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费孝通“入室大弟子”沈关宝教授逝世,曾参与江村重新调查

澎湃新闻记者 蒋子文 综合报道
2016-01-29 22:28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沈关宝教授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官网2016年1月29日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原系主任、《社会》杂志原主编、博士生导师沈关宝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月29日16时4分在三亚逝世,享年67岁。

上述讣告提到,沈关宝教授曾担任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社科联常委等社会职务,为中国社会学和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重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关宝教授是结束“文革”后,中国恢复重建社会学之后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被誉为费孝通的入室大弟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8月曾寻访报道了沈关宝教授的治学往事。

出生于1949年的沈关宝是上海松江人,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年轻的沈关宝已经留校担任物理老师。但他后来表示:“我个人的爱好偏向文科,尤其是经过‘文革’动乱的十年浩劫,家庭也遭到变故,我很困惑,中国的社会到底是怎么了?抱着这样一种要认识中国社会的心理,我想转到社会科学方面学习。”

改革开放后,沈关宝参加了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举办的第一、二期北京社会学讲习班。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招收社会学专业的博士生,沈关宝顺利通过考试,成为费孝通的入室大弟子。

当时,费孝通已经把江村的重新调查申请了国家的重点科研项目,名称叫做“江苏省小城镇研究”,是“六五”、“七五”直至“八五”期间的重点。目的是通过对江村的个案分析,研究中国的乡镇企业,探索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加以发展、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之路应该怎么走等等严峻的社会问题。

沈关宝在费孝通的指导下,深入到江村做调查,“那几年,我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用上了,白天采访、晚上读书,有时候晚上也要采访,和农民聊天。从1981年底第一次去江村,一直到1987年毕业之前,我断断续续在那儿呆了7年。其中有一年,我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这个村庄,我对自己说,这一年任何考试和课程我都可以放弃,就是不能中断连续的观察”。

在此基础上,沈关宝完成了博士论文《苏南乡村的工业与社会》的写作,并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答辩结束,沈关宝又回到江村,他说,实地研究还得继续。“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没有枪炮声,但是革命的力度却很深。”1993年,他的博士论文出版的时候,题目就改为《一场悄悄的革命》。

沈关宝感慨地说:“现在要我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的话,我想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这样一批人能够重新回到学术领域;没有导师们对我们的精心培养,就没有我们后来的学术成就;没有我们自身的努力、对知识的渴望,大概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三个‘没有’就是我们这批博士生的真实写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