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别再给我发“绝绝子”了

2021-08-23 07: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格子 X博士

策划:素卡

拜托,别再给我发绝绝子了。

现代《新华字典》里有52万个词语,可你身边一部分朋友的口语词典里90%都写满了“绝绝子”。

“这餐厅太绝绝子了。”

“这景点绝啦,绝绝子。”

“我便秘了,绝绝子。”

“我被人打了,绝绝子。”

“绝绝子”具有很高的成瘾性,在中文互联网上呈病毒式传播,劫持了很多人的朋友圈、群聊、热搜和评论区。

除此之外,还有“无语子”“寂寞子”。

要是把眼下各种新型网络梗混合在一起,那效果炸裂了。

网络热词,这一代人本已经司空见惯了,从“你是GGMM”破圈到“蓝瘦香菇”破土,这味儿我们熟。

但这次的“绝绝子”现象,有些不同以往。

一方面,爱用“绝绝子”的人爱得发狂,恨不得用“绝绝子”指代世间万物。

另一方面,以“绝绝子”为代表的新式网络热词引起了很多人的空前反感。

“绝绝子”们,到底绝在哪儿了呢?

·“绝”命“毒”师

现在网友们传播的“绝绝子”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呢?

他们形容一个事物特别好吃、好看、好玩,会说“绝绝子”。

他们描述极端的无奈和讨厌,同样会使用“绝绝子”。

“绝绝子”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宗教祷告的固定口号,可以用在任何需要宣泄情绪的地方。

“子”这个字从甲骨文时期就有了,但也许现在是我们第一次无法准确定义“子”。

“绝绝子”怎么来的?怎么火的?这个问题的路径,就像是一场欢乐斗地主。

一开始先有朋友说“绝”,下一位人跟着学,继续加码,说“绝了”,最后一个人直接超级加倍、明牌,“绝绝子”横空出世。

“绝绝子”等同于一个加强放大的“绝”,是一种对极端的反复强调。

很多人在网上说,之所以讨厌“绝绝子”,正是因为这种无脑的缝合堆砌违背了基本构词逻辑,毫无汉语应有的美感和意义,只剩一种没念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吃力。

然而,这背后就是很多人都没道破的玄机,导致现在对“绝绝子”PTSD的探究多是隔靴搔痒。

“绝绝子”之所以会给这么多人带来不适甚至愤怒,其实源于恐惧。

以“绝绝子”为代表的新式网络热词构造了一种“文字恐怖谷效应”。

“恐怖谷效应”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在1970年提出,简单说就是一个物体的形象处于极其迫近人类又不完全等同于人类时,我们内心就会反应出惊恐和厌恶。

而“绝绝子”等词恰好达到了类似的效果,‘绝绝子’这种过分夸张、反复强调的无意义词汇,就处于像汉语又不像汉语,像人话但又不是完全像的程度。

我们再回顾“绝绝子”混合着“跺jiojio”和“真下头”的表述,如果你感到头皮发麻,其实是这个词在你脑海中指向了一种过度矫揉造作的失真形象。

·知乎上有人将主语替换成男性,效果更加拔群

现实中甚少有人会在日常交流时密集使用“绝绝子”“跺jiojio”等变态夸张的情绪表述。

“绝绝子”等热词传递出的形象造成了人们认知上的割裂与混乱,“文字恐怖谷曲线”出现了。

现实里一个“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人们现在为什么非要搞出个令人“恐怖谷”的“绝绝子”呢?

因为,在网络与媒体极度发达的赛博时代,文字语义已经大幅缩水了,信息高速交互迭代,空前加快了文字情绪的饱和。

当下,语言比冥币还要通胀。过去网上聊天,一个“哈”就可以表示开心,后来就需要“哈哈哈哈”才行,到现在如果你不打上十几个“哈”,别人都会感觉你在敷衍或者质疑。

过去一个“草”的力度,现在要用十个“草”才能表达,当下,表述如果不够用力,就会被人忘记。

单单一个“绝”字,已经无法让人充分展现极端情绪,所以只能在“绝”的基础上反复强调,继续叠加。

文字语义的贬值、文字情绪的饱和,倒逼人们采用越来越夸张的语气和越来越奇怪的语法。

所以,以“绝绝子”为代表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新式网络热词应运而生,大批涌现。

