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海区连续三年荣登省优秀榜单!图文带你了解美丽乡村“江海样本”

2021-08-27 22: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一个国家级高新区

城市的中心城区

同时也是一个轮廓清晰的现代都市

能不能破解城乡不平衡的二元难题?

能否让人们

在现代都市与美丽乡村的交相辉映中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答案

写在江海区的美丽乡村和宜居城市里

近日,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2020年度广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情况,江海区获粤西片区县级第二名的好成绩,这已经是江海区连续三年荣登优秀榜单了。

同时,江海区还是全市唯一连续三年代表江门市参加“省考”的市(区),全市唯一获省批复同意设立“2020年江海区农村工作突出贡献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项目,并被评为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的市(区),去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领跑全市,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3.0%……蝉联上榜实至名归。

随着今年江海区乡村振兴局的正式挂牌成立,江海区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也有了新方法、新目标,从“三清三拆三整治”到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建设,再到今年的农村“四小园”小生态板块、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江海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真正让乡村群众拥有美好幸福生活。

党建强村走上“领奖台”

江海区的英南村是全市人气火爆的“网红村”,村中的七彩南堡如童话世界,行于村中宛如人游画中。除了“网红”这一标签,英南村也是江海区党建强村之一,党建引领农村社区治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走得大胆坚定。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在6月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英南村捧回“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奖状,让全市基层党员群众都备受鼓舞。

英南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党建强村。

在英南村,共建、共融、共治、共享理念根植村民日常生活,推行“支部+基层组织”,促进组织互联共建;推行“党员+村民”,促进党群力量共融;推行“法治+德治”,促进基层和谐共治……党的全面领导“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村级治理全过程,做好“村美、民富、业兴”的大文章。

英南村获国家级荣誉正是江海区基层党组织强势的有力证明。

在江海区,乡村振兴工作一直与区委其他中心工作一体推进,区、镇、村三级负责人同抓乡村振兴以形成常态化机制,193项节点计划列入区委常委会工作要点,每项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有领导包干,重要问题有领导过问,重点环节有领导协调,各级党员干部也纷纷俯下身子,带领广大群众完成各项硬任务。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两委”班子们纷纷走出去,敲门招商赢转机,赢得村民打心底的尊重;整治人居环境,党员干部先拆自家房,乡贤捐出祖屋建公园,帮助群众克服畏难情绪;整治基层软弱党组织,补选致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年轻干部,“两委”干部们独当一面,基层党组织变成一座座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岑明俸表示,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建力量给省考核组、第三方评估机构留下深刻印象,也是最令江海人自豪的。

2020年,江海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制定并落实村级党组织书记小微权力正负面清单,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常态化运行,工作开展到哪里,就让权力运行监督到哪里,村级党组织书记都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责任权力是什么。此外,通过选优配强“头雁”队伍,推动全覆盖派驻村(社区)第一书记长效化,江海区全面调整年纪偏大、能力偏弱的村级党组织书记,让“头雁”平均年龄下降2.5岁,随着更多优秀的退役军人、致富能手加入“头雁”队伍,一波波乡村振兴热潮在江海兴起,乡村在村民的期盼、注视下迎来蝶变。

乡村振兴让农民更有底气

近在身边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曾在江海区工作的阿斌感慨,几年未见,如今的乡村更美,有点不敢相认的感觉。

在农村,无人机播种、无人值守养殖、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农产品直播带货已是常态;“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田园景致,正刷新都市网红打卡点的概念;荷包鼓了,村民笑了,是江海区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在江海区达华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田间地头,长势喜人的西芹尽收眼底,工人们使用机械翻土平地,通过打造高科技农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西芹、玉米、水稻等播种过程中采用机械化飞机撒播等方式,提升效率、节约成本。不断引进新设备、采用新手段,推动现代化农业产业向纵深发展,江海区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菜篮子”。

“乡村振兴,根本上还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是要围绕农民展开的,村民们腰包鼓了,乡村振兴才是成功的。”岑明俸表示,小而精的产业,有特色且受到市场欢迎的农业产品就是江海区努力的方向。

美丽乡村吸引游客前来游玩。付师华 摄

今年春节期间,江海区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开放了,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乡村振兴的试验田、脱贫攻坚扶贫车间,一开放便人气爆棚。生态公园建有农业科普长廊、荷香园、菜香园、果香园、鱼香园“一廊四园”,配套共享厨房、浅水湾农庄等多个功能区域,通过土地流转,招募志同道合的社会资本方共同运营,实现整体规模化经营,吸纳贫困农民就业,保证农民收益,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每年春暖花开之际,江海乡村还会迎来桃花节、葡萄节、生态旅游节等属于乡村的节庆,一批批游客走进江海区,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无形中进行了“第二次创业”,“一个网红乡村、一个产业集群”的格局逐渐形成,乡村田园催生“美丽经济”。

葡萄成了带动农民脱贫的“致富果”。

作为“岭南巨峰葡萄之乡”,江海区把发展葡萄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发挥葡萄产业“区位独特、市场成熟、效益较高”的优势,探索出一条以贫困群众抱团发展葡萄产业的脱贫致富路,实现了小葡萄“串”起脱贫大产业的江海扶贫新模式。目前江海区礼乐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葡萄种植面积已超66万平方米,拥有数10种优质葡萄品种,年产值超3000万元,每年一度的葡萄节吸引各市(区)乃至其他城市的旅游者。葡萄,也成了带动当地村民脱贫的“致富果”。

