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未成年网游“防沉迷”调查:“实名制”受困成人账号买卖灰产

2021-09-01 11: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理性分析 倾听心声

服务青少年发展

导读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官方网站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此外通知还要求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等。

通知发布后,腾讯、网易等头部企业纷纷发文表示将响应通知要求。不过,对于仍然想要“沉迷游戏”的未成年人来说,是否有方法“绕过”防沉迷规定呢?

据了解,目前识别未成年人玩家身份的主要方式就是身份信息实名验证。在今年的China Joy大会上,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杨芳表示,目前国家层面的防沉迷实名认证平台已建成,接入企业5000多家、游戏超万款,初步达成了防沉迷工作的基础性目标。

华为手机应用市场游戏榜上排行前列的游戏APP,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梦幻西游、迷你世界、斗罗大陆、问道等,所有游戏全部接入了实名验证系统,必须输入满18岁成年人的身份信息,并且身份证号和姓名匹配才能进入游戏。其中,王者荣耀等腾讯旗下游戏还开启了对可疑账号进行人脸筛查的“全天巡查”机制。

那么,实名验证能够“挡住”未成年人打游戏吗?

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游戏公司多年前就已推出防沉迷系统,我国法律也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网游类商品。然而,从具体实施情况看,防沉迷系统并未完全发挥作用,诸如平台阳奉阴违,没有严格把关,电商购物平台和社交软件上灰黑产倒卖实名制账号,软件破解人脸识别等,均令防沉迷系统遭到“破防”,未成年人可以轻松绕开系统限制,防范措施形同虚设。

“身份识别是网游防沉迷系统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表示,一旦未成年人通过灰色交易获得成年人实名认证的账号进入游戏,防沉迷系统便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监管。

除了国家立法、行业守法外,刘晓春认为,家长也应该加强引导,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当他们有了更多选项后,才更有可能不再沉迷网络游戏。

在电商购物平台上,充斥着大量出租、出售成人网游账号的店铺

网店批发“无限制”网游账号

在二手交易平台转转上,不仅有个人出让闲置账号,更有工作室、团队进行账号买卖。至于账号来源,一名号商讳莫如深,“自己生产的一手货。”面向孩童的“租号、卖号、卖游戏装备”已成为一个链条完备的黑产。

从事游戏租号业务多年的郑毅表示,每年的暑假都是买号和租号业务最繁忙的时候。“以某游戏举例,大概V8号100皮肤左右租一个月能卖300块,V9到V10组一个月能卖800块。”

这些商家用“无时间限制”等广告语吸引未成年玩家,只要付款,就能获得成人实名认证的网游账号,使用时段、在线时长、充值金额将不再受到防沉迷系统限制。

在某电商平台搜索“游戏账号”,即有数千条信息,“租号”“账号转移”“代练”“金币”充斥其中,销量最高一家售出量过万。每个网络店铺商品描述有一栏使用说明:据文化部规定,购买网游类商品,必须年满18周岁。但整个购买过程中,商家也没有核实购买者的真实年龄。

曾从事游戏行业的小欧透露,电商平台上的账号交易只是冰山一角,更多买卖会通过游戏交易网站进行,“大型账号批发商手中存有上百万个游戏账号,他们通过游戏交易网站出售给小型代理商牟取暴利,一些电商平台上的小号商也会向他们批量买号,一次性买三五千个账号。”

尽管这些账号“限时”3小时,但已经超过了目前《王者荣耀》对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非节假日每天在线时长不超过1个小时的限制。商家直言,“如果遇到健康系统,稍等15分钟后再登录,到时间可以不用下号。”按照其说法,如果没有人再来租借已被购买游戏账号,购买者就可以一直玩下去。

按照腾讯游戏在服务条款《腾讯游戏许可及服务协议》中的规定,用户不得将游戏账号以任何方式提供给他人使用。

根据小欧的观察,尽管游戏公司明令禁止,但买卖账号的乱象在游戏圈一直存在。以前,游戏交易平台上的大部分账号都销往了游戏工作室,其次才是未成年人。近些年,游戏公司加大了对账号交易的打击力度,但账号买卖仍然以“游击战”形式存在。

