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失独母亲,不再生育|习作2021

2021-09-03 19: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采访并文 | 杨昀潞(复旦大学新闻系2018级本科生)

指导教师 | 张力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编辑 | 林子尧

【老师的话】

“教新闻,享受之一,是批改学生作业。今年上半年,我开《深度与调查报导》课,学生须在期未递交一篇新闻或非虚构文字,在日常生活中发掘选题,特别是尚未进入公共视野的社会现象。他们以“学生记者”身份独立调查,完成采写,经受专业训练的煎熬。

在欧美,大学常是名记者、名编辑的摇篮,他们当学生记者,编校园刊物,埋下从业新闻的种子。复旦新闻学院,1929年创立,为中国最早的新闻高等学府,培育出几代优秀新闻人。新闻学府出不了名记者,新闻教育的价值就挂了问号。对新闻实务,我相信高强度的方法训练,这是任何专业由“新手”到“熟手”的唯一途径。专业本能与习惯只能是严格训练的产物。

新闻训练的实效,一切都归于文本,也就是在这里与读者分享的学生习作,可感知思考与采访的印迹:模拟采访、记者身份、好奇心、现场、事实鉴別、同情心、同理心、公共性到新闻伦理的拷问。很多习作的专业水准与深度,远远超过三十多年前我在复旦新闻系就读时的采写作业。她们正面对一个更多元与转型剧变的中国。

我要感谢我的学生,让我体验他们的存在与感知。

因是学生,他们获得采访的授权与自由受限,故事或题材多采自他们的经历与生活,对被访者的身份也多以匿名记录不少同学为完成这篇期末作业,特地返回外省老家实地采访。但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体验记者角色,以及公众对新闻的期待。环顾历史,一国之重要媒体,多由最有才华和公共服务意识的年轻人担当重任。这些作业,只是学生们认知新闻、成为专业人的第一步。中国面临亟需新一代专业的好记者,这是国之实务,也是学理之源。”——张力奋

失独母亲,不再生育

失独与再孕失败,是47岁的周芳惠,过去五年的关键词。

在陆续经历女儿坠楼、试管婴儿、再孕失败之后,记忆的衰退和满脸的褐色斑点闯进周芳惠的生命。她仿若进入了一个隧道,黑暗、压抑与漫长。

如今,三孩政策开放。但,周芳惠决定不再生育。这一次,她要顺其自然,关注自我。年龄、生育、家庭,都不能阻碍她。

一:下坠

徐光周庆坠楼处

直至今日,周芳惠还经常做一个梦,一个坠楼的梦。

在梦里,她从高楼坠下,心脏在疯狂地向上涌动,风声在耳边呼啸而过。她想要尖叫,却被风堵住了声音。她想要落在旁边的树枝上,大树却突然消失。在快要接近地面的一瞬间,她怕自己最爱的脸毁容,迅速用手挡住了脸。

“咚”地一声,她倒在地上,血液流出,面目全非。

这只是一个梦,但她却哭个不停。因为,这个梦真的发生过,只是主角不是她,而是她的独生女儿——徐光周庆。

周芳惠还记得,2017年9月,她如往常一样,在贵州省某小区的家里,守着正值17岁的女儿,怕她又悄悄偷跑出去鬼混,好几天不回家。

中午12时许,周芳惠在厨房做饭,还剩最后一道——辣炒土豆丝。因为,这是女儿最喜欢的菜,她希望土豆丝端上桌时,还是热腾腾的。

“妈妈,我想去上个厕所。”徐光周庆从书桌起身,走到周芳惠面前,双手扒拉着门框,笑着对周芳惠说到。

周芳惠点了点头,看着女儿向外走去,继续低头炒菜,沉浸在热油滚起的烟雾里。她不知道的是,这是她女儿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

