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培训首批具备国际教学能力的自然科学老师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实习生 陈倩倩
2016-01-16 13:07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2016年1月15日,结束了为期5天培训的上海市曹杨中学生命科学老师张明晓收获颇丰:“西式的教学方式更讲究浸润和互动,中式的教学方式根基扎实,要想成为一名具备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师,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普陀区率先试点培养国际化的自然科学老师

“世纪剑桥自然科学国际教学能力培训”开班仪式

张明晓老师所参加的培训,全称是“世纪剑桥自然科学国际教学能力培训”,培训从2016年1月11日开始,持续到1月15日 ,来自上海市普陀区曹杨中学的10名老师参与了培训,他们也是上海首批接受此类国际教学能力培训的自然科学学科老师。

“这是普陀区试点的重点项目,希望提升青年教师的跨文化教育和交流的能力,第一批10人只是小范围的试点,今后不仅规模会扩大,学科也会从自然科学向人文、历史、地理等扩展。” 普陀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唐晓燕如是说。

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世纪剑桥”国际教学能力培训由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曹杨中学、世纪集团上海远东出版社和上海声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力推出,旨在通过传授新颖的英语教学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加快与国际教学理念和实践的接轨。

此次面向曹杨中学自然科学师资队伍的培训,是世纪出版集团引进海外高端教育培训资源,落地本土,结合学校特色,在普陀区试点的重点项目。世纪集团上海远东出版社社长徐忠良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培训,在职的科学学科老师及英语老师能了解欧美发达国家中学生科学学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学习与借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执教能力。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融合,进一步培养和增强学生在人文素养、科学意识和自主创新发展方面的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曹杨中学校长杨琳介绍,曹杨中学在自然科学学习领域卓有成效,尤其重视师资培训和学科建设。2008年起学校开发了“绿色能源”课程,建设“绿色能源实验室”,并逐步扩大到风能、生物能、水科技与环保等与“环境科技”相关的其他内容。2015年基本形成了“环境科技”系列课程,建设了校外实践基地。

“随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自然科学的教学方面有了个性化、校本化的规划和发展,因此师资需求也越来越大。”曹杨中学校长杨琳希望十位老师在培训结束之后能够在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上有大幅地提高,能更积极地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向学生提供更多元的课程。

课堂直击:互动、互动还是互动

培训班负责人、曾赴英国教过数学的曹杨中学政教主任莫文骅在授课

2016年1月12日,澎湃新闻记者直击了培训的过程。英籍培训师Tom Fleming 将自然科学与英语两门学科结合在一起,根据学员的要求将培训的重点放在了专业词汇的扩充上。在课堂上,他将十位老师分成了三组,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游戏、小组讨论以及小组展示等环节,全程采用全英文授课,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此次来沪的英籍培训师Tom,是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认证的高级培训师,有着在亚洲各国丰富的英语与英语加学科培训方面的丰富经验。涉及学科包括科学、物理、数学等。在教师培训领域方面,Tom擅长教案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技能提升等方面工作的评估与反馈,为教师未来的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参加培训的十名老师,多为青年教师,教龄在三年之内,年轻最轻的23岁,十人中三位是自然科学老师,分别执教科学、地理以及生命科学,七位是英语老师。

参与培训的老师认为有“脑洞大开”的感觉,谈及西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生命科学老师张明晓感触较深的是,在中国传统课堂上老师比较关注内容,却不太注重课堂交流和学生反馈,根据Tom所教授的活动穿插方式,今后在拓展课上应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高三的英语老师曾盈认为:“英国的教育更加活泼一点,更注重在活动之后学生会吸收到最精华的部分,相比较而言,中国课堂四十分钟里学生记住的可能是一两个点,比较分散,西方教学重点更加清晰。”

此次培训中所涉及的跨学科的内容让初一英语华老师兴趣深厚:“因为和我们学校环境素养的主题比较契合,我更希望从英国老师身上学到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表达方式,现在流行跨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要立足于本学科,也要有一些新的知识,需要多看多学,补充新鲜血液。”

Tom老师告诉澎湃新闻,他最想让老师们了解的就是需要注重课堂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课堂更感兴趣。“互动、互动还是互动。” Tom似乎也学会了中国最近较流行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他对于中国老师的好学和较强的接受能力表示佩服,但他也认为,老师们对于学到的方法以及由此思考出的心得,还需要不短的时间去消化和磨合,然后才能将想法付之于实践,并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做一些改变。