更严重的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往往在买卖帐号上遭遇诈骗。去年11月24日,家住北京的邹女士报案,称其儿子小斌被一名网友以买游戏外挂、游戏账号和装备为由,骗走8万余元及价值7000元的IPAD一台。万幸的是,警方在佳木斯抓获涉嫌诈骗的男子郑某。这样的例子简直比比皆是,做家长的防不胜防。

腾讯卫士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4月,共打击违规账号超过18万个,游戏类交易诈骗举报量上涨明显,在商品账号交易、虚假充值、游戏代练、解防沉迷、游戏外挂五种类型中,商品账号交易诈骗举报量最多,占51%,诈骗的经典套路就是以低价的幌子引诱无收入的学生族。

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有商家批量出售成人无防沉迷游戏账号

“一键解锁”官方登录通道

部分游戏运营商,很早之前就推出了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保护措施,打击账号交易和租赁,但规避的新方法也层出不穷。在利益驱使下,更有黑产人士用软件替未成年人破解网游防沉迷系统中的人脸识别。很多号商利用其他软件,来为账号登录游戏“保驾”。

购买者在店铺下单租号后,商家立即发来一个“上号器”软件的下载链接,并提供了一个专属“解锁码”。

商家叮嘱,“近期为了避免出现设备锁、卡验证码,必须使用上号器上号。”店铺的《租号须知》还提到,上号期间,如出现人脸识别与防沉迷,请联系客服处理。

下载完成后,手动输入“解锁码”。此时,不需要手动打开该游戏的官方登录通道,“上号器”就会自动登录所租赁的游戏账号及其密码,直接跳转进入游戏界面。

某电商平台上多家租赁“已认证”网游账号的店铺,租号流程大同小异——只要通过一款“上号器”软件解锁,未成年玩家就能轻松绕开“实名制”关卡。甚至此类软件有可能被植入病毒,成为诈骗手段之一。

租号只能解一时之渴。16岁的高中生小杰是《王者荣耀》的多年玩家,他直言,身边很多同学都用父母的身份证号进行了实名认证,但他的父母不同意,一年前,他花几块钱,干脆买了一个“永久账号”。

小杰所说的“永久账号”,是指该账号的身份认证信息为成年用户,在游戏中不会受到针对未成年用户的限制和监管。“相当于我们借成人的号在玩。”小杰说。

或许正是像小杰这样的玩家一直存在,商家们在店铺内赫然打出“秒换绑”“稳定防封”“永久账号”“支持改密”的广告语揽客,至于这些“永久账号”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帮他们躲过防沉迷系统的监管,商家们其实心知肚明。

商家透露,“(本店卖的)成年人账号都通过了实名认证,说是不限时长玩,但是真要一直玩,时间长了,系统肯定就会让验证人脸,全靠自己控制时间。”同时不断对购买者强调:“QQ区永久账号一定要换绑。”所谓“换绑”,即买家用自己的手机号绑定购买的游戏账号,其目的主要是方便今后登录游戏时接收短信验证码。

换绑流程并不复杂:买家给卖家提供自己的手机号,按照卖家提示,很快就能完成“换绑”。而此类帐号确实在使用中没有受到防沉迷系统检测。

在社交平台上,有“人脸”黑产人士提供代过游戏人脸识别的服务

“人脸”黑产钻“实名”空子

这条产业链上,账号买卖只是冰山一角,在利益驱使下,更有黑产人士为未成年网游玩家提供“过脸”服务。

当前,网络平台上的“租售成人网游账号”“代过游戏人脸识别系统”已成为黑色产业,部分大机构手握上百万个账号,下面还有代理商、分销商等,俨然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导致很多孩子可以轻松购买,对防沉迷系统构成了威胁。2021年2月,广东省公安厅网警总队联合江门市公安局网警支队在全国12个省份开展统一收网,便查处了非法网站超500个、代过人脸工作室6家。

这些黑产人士并不难找。在互联网平台搜索“xx游戏人脸识别”,一条“打游戏的时候出现人脸弹窗怎么办?”的帖子跃然而出,并附有其QQ号。一位从事“代过人脸”业务的黑灰产人士表示,微信用户只要支付80元(QQ用户120元),让“料子”(即尚未注册的成年用户)将自己的身份信息绑定至游戏账户中,就可以过人脸识别验证。