二十分钟过去了,徐光周庆还在厕所,没有出来。做好菜的周芳惠隐隐觉得不对,赶紧跑向厕所,发现厕所门被反锁,无法打开。她在门外呼叫女儿的名字,一遍遍地喊,却怎么也听不到女儿的回复。

“可能真的出事了。”周芳惠回忆起当时,手心冒出了冷汗,头脑已经不能思考。下意识间,她决定前往卧室,寻找厕所的备用钥匙。卧室柜子里的物品杂而乱,她一直找不到那把小小的钥匙,双手扒拉物品的速度越来越快。终于,她找到了那把钥匙,走回厕所,将钥匙插入锁孔。

时间在彼时变得很慢。周芳惠还记得,钥匙往左转了两圈,“咔哒”,是锁孔被打开的声音。她将门把手向下一按,往里一推,终于进入了厕所里,但却空无一人。

她看见,原本紧闭的窗户被打开,防盗窗的两根银色防护栏被撬弯,留下一个圆形的孔。晾衣杆上的粉红色床单消失了,只留下蓝色的衣架在风中旋转。

周芳惠头脑一片空白,她扶着门框颤抖着,不敢往前走,她害怕女儿从窗户逃跑,害怕她逃跑后不回家,更害怕她逃跑时不小心摔下去。

几分钟后,母亲的本性将周芳惠往前推了推,她迈出了步子,往窗户边走去。窗户有点高,她踮起了脚,往下一看:一堆人,一片红,和一个绑着床单的人。

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周芳惠在往下看的一瞬间,头脑已经开始涣散。

她不知道她是如何走到楼下。不知道她是如何冲向人群,走到女儿的身边。也不知道她是如何拨打120,联系丈夫,让他赶紧回家。

她只记得楼梯是格外的长,仿若螺旋,看不到尽头。入眼即是满目的红,女儿橙色的衣服、土黄色的地板、绿色的大树,都沾染了血迹。

因为女儿特别爱美,她想用纸巾将女儿脸上的血擦干净。但女儿已经面目全非,清晰的五官变得模糊,血也越来越多,将纸巾的白色染成红色。

周芳惠再也绷不住,身体的力气完全被抽空,趴在了女儿身上。她双手握住女儿冰凉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嘴里喃喃地唤着:“庆庆,庆庆”。

但女儿却再也没了声音。

二:“我想她回来”

下午2点,县医院,徐光周庆被推进手术室,抢救最后一线的生机。

周芳惠哭没了力气,在手术室门外的长椅上坐着,攥紧手机,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发消息:庆庆好像出事了。

她的老公徐子明,因为听闻徐光周庆似乎吸毒的消息,前往戒毒所询问核实。在他到达戒毒所后不久,接到了周芳惠的电话,便赶回了医院。他不敢相信,出一趟门的时间,好好的女儿却进了手术室。他在手术室门外焦急地走来走去,有时看看墙上的钟表,有时靠在墙角闭眼祈祷,有时则忍不住哭出声来。

下午4点,医生推开手术室的门,摇了摇头,说了一声“保重”。瘫倒在地上的周芳惠,眼泪再次倾涌而出,呜咽声从她喉咙里传来。徐子明则抱紧了周芳惠,努力克制着让自己的身体不要颤抖,但泪水还是忍不住从他的眼角滴落。

晚上7点,天已经全黑了。殡仪馆的停尸间刷得全白,房间内格外地安静。“刷,刷”,只有尸体化妆师使用化妆刷,将徐光周庆的脸,涂抹得粉白的声音。“我女儿特别爱美,你一定要为她化得很好看。”周芳惠再次叮嘱化妆师。

她不敢再看向女儿,在朋友们的陪伴下,前往服装店,买了一条新裙子,颜色是女儿最喜欢的粉色。

凌晨1点,徐光周庆被化妆好,送往火化间。火化炉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传来滋滋作响的声音。房间外,则是一片哭声。

