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失去控评后,有多少“偶像”正在裸泳?

澎湃评论员 李勤余
2021-09-01 12:1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8月27日,中央网信办刚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其中包括规范粉丝群体账号,严禁呈现互撕信息。谁能想到,没过几天就有媒体因质疑明星蔡徐坤专辑“赊歌”,微博官方账号遭到攻击和谩骂。

有意思的是,微博平台也在两天前刚刚宣布,要坚决打击在政务、央媒官微下刷量控评寻衅滋事账号,话音未落,蔡徐坤的粉丝群体就贡献了最生动的案例。有人认为粉丝这是“撞到了枪口上”,“运气不好”,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粉丝群体为什么要拼了命地控评、刷量?一是为了制造热度,创造声势;二是为了把有利于偶像的论调放到醒目位置,压制其他声音。两者最终服务的目的只有一个,人为地划定一个空间,让偶像以及背后的资本“圈地自萌”。

这个空间越大,资本掌握的“话语权”越大,有可能得到的利益自然也会越多。如果说不同粉丝群体之间的互撕还是饭圈内部的互斗,那么攻击和谩骂官方媒体的现象已经说明,控评的力量正在持续膨胀,已然将触角伸向了公共空间。

控评看似是粉丝群体的“无法无天”,实质上却是资本逻辑的蒙眼狂奔。没有热度,没有流量,没有话题,许多偶像就难以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当下一部分所谓偶像,没有作品,没有实力,更没有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只能依靠各种歪门邪道维持“江湖地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控评的枪口不光对准不利于己方的声音,连保持客观、中立的媒体也不放过就不足为奇了,这不能用“偶然”来解释。如果这一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和治理,控评完全有可能在公共空间中四面开花,让整个舆论生态变得乌烟瘴气。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控评往往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微博处理的结果也表明,大规模的谩骂和污蔑背后,总有那么几个罪魁祸首。那么,治理控评也应该打在“七寸”上,好好深挖一下,到底是谁在策划、组织类似行动。平台如果每次只是封禁几个账号了事,那么只能治标却无法治本。

从大部分网友的反应来看,人们对控评的深恶痛绝由来已久。容不得异己的观点、一言不合就开撕、污言秽语不堪入目……这样一来,不仅大家没办法好好说话,带给粉丝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粉丝三观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凡事都可以控评,年轻的粉丝还能学会心平气和地交流和沟通吗?

目前,蔡徐坤工作室已经为“赊歌”一事道歉,并呼吁粉丝不要谩骂。但别忘了,早在2019年,就发生过蔡徐坤微博“转发量过亿”的闹剧。后来,北京警方端掉了制造假流量的“星援”App背后的犯罪团伙。数据是假的,但花出去的可都是真金白银。这也说明,“饭圈思维”不改,各种乱象仍有可能随时上演,受害者依然是许多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粉丝以及无辜躺枪的网友。

最近一段时间,在有关部门的有力推动下,娱乐圈的生态正在彻底重构。整个行业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固有的玩法已经行不通了,必须被摒弃。想要得到公众、粉丝的真正认可,就要拿实力说话,拿作品说话。失去控评就只能裸泳的所谓偶像,注定会被时代淘汰。 

    责任编辑:李琪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