聊天中,这名黑产人士还提到,买别人的二手号,换绑了手机号,基本上都容易弹人脸(识别),时间上并无规律,即使再次过了人脸也会重复弹,只是概率不一样,“但重复识别几次就稳定了。”

黑产人士在微信群组里演示如何用手机代过人脸

在转转平台上,卖家讯讯网游则表示,如果被系统抽中进行人脸识别,到时候随便找个满18岁的人刷脸即可。

这番话,实际上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部分网游“实名制”存在一定漏洞——只认身份证号,不认人。“实名制”流于形式,社交平台上由此催生出大量黑产人士。

例如,手游《植物大战僵尸2》的实名认证系统,随机输入一个网上查询的姓名和身份证,系统便显示“已实名认证”,可直接进入游戏。整个过程中玩家并未受到未成年防沉迷系统在线时长限制。

“人脸”黑产人士小明在QQ空间发布“代过游戏人脸识别”的信息

过度的人脸识别行为也可能会为隐私保护带来隐患。根据8月20日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生物识别和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被列为了需要“单独同意”的敏感信息。

“用人脸识别抽查是否是本人在玩对于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是很有效的预防手段,当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正常玩游戏的成年玩家也会被抽查,目前人脸识别需要用户的单独同意,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层面还缺少有强制执行力的要求,执行过程中也要找到恰当的技术方法。”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表示。他认为,厂商对采用人脸识别鉴定是否是本人的技术一定要严加控制,甚至要对这类技术做一定的检测、评估和备案保证,使得该过程不会过度采集和留存未成年人的人脸信息。

如果未成年人通过灰色交易获得成年人实名认证的账号进入游戏,防沉迷系统便难以对游戏时段、时长、充值消费金额进行全面监管。显然,身份识别是防沉迷系统的最大难题,需要全力打击灰黑产业链条,堵住倒卖成年人实名认证账号的非法路径。

身份识别成“防沉迷”关键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21年7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玩游戏仍是未成年网民的主要网上休闲娱乐活动之一。

在网游玩家中,未成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他们身心尚未健全,综合判断能力较弱,容易在游戏世界里迷失自我。因此,防沉迷系统从2007年正式在我国投入使用以来,一直被赋予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待。

我国近年来也在不断加码监管措施。国家新闻出版署在2019年10月25日印发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中,除了规定账号实行实名制度、严格控制未成年人游戏时段、时长外,针对未成年玩家的付费服务内容也有明确要求,比如,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

针对网游游戏监管,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游戏公司也在技术上加强举措。如腾讯游戏健康系统正式上线“零点巡航”功能,旨在对夜间游戏超过一定时长、实名为成年人的账号进行人脸重点筛查。凡是拒绝或未通过人脸验证的,将被当成未成年人,纳入腾讯游戏健康系统的防沉迷监管并踢下线。该功能目前已在《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超过60款产品上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表示,尽管防范技术在升级,可一旦未成年人通过灰色交易获得成年人实名认证的账号进入游戏,防沉迷系统便难以对游戏时段、时长、充值消费金额进行全面监管。可以说,身份识别依然是防沉迷系统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同时按照规定,6月1日前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这一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

此外,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于7月28日发布的一项公示显示,《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技术要求》拟列入新闻出版业2021年第一批行业标准立项计划。这意味着,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将迎来国家标准。

8月3日,新华社主管的《经济参考报》刊发题为《网络游戏长成数千亿产业》的报道,再度引起社会对未成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的广泛关注。受访专家指出,要把牢网络入口关,减少未成年人接触游戏的机会。政府严格履行监督职责,依法、持续对平台监管,对处心积虑突破底线、祸害社会的企业要追究到底。

除国家立法、行业守法外,刘晓春认为,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当孩子登录游戏时,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和监护,引导他们在青少年保护模式下健康用网,堵不如疏。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陪伴他们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当孩子有了更多选项后,才更有可能不再沉迷网络游戏。

来源:微信公众号“团中央权益部”综合整理自“重案组37号”“海南日报”,转载请注明来源。

原标题:《未成年网游“防沉迷”调查:“实名制”受困成人账号买卖灰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