周芳惠与徐子明一夜未眠,当天早上7点,仍穿着前一天的衣服,在公墓山为徐光周庆安葬。

自那天起,身为初中老师的周芳惠,向学校请了假,将自己封闭了几天,不愿出门,也不想看到除了丈夫以外的任何人。她每天躺在女儿的床上,看着女儿照片,抱着女儿用过的玩具熊。想象女儿还在身边,还会笑着向她撒娇。但每到晚上,她就会清醒过来,哭个不停,意识到那沉浸式梦境般的回忆终是一场空。而那些回忆反而会一遍遍地提醒她,女儿走了。

几天后,她走出家门,突然做了一个决定——搬家卖房子。即使她之前买的新房子还未装修好,也不惜在朋友家借住一段时间。她有意识地将女儿封存在过去的记忆中,很少再提及女儿的名字,女儿曾用过的被子与衣服被一烧而净,手机里女儿的照片也都被删除。

但只有她知道,她并没有真正地走出来。

她长了白发,脸色灰黄,灰褐色的斑布满她的脸。她经常晚上失眠,半夜两三点和丈夫在河边散步。她时常做坠楼的梦,醒来后与丈夫哭个不停。她也会时时自责,叩问内心:“如果那天我盯着她,她就不会出事了?”“如果当时我不把她关在家里,她是不是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如果当时买房子,买2楼,庆庆是不是就不会摔死了?”

“其实,我很想她,我很想她回来,陪在我身边,没有她的生活毫无意义。”周芳惠的话语,被哭声切割地断断碎碎,她的泪水伴随着哽咽声,再次被拧开。

三:“我是不是,不是一个好妈妈?”

徐光周庆的名字很特别。

不仅浓缩了父母的姓氏,还蕴含了父母对她的期望:“像金子一样发光”,以及她的出生日:国庆节。

徐光周庆小时候经常问周芳惠:“妈妈,妈妈,为什么别的小朋友的名字都是三个字,我的却是四个字?”

“因为,爸爸妈妈都很爱你!”周芳惠总会摸摸女儿的头,一遍遍笑着和她解释。

徐光周庆承载着父母过多的爱意,从小就长得喜人可爱,性格开朗活泼,十分喜欢粘着父母,每天都会说在班上遇到的好玩的事。周芳惠回想起,女儿自小就和其他的女孩子都不一样,不喜欢芭比娃娃,反而喜欢奥特曼。这也致使,徐光周庆和很多男孩子关系更好。

当被问到,徐光周庆是从哪一天开始转变时,周芳惠迟疑了许久,才说道,“我想不起来了”。一切都发生的那么突然,或许早已暗藏玄机,“只是我们都没发现。”

因为徐子明被调到了另一所中学,徐光周庆在初二时,也转学到这所中学。“从这个时候起,女儿好像就慢慢变了。”

一开始,徐光周庆只是喜欢出去玩,晚上回来得比较晚,也很少和父母说话。周芳惠只以为这是小女孩的叛逆期,没有过多在意。

但慢慢地,徐光周庆就开始晚上偷偷跑出去,不回家。周芳惠回忆起暑假某天晚上,她做好饭菜,等女儿补课后回家吃饭。直到晚上十一点,女儿还没回家,电话也显示关机,周芳惠才开始意识到女儿的不对劲。

她和徐子明连夜寻找,前往学校、补习机构,乃至警察局,但都一无所获。甚至他们还发动自己的好友,半夜一起去找。 

周芳惠所在的贵州小城

那天晚上,他们走遍了半个县城,还是没有找到。直到第二天的中午,女儿才慢悠悠地回到家。

“她那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不是和我们说她凌晨去了哪,而是瘫在沙发上玩手机。”因一宿没睡而十分疲惫的徐子明,看到女儿这副样子,一时怒火涌上心头,朝女儿扇了一巴掌。

徐光周庆则立马站起身来,瞪大眼睛,左手摸着被扇红的脸颊,泪水从眼眶中溢出,大声吼道:“你凭什么打我?”

