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廿四节气 | 处暑:凉秋初离三伏热,养脾祛湿宜少食嫩姜

2021-08-23 11: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大家中医 大家健康

I

【新凉值万金】

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夏止出伏,天高云淡,空山新雨。从苦熬三伏日到“新凉值万金”,秋意送爽自是弥足珍贵。

今年处暑,时间在8月23日05:34:48,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度。

处暑的本义,是暑热已经消退,处暑反映了夏秋气温的明显变化。

有趣的是,“处”的正确读音应当是[chǔ],即第三声,缘由其本意是隐、止。在这里做动词,是躲藏、终止之意。

从气候来看,此时南北两地尚有差异。北方已至一场秋雨一场寒,绵绵细雨后,降温感觉会格外明显。

另一方面,“秋老虎”的余温仍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徘徊回热,部分地区偶有雷暴天气。直至10月左右,全国范围内才会迎来秋高气爽。

I

【处暑三候解】

依据自然生物周期性变化和中国传统物候现象记载,将处暑分为三候——

一候 | 鹰乃祭鸟

处暑秋日,农作物成熟,肃杀阴气渐盛。此时,鸟类多外出觅食,老鹰也进入捕猎阶段。

鹰在捕捉猎物后,会将鸟类整齐排开,祭天后再食用,这表示万物皆有灵性。

二候 | 天地始肃

孟秋之月,阴之始也。万物凋零,寒意侵袭,天地间弥漫着肃杀之气,为“始肃”。

三候 | 禾乃登

《说文解字》曰:“秋,禾谷孰也。”秋之原意,即为谷物成熟,农民开始收割、晒谷,热闹丰登的场面与肃杀凋零的自然物呈现鲜明的对比。

I

【庆赞迎中元】

处暑前后,适逢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有庆赞中元的盛大活动。

中元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最早称作“七月半”,是因农作物丰收时,秋收尝新祭祖,以求祖先神灵庇佑来年的好收成。

发展至东汉后期,道教兴盛,并将“中元”设在七月十五作为名称沿袭至今,佛教则称之为“盂兰盆节”。

处暑逢中元,迎秋、祭祖、秋尝等民俗活动盛行,以庆祝丰收。另有传统习俗——“放河灯”,将荷花灯置于河流中飘荡,以普渡施布、追念先人、敬祖尽孝。

路过船只遇到远处飘来的河灯,都会主动避让,求得吉祥平安。

而对于沿海地区的百姓来说,渔业的丰收更令人喜悦。经过漫长的休渔期后,每年处暑时节鱼虾贝等海鲜成熟,种类繁多。渔民会在这日举行盛大的“开渔节”仪式,感谢大海丰厚的赠予,欢送渔民出海,祈求平安归来、满载丰收。

I

【饮食宜养脾】

肝心少气,肺脏独旺,宜安静性情,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

——孙思邈

处暑肺气当旺,因此这个时候特别要注意少食辛味食物,如辣椒、花椒、葱、酒等。

秋气收敛,气血内收,人体内外环境会感觉干燥。此时的养生重点为预防秋燥,要注意饮食清淡,可多食银耳、百合、莲子、芹菜、菠菜、豆类、蜂蜜等食物,不宜多食油腻。

俗话常说:“秋不食姜,夜不食姜”,秋日较燥,姜辛性热,多食容易伤阴。

但此时正值嫩姜上市,所以秋季并非一点姜都不能吃,关键是不能多食,以及晚上尽量不能使用。

“秋不食姜”不可以偏概全。生姜有温阳健脾之功,对于阳虚、风寒感冒、怕冷、手脚冰凉等人群有温阳的好处。

所谓“夜不食姜”。中医认为,人体白天阳气生发,夜间阳气潜藏。所以,夜间尽量避免吃些热性发散之物;而晨起可吃些姜,以助温阳、健脾、祛湿。

下面介绍一种开胃轻食——紫苏桃子姜。这道小食是长沙宵夜名地冬瓜山流行的招牌小吃,混合水果与香料的酸甜滋味,备受食客和养生人士的欢迎。

紫苏桃子姜做法

【材料】

紫苏叶50g、脆桃2个、仔姜1块、杨梅、米醋、白糖、盐适量。

【做法】

1、桃子用盐搓洗干净,切瓣;

2、仔姜去皮,切薄片;

3、仔姜和桃子用盐腌渍15分钟;

4、紫苏叶去梗,洗净,浸泡片刻;

5、紫苏叶切碎,加15ml米醋、适量糖,搓出汁水;

6、加入仔姜、桃子、紫苏、杨梅,混合均匀;

7、放入冰箱冷藏2-3小时,即可食用。

↑“紫苏桃子姜”制作视频

欢迎关注“大家健康”视频号,每周都有中医养生视频推送

桃子性味温和,有补血养心之功,但水果多食容易生痰湿。

配合新鲜仔姜,可以温中散寒,但辛散之力没有过于强烈。

紫苏气味芳香,可以去除脾胃寒邪之气,固护津液。

这道小食的精髓在于以醋腌渍,醋有收敛之性,可以平衡辛散之力。

紫苏桃子姜,多味相合,酸甘化阴,对于脾胃不适、受寒、汗出过多、食欲不振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可以固护脾胃之气且不生湿。

I

【运动宜养收】

民谚曰:“七月八月看巧云”,处暑冷暖气候适宜,正是出游迎秋的好时节,适合登山、散步、慢跑、操练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耐力。

但秋季运动要点仍注重“养收”的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养护阴气,不要汗出过多损耗阳气。

处暑导引功法侧重于调理风寒湿邪气,对于肺部的调养格外注重。

处暑导引功法

1、双腿盘坐,两手扶膝,肩部不动,吸气转头至一侧;

2、至极致时,抬头向上,两目上视;

3、略停片刻,呼气放松还原;

4、再吸气转头至另侧,至极致时抬头上视,然后还原;

5、再两手握拳捶背,捶背时腰背直立,可用拳背或拳侧稍微用力捶打;

6、尽量使两小臂向后背上方上举,使捶打的位置靠近背部上方。

7、左右同时捶打35次,再行叩齿、吐纳、咽液法。

↑处暑节气导引视频

欢迎关注“大家瘦”视频号,每周都有中医养生视频推送

此式的调养重点在于以下4点——

去肩背关节等处的风湿邪气,调理肩背痛、胸痛、脊柱痛等;

对足少阳胆经循行的胁肋、大腿、膝盖,胫、踝骨外侧等也有调理效果;

缓解上肢关节疼痛,胸部背部脊椎停滞的风寒湿邪之气;

调理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等肺部病症。

清风袅袅起,残暑离散尽。

落叶邂逅大地,万物总有更迭。

天地肃杀之气,始于润养智慧。

温婉秋意浓,愿你金秋有所收获。

才不辜负这美好的时节。

原标题:《廿四节气 | 处暑:凉秋初离三伏热,养脾祛湿宜少食嫩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