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十大关键词:点题中西部城市群、精明增长

澎湃新闻记者 丁蕾蕾
2015-12-23 07:07
来源:澎湃新闻
自贸区连线 >
字号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将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城市群与关键地区性城市努力升级东部地区城市群。 中国政府网 图

时隔37年后,“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层面进行专门研究部署。

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在这场高规格会议上,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市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具体部署,并作总结讲话。

按新华社在会后发布的新闻稿,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梳理出本次会议的十大关键词:人口匹配用地、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城市修补、一茬接一茬、安全第一、多规合一、中心目标、精明增长、共治共管、城市病。会议内容涵盖面广,总结起来难免挂一漏万。

【人口匹配用地】

新华社报道称,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发起人、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黄文政分析,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仅为农村建设用地的四分之一,农村人口真正落户城市不仅能节省农村的大量土地,还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不会像现在这样,很多农村来城市辛辛苦苦打工,回老家建个房子,一年就是住上一两个星期。此举顺应民意,实现以人为本,而非以物为本的城市化,可缓解工作与家庭分离(比如留守儿童等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不应只把人当成劳动力,而是既能劳动又有消费需求的消费者,促进中国经济真正健康发展。

另外,不仅应该放开农村去城市的落户,也应该放开城市向农村的迁徙,并配套各种措施,让民众按自己的需求各得其所。

【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新华社报道称,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分析,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需要打造20个城市群。具体是5个国家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以及6个地区性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其中,6个地区性城市群目前尚未成型,仍属于引导培育阶段。

关于未来城市群建设的重点,方创琳分析,应重点推进六大一体化,即区域性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城乡统筹与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性市场建设一体化(打破过去的市场分割,实现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体化。

【城市修补】

新华社报道称,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分析,近些年,很多地方的城市化发展盲目攀比,往大往高往洋发展,缺乏自身特色。历史是城市最大的资源,不应大拆大建;依山依水的城市,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山区与平原、北方与南方城市格调不同,不应相互模范;在城市发展中,需要保障市民的利益,得到其理解和支持;城市发展要符合新的功能定位,包括未来社会、经济、文化、国际化等的发展方向;城市发展需符合其经济功能和定位,国家定位,乃至国际定位,产业结构、居住功能、服务功能、基础设施等也都要相互配套发展。

【一茬接一茬】

新华社报道称,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

白明认为,中国城市发展求急求快,每任领导诉求和偏好不一样,带来城市规划的不稳定,缺乏完整性和持续性,最后导致城市发展支离破碎。城市发展需要科学化,不能随意变动规划。

【安全第一】

新华社报道称,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白明表示,城市发展不仅要发展规模,质量也要跟上,安全是最基本的底线。城市发展需要快,也需要好。最近深圳滑坡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这里的安全包括住房安全、基础设施等配套安全、路桥安全,煤气管道等生活服务安全等。这些安全问题一直存在,日积月累而成,一定要克服。一定要发展合格的城市化,不求奢华,只求安全安心。此外,希望生活、文化、娱乐等设施等配套齐全。

【多规合一】

新华社报道称,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要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原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解释,以往市县层面拥有的土地利用、环保、城市、城乡等多个规划,都比较细致,但中间的衔接不足,部分规划还存在冲突,因此需要推进空间规划的制定,省市县层面构建一张蓝图。

国家希望打通由中央到省市县的一个空间规划体系,上下级之间拥有相互依据关系,从而增强区域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约束力。

关于蓝图的构建,肖金成介绍,每个省市县都需要构建符合各自发展的一张蓝图,市级层面的蓝图需要根据省级情况来绘制,县级蓝图根据市级蓝图绘制,因此需要一个空间规划的体系,粗细有别。上级的蓝图简单概括,越往下级应当更加细微,市县两级落实如何去做,明确范围、功能、作用等。

【中心目标

新华社报道称,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黄文政分析,城市发展应以民众需求和利益为导向,而不是以所谓的经济发展为目标。只有真正基于民众自身需求的动力才是可持续的,也是最有效率的。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名义财富多高,而是人们生活得更好,但这些年在有些地方往往本末倒置了。

【精明增长

新华社报道称,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白明分析,城市发展要因地制宜,顺其自然,方便生活,符合城市定位。城市规划要柔怀,不必满打满算,一些地方宁可不规划,要保留,为未来留下发展余地。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规划院院长沈迟表示,防止“摊大饼”式扩张主要针对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达千万左右)。城市开发建设要提高城市空间合理配置和土地节约利用,控制城市开发强度,不能随意占用各种控制线。上述提及的控制线在规划中都有约束,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屡次违反占用。

【共治共管】

新华社报道称,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沈迟表示,城市建设、发展、管理,政府有其必须履行的职责,同时也要管好政府这只手,不能违反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但并非所有事情市场都是有效的,市场无效(公共福利、弱势群体保护等)的,需要政府干预。整个城市要维护好,需要包括全体市民在内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城市病】

新华社报道称,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

沈迟分析,科学技术进步(提高油品质量、智慧城市建设等)能够促进城市发展,化解城市病。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这样才更有能力解决城市病问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