“咚”,门被徐光周庆关得巨响,她又跑了出去。

那天过后,周芳惠和徐子明开始向女儿的班主任与同学打听,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她们说,庆庆很喜欢和单亲家庭的男生玩,还和一个开网吧的男子在一起了。”于是,周芳惠和徐子明开始不再像之前软处理,而是对徐光周庆采取了一系列的硬措施。当徐光周庆在学校读书时,他们负责接送上下学。当她一回家,他们便守着她不准她出门。

然而,这也激起了徐光周庆的逆反心理,只要父母追,她便逃跑。

有一次,徐子明准时在校门口接女儿放学,徐光周庆朝他说要上厕所,等会儿再下来。但徐子明等了一小时,仍未等到女儿。直到看了学校的监控,才发现她悄悄地从学校的后门溜走了。

追逐游戏一直持续了两年多,战线也变得越来越焦灼。等到徐光周庆高一时,周芳惠和徐子明发现女儿越来越不听话,展现出抗拒沟通的姿态。于是,他们决定将她送到贵阳的一所军事管理学校。

“虽然这所学校学费很高,也不知道具体的教学内容,主要就是教纪律。但据说只要送到这里不到3个月,孩子就会变得很听话。”等到2个月后,周芳惠收到教练的电话,称徐光周庆已经转变得很听话,而且她很想回家,此次训练可以提前结束。

周芳惠和徐子明便前往贵阳,将女儿接送回家。但他们依旧每天守着徐光周庆,直到她那天中午摔至楼下。

周芳惠直到现在还是很后悔,质问自己,“我是不是,不是一个好妈妈?”

“可能因为我和丈夫都是教师,觉得孩子不听话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也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女儿不听话,所以就把她关在家里。”如果再回到当初,她会好好地和孩子谈心,也会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不再采取硬措施。

四:第二个孩子

为了走出女儿坠楼的阴影,周芳惠与徐子明决定,再生一个孩子,以填补失独后的悲痛。

2017年,10月,周芳惠在踏进医院的妇科诊室前,来回翻看女儿的照片,随后又将其删除,希望摘下体内银色T型的节育环的同时,也向过去彻底告别。

由于周芳惠的节育环在之前放置时,嵌入地比较深。在取下的过程中,只能硬生生地往外拽,钩离出她的身体后,顺带了一块小息肉。因为太疼,周芳惠眉头微皱,牙尖紧紧咬住自己的嘴唇。手术之后,她难以走路,在床上躺了一天。

在这之前,周芳惠曾摘过一次节育环。2015年,周芳惠当时41岁,不小心也怀了孕。但放置了十年之久的节育环,仍在她的体内,导致受精卵着陆的位置不当。因此周芳惠必须进行人流手术,将节育环摘下后又重新放置。

当时的她也很庆幸,没能生下这个孩子,“因为当时刚好是庆庆最‘废’(贵州方言:贪玩)的时候,我实在没有精力再养第二个孩子。”

然而,现在的周芳惠非常“想要第二个孩子”。因为年龄较大,周芳惠难以自然怀孕。而且徐子明坚持不愿领养。2018年春节,他们决定做试管婴儿手术,前往了中国最早开展试管婴儿的医院——湖南湘雅医院。

去的那天,刚好遇上大雪。贵州的冬天,冷而湿,大雪夹杂着风,裹挟着雨点,拍打着徐子明的汽车,遮掩了他们前行的路。为了赶时间,徐子明与周芳惠决定将汽车搁置于此,选择走路,到达贵阳后,再乘坐高铁前往长沙。

在此之后的两年,徐子明与周芳惠总共做了两次试管婴儿手术,每次耗费两三个月的时间,但都未成功,也耗尽了他们卖房子的钱。但真正让周芳惠放弃的,是做试管婴儿手术的痛苦。