此外,江海区还因地制宜发展扶贫“造血”双产业,打造扶贫工作坊、扶贫车间、扶贫产业基地、消费扶贫基地等带动性强、稳定性高的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对补短板挂牌督战扶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实行一对一跟进,通过技能培训、就业帮扶、资产收益分级倾斜等,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2020年,江海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216元,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达到“八有”脱贫标准,实现100%脱贫。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一身本领的江海农民更有底气。

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江海样本”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如此美景,并不虚无存在于“诗”或“远方”,就在每一位江海人的身边。

乡间“四小园”让村头巷尾靓起来。郭永乐 摄

从“三清三拆三整治”、城乡全域环境整治到“四小园”建设、田间看护房专项整治,江海区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干群联动,让广大农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精心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岑明俸认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江海区每一步都走在前头,且做得实在,近几年江海区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一步步补齐了。

2018年,江海区引领全市之先,一年内推动全区48个村(社区)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环境整治任务,让全部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清理村内垃圾、杂草树枝,清拆乱搭乱建,清理河道淤泥、漂浮物成了全区每个社区日常推进的工作。

丰盛村就是典型代表。多年前,丰盛村集体年收入只有10万元,村路破旧不通车。在各级政府、社会力量支持下,该村率先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实施环村公路改造工程,打造一河两岸景观带,推进污水处理池整体工程,村容村貌巨变,老屋墙壁上绘有动漫,每家每户都有宽敞的林荫停车位,村心公园红花绿树掩映,清澈的河水里又出现鱼虾,村民们建起乡村民宿,曾经的困难村逆袭成为示范村。

以“三清三拆三整治”“四好农村路建设”“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等作为主要“武器”,改善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江海区结合打造全市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统筹谋划,全域发动村庄清洁行动春季、夏季、秋冬系列战役,率先在全市实现全区域环卫一体化改革;将原来分散在市、区、街、村等各级部门的环卫保洁相关内容全部打包整合,实行“一把扫帚扫到边”,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量比例达40%,资源化利用比例达30%。同时,该区还打造1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垃圾分类示范点,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并率先在全市实现100%自然村完成雨污分流、污水管道收集暗渠化,实现259条自然村生活污水设施全覆盖,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100%。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海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巷道整治,实施村内巷道硬底化工程,将一条条“便民路”“民心路”建到村民家门口,温暖群众心。为争取更多资金,江海区还推动村内道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纳入省级、市级涉农资金项目库以及2021年全市“6·30”招商捐资项目清单,统筹各级资金,鼓励发动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项目。今年以来,共统筹整合了各级涉农资金2040万元,对18个村(社区)实施村内巷道整治41处,共14公里。

为了解决“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续的环境整治、提升问题,今年江海区创新形式,引导村民打造以农业种植为主,兼顾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党员志愿者带领群众平整土地、挥锹培土,将村口的荒地、烂地改建成小花园、小菜园,共绘庭前栽花、院后种菜、“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而在江海区各主要交通干道沿线,江海区重点推进田间看护房整治行动,原本杂乱无章的田间窝棚拆除了,田间垃圾、河道垃圾、废旧农膜、地头秸秆、乱石土堆等一律清理,农户乱堆乱放、占用道路的生活习惯得以改变,整齐划一的农田看护房成为一道新的风景线,美丽乡村等待“新生”。

乡村美了,生活好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回到家乡盖新房、建民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才开始向江海乡村回流、回乡创业,在外读书的大学生也愿意回到家乡工作。家住外海街道金溪社区的谭玉芬,大学一毕业就回到社区工作,目前在社区集体企业——金溪制氧厂担任注册安全工程师。她说:“回到家乡待遇不比大城市差,社区福利特别好,环境美,上班近,更有归属感。”

描绘现代版 “富春山居图”

江海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不断抛出“大招”的同时,坚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促进城乡深度融合的同时,保护好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以多样化元素描绘独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今年,江海区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打造是一大亮点。“三区并进促发展 城乡融合共繁荣。”岑明俸表示,这将是一条全长约33公里、U字形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起具有深厚历史沉淀的、代表江海文化之根的进士之乡——龙溪古村群,市民休闲活动打卡点——城央绿廊休闲活动聚集区,以及全区最大、总面积达667万平方米的礼乐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示范带建设将以乡村建设为载体、风貌提升为主线,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风貌提升。以此为抓手,江海区将推动示范带区域内风貌带规划、农房微改造及乡村风貌修复提升和景观塑造。

平安里 邱昱 摄

五大祠 郭永乐摄

在示范带目前的规划中,龙溪古村群的打造将是一大亮点。据介绍,围绕龙溪文化的挖掘,该区计划建设“龙溪文化展览馆”,完善展示明清两代100多名举人、进士功名碑石、事迹的“聚贤坊”,活化唐代僧一行观星台、明代海瑞青天码头、乌衣巷、龙溪第一泉、江门船厂遗址等历史遗存,活化平安里、五大祠、陈少白故居、茶庵寺等历史建筑,让古建筑焕发新生机,让江海文化底蕴回归,让乡村振兴留得住青山绿水,也记得住乡愁。

来源:江门日报 文/图 李雨溪 郭永乐 邱昱 江海区委宣传部 通讯员/谭泽桐 钟宝珠

分享

收藏

点击

原标题:《江海区连续三年荣登省优秀榜单!图文带你了解美丽乡村“江海样本”》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