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是怎么炼成的?

2021-08-31 11: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是怎么炼成的? 原创 风物菌 地道风物

▲周庄著名的“双桥”,一横一纵,沟通南北东西。摄影/学文映像

-风物君语-

周庄

中国人水乡梦的起点

中国的水乡古镇中,周庄是耀眼而又低调的。作为最早被“发现”的水乡,在国内旅游业刚起步的时候,周庄就已“年少成名”,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可以说,她是中国人水乡梦的起点。

虽然周庄开启了古镇商业化的先河,但如今的周庄,有着留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着世代枕河而居的本地居民,又使古镇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持着最地道的面貌,让人流连在旧梦之间。

▲ 流经周庄的河道,塑造了周庄人的生活方式。摄影/学文映像

是谁“发现”了周庄?又是谁不遗余力地保护了这座古镇?

一场瓢泼大雨洗礼后的早上,我们要去周庄拜访一位老者——庄春地。他是曾经的周庄文化站长,后担任周庄旅游发展公司的总经理,我们跟随他一起游览古镇,了解了周庄如何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又是如何走上了商业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道路。

谁发现了周庄?

周庄位于昆山西南角五个较大水面的中心地带,素有“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的说法。

▲ 周庄,处在包邮区的中心一带。制图/ Paprika

到宋代,江南水乡已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之一,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周庄也不例外。商人在城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并且出现了以商养文、以商助教的状况,造就了水乡古镇浓厚的文人气息。

目前还居住在古镇里的“老周庄”已经很少了,大多是“住久了习惯”、不愿意搬出来的老人家。都说古镇美,真要求年轻人长久地住在里边生活,他们未必愿意。

▲ 周庄中市街的土布坊里,阿婆正在用摇纱车纺纱。摄影/学文映像

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建设的发展,水乡的传统建筑多已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游客喜欢住在古镇里的民宿,是因为经过了现代化改造,加装了空调、修了马桶、做了防潮处理。居住在“原汁原味”的老房子里,在闷热的夏季或者阴冷的冬天,并不舒适。

跟随庄春地走进古镇,经过检票口不久,远远看到一座拱桥上挤满了正在拍照的游客,这里几乎是周庄人群最密集的地方。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摄影/学文映像

我们问庄春地,是谁发现了周庄?他笑着说:“周庄在这里都数百上千年啦,说不上是谁发现的,要问是谁把周庄挖掘出来呈现给全国全世界的话,那我认为是众多专家学者一起发现的。”

1978年,著名画家杨明义到周庄写生,并创作了《水乡的节日》一画,这个“世外桃源”逐渐为外人所知,杨明义因此被誉为“发现周庄第一人”。后来,杨明义的好友陈逸飞和吴冠中也先后来周庄写生。

1983年春,画家陈逸飞来到周庄,驻足在了双桥前。这两座桥卧在碧波之上,一圆一横,连一起像是把钥匙。

▲ 陈逸飞《故乡的回忆》描绘的便是双桥美景。摄影/学文映像

这把“钥匙”打开了画家的灵感,以此为原型的画作《故乡的回忆》,被美国石油大亨买下,又在1984年送给了中国当时的总理。往来之间,这把“钥匙”同样打开了周庄的大门,使之名声大噪。

“抽丝砍蹄”

古镇换发新生机

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时,周庄为了方便货物进出,在河道上修建了一座水泥平桥,桥上还造了一栋铁房子,吴冠中看到后写了一篇文章——《拔掉眼中钉》来批评这个“违章建筑”。

彼时,周庄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上,《拔掉眼中钉》像一剂及时的药,让周庄选对了方向,促进了古镇保护的规范和发展。

▲ 古桥与古建筑共同构成了古镇的独特美学。摄影/学文映像

周庄保护发展之路真正走上正轨,要到1986年。

1986年,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带着45名建筑系学生来周庄做考察,他们对周庄的水系、民居、古桥、古建筑和人文风俗等都做了详细的测量和调研,为周庄编制了第一版发展规划方案——《水乡古镇周庄总体及保护规划》。

在1985年的冬天,阮仪三就来过几次周庄,提前做准备工作。到了1986年3月,阮仪三教授带着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们正式开始做调研,而且是自备经费而来。

当时的人们,对规划并不是很理解,只知道规划和规矩差不多,大家要遵守制定好的规矩。

1991年,周庄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上依据此规划,提出了“保护古镇,开发新区,发展旅游,繁荣经济”的十六字方针,为周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周庄四面环水,往来皆须舟楫,泛舟载客让当地人有了收入来源。摄影/学文映像

十六字方针是周庄坚守30多年的信条,保护古镇是周庄开发诸多事务都要考虑的第一原则。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周庄的商业化也常被人诟病,周庄人自己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2001年之后,为了整顿过度商业化问题,周庄开始了“抽丝砍蹄”行动。

古镇里本来只有一家万三蹄店铺,后来慢慢开到了上百家,不仅造成恶性竞争,让人审美疲劳,万三蹄制作需要大量明火,也给古镇的防火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 蒸笼中保温的万三蹄。摄影/学文映像

周庄开始整顿这种无序的经营模式,镇里决定关停一半的万三蹄店铺。私人房产内做生意管不了,就从公家经营的商铺先入手。和万三蹄店铺同样状况的还有丝绸店。

古镇里完全没有商业是不可能的,有大量游客需要吃喝、购物、住宿,有大量居民和商贩要过日子、做生意。

▲ 临河的店铺,商业是周庄重要的组成部分。图/图虫·创意

周庄对待商业化的态度就是“有序”:售卖的产品不能单一,商家不能有欺诈行为,不能有假冒伪劣产品,不能占道经营;商铺所有人要维护好古镇的秩序,要明码实价,要买卖公平,要热情服务。

▲ 为提供更好的服务,船娘在接受英语培训。摄影/陆敏

周庄对古镇内经营的商户,除了国家规定的税费之外,没有收取其他费用,这恰恰也是周庄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老百姓对古镇的保护也慢慢地成为一种自觉,周庄也堪称开辟了中国古镇的一种保护和发展模式。

至2018年,周庄已经举办了11年的中国名镇论坛。从1996年开始,周庄和国家旅游局一起持续举办的国际旅游节。未来,周庄很可能和江南地区其他水乡古镇一起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 舟楫入港,如游子归乡。图/图虫·创意

纵观周庄发展的30多年,它始终像一位引领者。从发展规划到旅游开发,从商业化到遏制过度商业化,从保护古镇风貌到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周庄始终走在水乡古镇发展的前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国城镇化的理想,也是许多中国人的梦想。在周庄,我们不仅要记住乡愁,更要留住这些乡愁的载体。

周庄未来,更可期。

- END -

文丨zzz

编辑 | kinoko

本文及图片取自《风物中国志·昆山》

原文有增减,改动

原标题:《“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是怎么炼成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