为了做试管婴儿手术,周芳惠特地向校方请了一学期的假,并在长沙湘雅医院旁租了一间小房子。那栋楼里,绝大多数都是来做试管婴儿的女性。为了排出卵泡,周芳惠需要在月经第3-5天,开始注射促卵泡发育的药物,每隔几天进行抽血、B超监测卵泡发育情况。

因为卵泡一般是在距打针后35小时左右成熟,为了能在白天取卵,需要在夜里打针。“两三点排队打针,每晚不睡觉”成为了她排卵期的日常生活方式。在周芳惠看来,卵泡成熟后的取卵才是最痛苦的。医生会将一根长长的取卵针穿过阴道,刺入卵巢,吸取卵子。为避免影响卵泡的数量,周光慧没有打麻醉,只能躺在手术台上,清晰地感受着小腹所传来的刺痛与坠胀。

卵子取出后,需与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形成胚胎,从而再移植到周芳惠的子宫里,进行长达14天的检查,以确认是否妊娠。

因为徐子明在学校担任教务处副主任,难以请假,而且做试管婴儿的手术过程中,基本不需要男性。于是,周芳惠一边忍受着做手术的痛苦,一边忍受着独自在异乡的孤独。“人生地不熟,真的很难捱过去。”

而每天晚上看星星,则成为了她的寄托。因为她觉得庆庆就在星星里,发着光。在排队打针的过程中,她也时常在照片删除箱里翻看庆庆的照片,回忆起有关庆庆的时光。曾经让周芳惠走不出来的回忆,反而成为了她坚持前行的动力。她还是希望第二个孩子会是女儿,希望孩子的名字里有“庆”。

但,周芳惠的手术都失败了。因为她的年龄较大,卵泡数量少,质量很低。

出乎意料的是,2020年4月,在周芳惠彻底放弃试管婴儿手术的几个月后,她怀孕了。她开心极了,对体内的孩子倍加呵护,还为新孩子买了衣服与鞋子。“那段时间,应该是庆庆出事后,她最开心的一段时间。”周芳惠的闺蜜宋依依说道。

更让周芳惠没想到的是,当她进行一个月孕检时,胎儿停止发育。“可能因为,我前几年每天失眠,心情一直很郁闷,导致孕激素水平低。”

“我的生活又回到了十八层地狱。”周芳惠叹了口气,“如果2015年,我没有打胎,现在是否是不一样的结果?”

五:一路向南

孩子的突然来临与消失,让周芳惠再次消沉,夜夜失眠。

在打胎的那天,周芳惠在家里哭了许久,不想去医院。她蜷缩在沙发的角落里,眼睛布满红血丝,抚摸着肚子里的孩子,顶着未打理过的头发,对宋依依说到:“为什么上天要对我这样?为什么我好不容易怀了一个孩子,现在又要把它夺走?我从今天起开始早睡早起,每天都吃得很好。你说,肚子里的孩子,是不是就会再次发育了?”

周芳惠一边说着,一边扯着米黄色沙发套的流苏穗。沙发套被她扯得一团糟,如同她当时的情绪。最后,徐子明难以忍受妻子如“疯子”一般,朝周芳惠扇了一巴掌,让她理性一点。周芳惠才安静下来,去了医院,将孩子打掉。

手术之后,周芳惠躺在家中,安养身体。那段时间,她的情绪仍不稳定。她有时来回翻看庆庆的照片,对着照片哭着说对不起。有时则摸着肚子,对失去的孩子说话:“是我没有福分,不能照顾你”。当时宋依依每天陪在周芳惠的身边,害怕她想不开,甚至拿走了家里所有的尖锐物品。

直到周芳惠做了一个梦,徐光周庆在梦里抱了她,对她说:“妈妈,你要好好的,我不怪你”。这让周芳惠几年来不安的心,再次回归平静。随后,她去了一趟寺庙,和尼姑谈话,放肆地哭了一场。

