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微歧视”

2021-08-18 08: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叶子宁(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张哲玮(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运营/王云汐

“你说,我是不是太敏感了?”

“发生什么事了?”

“我们办公室有个同事夸我:‘没想到作为女生,你竟然也能做得这么好!’虽然他像在肯定我的工作,但是我总感觉哪里不对劲。是不是我太‘玻璃心’了呀?”

听完小芸的诉苦,你是否有类似经历?有时候,对方表面上在夸奖自己,但是话语听起来总让人心里不好受。遇到这样的情况,你需要思考自己是不是遇上了“微歧视”。

 

微歧视是什么?

微歧视指基于对少数或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作出轻视、怠慢或侮辱的反应或评价。

微歧视最早被种族歧视的研究者所关注,这些研究者发现种族主义者对有色人种通常带有自动化或无意识的轻微侮辱,它们经常体现在语言交流和非言语动作上。例如,在美国,警察会区别对待不同种族、肤色的嫌疑人,在面对黑人罪犯时更容易开枪射击。

 

微歧视与普通的歧视有什么不同?

微歧视不仅仅是那些欠考虑的评价或泛泛的无礼行为。出于对少数群体的身份偏见,微歧视可以表现为令人感到不适或痛苦的言论或行为。

令人不安的是,微歧视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而且作出微歧视的人通常不具备故意伤害他人的意愿,他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已经伤害了他人。这无疑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以至于被歧视者都可能会怀疑:对方好像没有什么恶意,但为什么我就是不舒服呢?

微歧视常常被包装成恭维或笑话,但却隐藏着侮辱。例如,当一位女同性恋者被告知“你看起来不像是个同性恋”,这句话暗含着对同性恋者的偏见,但说话者本人却可能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而直接的歧视往往更加极端,可能包含着攻击行为或辱骂,尖锐的敌意更容易被人识别。

简单来说,微歧视是人通过简短的日常交流,传递出来的对少数群体的诋毁和忽视。也许是“说者无意”,但一次微妙的冷落、一脸轻蔑的表情、一个挑衅的手势等都有可能传递出不尊重或贬低的态度。这样的交流在日常对话中如此普遍,以至于潜在的微歧视经常被人忽视,被“无辜”“玻璃心”的面罩掩盖。

 

微歧视有何负面影响?

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历过微歧视,一些少数群体(例如残障人士)更频繁地遭遇微歧视。研究表明,尽管微歧视的伤害看起来很小,但事实上,微歧视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微歧视可能会增加被歧视者的自杀意念,而它的影响效果甚至超过了抑郁症等因素。另外,设想一下,如果你一直受到侮辱和怠慢,总是准备着应对他人的冒犯,在这种压力下,你如何能够建立自信呢?

有微侵犯行为的大多都是普通人,他们自认为善良、有道德。产生微歧视行为并非他们有意为之,但有时候,“好心办坏事”同样令人难以接受,被侵犯后激起的愤怒很难发泄出来,被歧视者只能压抑自己,将其咽下去慢慢消化。

 

如何应对微歧视?

Yoon在《纽约时报》指出了微歧视的危害,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做法助人勇敢面对这些“微小”却真实的冒犯。

1. 利弊权衡

在经历微歧视后,被歧视者可以通过下面五个问题权衡利弊,从而决定是否要回应。

(1)   如果我回应了,我的人身安全是否有保障?

(2)   如果我回应了,这是否会激怒对方并引发冲突?

(3)   如果我回应了,这是否会影响我与对方的关系?

(4)   如果没有回应,我会后悔没有表达自己的情绪吗?

(5)   如果没有回应,这是否意味着我接受了这样的言行?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我们可以先觉察自己的感受,并评估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希望获得对方的尊重?还是希望教训别人,让对方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根据不同目的,我们可采取不同策略,让歧视者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责任。

2. 用“微干预”消除微歧视

微歧视不但很难让人觉察,而且发生迅速。当我们意识到某一行为是微歧视后,也许在作出反应之前它就已经结束了。“要用魔法打败魔法”,我们可以采取“微干预”策略来对抗微歧视。

(1)进一步澄清

“你能多谈谈你想表达什么吗?”

“我不太清楚你想表达什么,麻烦你再多说点好吗?”

(2)区别主观意愿和客观影响

“我知道你没有意识到,你的行为/言论有点让我不舒服,因为……”

“也许你是无意的,但我听上去感觉不太好,好像你在说……,但其实有点像……”

(3)分享自我体验

“我注意到你谈到了……我过去也有相似想法,但我后面发现其实是……”

“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但后来……”

如果我们希望对方能够认真倾听我们的感受,并改变他们的行为,那么我们需要用温和的方式进行“微干预”,指责通常会引起对方的防御,而愤怒和冲动会让彼此失去理智,引发争吵,可能因此会掩盖真正的问题。

3. 学会自我关照

主观体验很重要,请记住,不要认同或接受别人的偏见,那并不是真正的你。

遭遇微歧视后,不妨向朋友寻求社会支持,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帮你建立自信。例如,向知心好友倾诉,探讨自己的经历,分享故事与体验。在讨论微歧视时,我们应当接纳内部的负面情绪,而不是用“玻璃心”来搪塞。

 

总之,微歧视是一种普遍现象。当我们因他人的言行举止而感受到被冒犯、不舒服的体验,就需要思考:我们是不是遇上微歧视了?此外,我们也应当认真反思自我,以免对他人造成“微歧视”。

 

参考文献

Madubata, I., Spivey, L. A., Alvarez, G. M., Neblett, E. W., & Prinstein, M. J. (2019). Forms of racial/ethnic discriminat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a prospective examina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and Latinx Youth.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1-9.

Solorzano, D., Ceja, M., & Yosso, T. (2000). Critical race theory, racial microaggressions, and campus racial climate: The experiences of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69, 60-73.

Sue, D. W., Capodilupo, C. M., Torino, G. C., Bucceri, J. M., Holder, A., Nadal, K. L., & Esquilin, M. (2007). Racial microaggressions in everyday life: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62, 271-286.

Williams, M. T. (2020). Psychology cannot afford to ignore the many harms caused by microaggression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 38-43.

Yoon, H. (2020). How to respond to microaggressions.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ytimes.com/2020/03/03/smarter-living/how-to-respond-to-microaggressions.htm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