当下的互联网没有中间地带,想要有效输出观点就必须得走点极端。

大家在网上全都趋于过激表达,就像全民患上了一场网络甲亢,人人都声嘶力竭、乱喊乱叫,那你只有更大声才能抵抗这种嘈杂。

但当我们在人群中高喊着“绝绝子”时,反而又掉入了恶性循环的陷阱,变得更加匮乏和情绪化。

无论是对“绝绝子”的过度使用,还是对“绝绝子”的异常厌恶,都是语言贬值的时代下,人们对表达力下降的不适应症。

每一批网络热词的诞生,总是会伴随着争吵。2013年,导演冯小刚就因为发微博批评“屌丝”一词,被千万网友们拽进了舆论旋涡。

这次的“绝绝子”事件也不例外。

一方面,以知名汉字博主@王左中右 和各大传统媒体为代表,他们怒斥“绝绝子”等网络热词对汉字的滥用,认为这“既不优雅,也不尊敬”。

另一方面,热衷于使用“绝绝子”等新式网络热词的网友们,则认为批评“绝绝子”是“上纲上线,管得太宽”。

是否使用“绝绝子”一类的网络热词是大家的自由,但“绝绝子”的出现,确实标志着中文新词的创生,也许正在趋向虚无主义。

换句话说,就是废话连篇。

从2010年的“给力”,到2011年的“吐槽”;从2012年的“屌丝”,到2013年的“土豪”,再到“硬核”“内卷”和“PUA”……你会发现,“绝绝子”在历年的网络热词中都算是一个异类。

以往的网络热词大都指向了一种明确的动作或含义,包含了一定的信息量,由此具有了实用性和生命力,所以才没有引起极端争执,并在时间的淘换中留存下来。

但“绝绝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好的夸张性描述?好的我都要疯掉了?

·《模仿游戏》 “绝绝子”等热词是新时代的图灵测试

绝绝子,就是用一种虚无去诠释另一种虚无,试图用稀薄的语言膨化本就稀薄的信息。

就好像杜甫夸赞一座山特别壮丽,他在微博上贴图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绝绝子。”

曹植夸一位女性漂亮,他在朋友圈发布:“南国有佳人,容貌绝绝子。”

李白要是出生在2010年的小学生,赏月的时候,他会在日记本上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绝绝子。”

你无法在高数课上用“绝绝子”去表示“无穷大”,我们也不能想象用“绝绝子”去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

“绝绝子”一样的“文化咒语”,往往来自于现代人的“主动加密”。

人们创造、使用越来越虚无的网络热词,实则是为了对外快速形成信息歧视,对内精准建立认同共情。

约瑟夫·房德里耶斯在《语言》一书中探讨:“语言与集体相互关切,有分裂与趋同两种趋向。”

在信息嘈杂、声浪喧嚣的互联网上,如何快速找到同类、精准地划分阵营呢?

那就是建立一种全新的、怪异的或许并不高级的“新语言”,再加以不断地复读和使用,强化标签属性。

·《浪潮》

近几年,我们其实已经默认了一套互联网社交规矩。

你喜欢说“你是GG还是MM”,那你肯定经历过一段互联网的草莽时代。

你爱说“JRS”“高铁真晃”和“我全都要”,那大家就知道你大概率是个虎扑老哥。

你复制粘贴“三连了”“下次一定”,那B站就是你永远的家。

现在,人们在互联网上群雄割据,不断炮制更加匪夷所思的网络热词来建立社交屏障。

持不同“新语言”的人们彼此观望、互相敌视,挖一条交流的鸿沟排除异己,自我狂欢。

你一旦停止了对某些新式热词的追逐,也就意味着被某些圈层排除在外了。

所以,你不过脑子地重复“绝绝子”,万物皆可“绝绝子”,无非是在这种社交竞争和人群撕裂中陷入了语言选择的迷茫。

·“绝绝子”等终将把一些人驯化成巴浦洛夫的狗

过去我们一直以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会越来越高,理解成本会越来越低。

但现在看来,一切似乎都朝着一种未曾设想的路线奔去了,这也许是时代加速的副产品。

妄图躲在一种虚无的语言里保持安全,往往不是一件好事。

总之,请别再给我发“绝绝子”了。

·《波斯语课》

设计/视觉 Elaine

原标题:《别再给我发“绝绝子”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