6月,周芳惠与丈夫一起,前往三亚旅游。在旅途中,他们偶遇了一对失独夫妇。在交谈的过程中,周芳惠发现世上不止她一个人痛苦,在她身后,有上万个失独家庭的存在。卫生部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7.6万个失独家庭增加。

周芳惠慢慢看开,将破碎的自我再重建。她开始思考“诸法无常”、“苦集灭道”等理念,并将过去的一切看作一场修行。因为她发现生活太奇幻,永远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行驶。而这几年的自己揪着过去不放,活得一塌糊涂。她不想再沉浸于记忆里,不想再经历高龄怀孕的痛苦。“既然掌控不了,那就顺其自然。”

她不再故意忘记女儿。照片删除箱里有关女儿的照片,被她重新复原,设置成了手机壁纸。她意识到原来自己想要第二个孩子,只是因为她放不下庆庆,希望第二个孩子成为女儿的代替品。“既然这样,即使生下第二个孩子,TA也不会快乐。”

如今,周芳惠47岁,快乐被她放置在生活的第一位。“自己先过好,每天过得开心,这才更加重要啊。”

宋依依直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个孩子的失去,到底是祸还是福。因为在这之后,周芳惠变了许多。以前约周芳惠出来玩,她只愿意去人少的河边。但现在,她不再畏惧人群。

在社交方面,周芳惠开始主动和朋友游玩,不再一个人闷在家中。她也对自己更加舍得。当遇到喜欢的衣服时,不再犹豫。除了每天教书以外,她也学习瑜伽、游泳与插花,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宋依依很开心,周芳惠现在的转变。“她以前想买一双一千多的鞋子时,完全舍不得买,因为她总想着节约钱。但现在她只要心动,就会买下。”

周芳惠与好友们前往桃花林所拍摄的花

今年春节回老家,周芳惠的妈妈也觉得曾经无忧无虑的女儿又回来了。周芳惠在家里排老二,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此,经常被亲朋好友叫作“周老二”。“老二”在贵州具有“傻乎乎,但很可爱”的意思,如她的昵称一般,周芳惠小时候每天也都过得极为开心。

周芳惠的父母虽然是包办婚姻,但一直相敬如宾。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很和睦。特别是在徐光周庆去世期间,周芳惠的姐姐一直在帮她处理后事。周芳惠每次回家,看到家里的兄弟姐妹,都会忍不住想,“我还挺羡慕我妈妈的,虽然家庭困难,但多生几个孩子也是一个好事,大家可以互相扶持互相帮助。”

如今,年近五十的周光慧不想再生育。今年3月,宋依依向她推荐了一家泰国的医院,这家医院专为高龄产妇服务,成功率较高。但都被她拒绝了。

6月,国家放开三胎政策,周光慧听到这个消息后,不免叹了口气,“如果这个政策在10年前就颁布,该有多好啊!”

“可是没有如果,正如人生也没有后悔一样,这一切都是我的生命体验。”

周光慧过去最喜欢的季节是秋天,因为她在秋天遇到了丈夫,也遇到了女儿。但她现在最讨厌的季节也是秋天,因为女儿的去世。

接下来,周光慧想去旅游。在退休后,和丈夫一起,一路向南,逃离秋天,往温暖的南方去,感受热绿的树荫、翻滚的麦浪、晴蓝的海洋,在舒倘、漫长的气息中,自由穿梭。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老师评语】

模拟采访时,杨昀潞同学自选的人设是“人物”杂志记者。她执着于写人,自小熟识的一位阿姨,一位“失独”母亲,决定不再生育,成了她的期末选题。写熟悉的人,最难的是克制。采访前,她很怕重撩这位母亲深埋的伤痛,更担心自己无法克制,走不进记者角色。在文本中,“一胎政策”呈现在背景中,我们体察到作者的细腻,情绪的节制,对母爱与人性的悲悯,融入其克制与平实的语言。母爱与磨难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在这位中国母亲身上,读者见证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截面。作品不足处,叙述显得单一,局限了视角。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