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不被腐败氛围裹挟

2016-02-18 19:31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有人一方面对腐败现象反感指责,另一方面当涉及利益时,又纵容自己参与其中,甚至乐此不疲;有些人甚至“不是对腐败行为本身有多痛恨,而是对别人拥有腐败机会和能力的嫉妒,是没有分到一杯羹的不满。”

这是2月18日的《中国纪检监察报》一篇文章中谈到的情形,相信很多人在社会生活中都遇到过或有类似心理体验。

腐败人人厌弃。包括很多腐败分子在内,看看他们的内心独白,大概在搞腐败时也未必心甘情愿。但人人厌弃的行为,为何不能为众人所革除,而是被裹挟进去,不得不参与其中?

资源,包括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等,都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分配如果做到基本公平、公正、公开,腐败机会就会大大减少。一旦做不到这“三公”,结果就是野蛮的哄抢,那些塞了钱的,有关系的,肯定优先获得这些稀缺资源。而既不塞钱或无钱可塞,不找关系或找不到关系,多半就没有你的份或只剩下一些残羹冷炙了。这是一方面痛恨腐败,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参与腐败甚至乐此不疲的根本原因。在发生资源哄抢之时,一无所长的人自然会对自身没有哄抢能力感到“不满”。

认为“人情社会”易于发生腐败的观点并没有多少道理。试问,哪一个清廉社会的人们不注重礼尚往来?只不过在清廉社会,礼尚往来能够被严格限定在私人生活空间。

人情社会崇尚礼尚往来,在礼物交换过程中,礼物容易变味,变大,成为行贿物品。此中关节点是公私不分,公共资源可以私相授受。而且,华人社会都是人情社会,但华人社会中就有清廉的典范如新加坡和香港、台湾。只要公共权力没有被私有化,而能够公平、公正、公开运行,清廉社会完全可期。

清廉社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其中固然要清除腐败“亚文化”,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公共权力公平、公正、公开运用的制度环境。清除腐败亚文化是反腐败,抓贪官也是反腐败,而有效约束公共权力的使用更是反腐败的重中之重,它不仅靠公权力能够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更靠民众的公民意识成长为一种有效的监督力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