10位学员接受为期5天的培训后,经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剑桥英语TKT,即英语教学能力证书。这一证书可为在职教师与有志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士在英语教学的核心领域和专业知识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已被全球100多个国家、7000多所学校机构认可。

中国校本课程走向国际迈出重要一步

隶属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版《自然》和《科学》是唯一一套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直接引进和改编的中小学自然科学教材。本套教材作为二期课改的重点项目,在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本土化改编,目前作为成熟教材列入上海市课改办第一批教材的日常修改工作计划。教材改编自牛津英文原版自然科学,英文原版教材由牛津大学出版社特邀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英国自然科学教育专家精心编纂,中文版自然科学教材以牛津英文原版为母本,具有适应双语教学的天然优势。

世纪集团上海远东出版社社长徐忠良表示,将和曹杨中学达成全面战略合作,筹建普陀区自然科学国际创新中心,就自然科学校本教材的国际化、多元化、自然科学实验室的资源包、教学活动等内容加深合作。

“中国的校本课程要走向国际,需要有一批深谙中西方文化的师资,这一次首批自然科学学科国际教学能力培训使之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普陀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唐晓燕认为,培养双语师资,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是希望通过老师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对话:培训班负责人、曾赴英国教过数学的曹杨中学政教主任莫文骅

英国不缺乏学霸,厉害的学生把我这个中国老师也问倒了

澎湃新闻:这次参加自然科学学科国际教学能力培训的学员普遍比较年轻,而且英语老师居多,学校在学员的选拔上有哪些要求吗?

莫文骅:是的,他们的教龄基本在三年以内,这样他们的英语功底还在,我2012年再去碰英语的时候发现难度很大,不管你以前学习的时候英语有多好,长期没有接触之后就肯定会生疏了。此次的首批世纪剑桥自然科学学科国际教学能力培训班里,英语老师居多是因为想要找到英语比较好的科学老师确实比较困难,我们当年去英国进行A-LEVEL课程时交流时,想要想挑一个物理老师、一个化学老师、一个数学老师,反复筛选,能够挑出来的人不超过5个,主要还是受困于语言关。

澎湃新闻:听说你在2012年的时候曾去英国教过数学,在你看来,英国的课堂和中国的课堂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莫文骅:他们的课堂容量没有像我们这么大,他们是小班,最多22个人,而且会分层次,这对老师来说会比较轻松。我觉得英国的孩子总体没有中国的孩子那么用功,但是精英班的四个学生也是非常用功的,给他们上课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他们都已经预习过了,会问一些比较深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难倒我。

澎湃新闻:东方的老师和西方的老师区别在哪里?

莫文骅:Tom老师是典型的西式教学方式,他会把一些活动穿插在教学里面,让学生沉浸其中,这些活动不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不会让他们觉得这厌烦。当然这也因人而异,毕竟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同。英国学校也有不想上课的学生,但是只要学生不干扰课堂,老师也不能干扰他们。西方是小班化的教学,如果老师要教坐标系的知识,就会给每个学生做一个小的坐标系模板,让学生自己在上面写写画画,这在国内也是不大可能做到的。除此之外,英国的老师是会跨学科教学的,比如说他们的数学老师还能教基础物理学,因为他们的数学分为三种:基础数学、统计学还有机械学。

澎湃新闻:双语教学的需求量有多大?

莫文骅:以我们曹杨中学为例,高一学生根据自愿原则,选择是否要进入学校的国际理解课程班。这个班班额四十人,除了正常学科的老师以外,还会配备一些双语学科的老师,比如数学、物理、化学,另外还会在辩论、文学等其他课程邀请外教老师任教。除了国际理解班以外,为了配合我们学校环境素养培育这个特色,我们开设了能源创新班,现在学校里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能源创新班。因此我们外教课程就不仅仅限于国际理解班了,在高一的所有班级里都有相关的课程。能够普及到所有学生,也给能源创新班创造了更多的资源,因此双语师资是相当缺的。

澎湃新闻:在推广校本课程国际化、多元化、特色化方面面临哪些挑战?

莫文骅:我们目前只是对能源创新班开设外教的课,现在环境素养培育是我们学校特色的主体,但是能源课程的双语教学还是蛮难的。自然科学的双语教学要求学生除了理科要好,英语底子也要不错。学校在推进自然科学学科的过程中发现双语是一个瓶颈,很多设备、资料拿过来是全英文的,比如3D打印机是全英文的,如果不培养更多的双语教师的话,对学科的发展也是有限制的;另外要增加国际教育,如果对西方的思维方式不了解,就好像是两个星球的人在对话,所以加强国际化师资和双语人才的培训是当务之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