以察其全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