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唐代人过节冷知识:元宵燃灯的时尚是玄奘引领的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2016-02-21 12:57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与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朱红以“杜甫和他的节日诗”为题,对杜甫诗歌中涉及到的节日进行了解读。

众所周知,杜甫的诗歌有“诗史”之称,这是说他的诗歌创作特别重视对于现实生活的关照,带有重要的历史信息。在其一生中,他写了大量关于节日或在节日时而作的诗歌,特别为相关领域学者所重视。

2月20日,在思南读书会两周年特别活动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与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朱红以“杜甫和他的节日诗”为题,对杜甫诗歌中涉及到的节日进行了解读,让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唐人都过哪些节,如何过节,以及与我们今天的节日有何关系。

思南读书会于2014年2月15日创立,累计举办了106期,共邀请到包括3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内的300多位海内外知名作家、学者与市民读者分享阅读的快乐。据悉,作为两周年特别活动之一的“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于2月21日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开幕,展览将展出国内外手制书作品100多件,观众不仅可以看到著名艺术家徐冰的《“地书”立方体》,还能看到莫言、爱丽丝·门罗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呈现。

贺新年要互道“万岁”

杜甫在40岁时写了一首《杜位宅守岁》,当时他还没太体会到世事的艰辛,所以诗歌虽然仍有些沉郁,但仍然传递出了节日的气氛。

诗中提到当时除夕的一种风俗,即将花椒盛到盘子里,喝酒时则拿些放到酒中饮用,朱红介绍这是与辟邪、祈求健康有关。而到了第二天元日,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春节,朝廷官员并不放假,而是举行规模盛大的朝会。

唐代拜年的方式和今天相当不同,人们见面要右膝跪地,嘴里互道“万岁”,意思是祝福对方长寿,或者“万象维新”一类的祝福。

腊八节朝廷会赏赐官员“护肤品”

唐代的“腊八”称为腊日,具体时期前后有所变化。杜甫的《腊日》里特别提到了朝廷对官员的赏赐,“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这在其他唐代腊日诗中似为仅见。

“口脂”用“翠管”盛装,可以理解为唇膏、口红,“面药”则用银盒(银罂)包装,类似于面霜、雪花膏,都是含有香料、动物脂肪等成分的化妆品。朱红认为,由此可见,在唐代,不仅女性十分注重自己的仪容,男性也很注意保养。

朝廷之所以会赏赐这类东西给官员,陈尚君介绍道,“古代朝会议事,官员聚集在一起,有些官员就会有口味,所以就会涂抹些口脂,或者嘴里含香。皇帝也比较体察下情,所以会不断颁发各种各样的口脂给臣属。”

冬至也放七天长假

和腊日属于同一组的节日是冬至。冬至在当时不仅是一个节气,还是一个可以和春节并论的重要节日,都会给官员放七天长假。

杜甫在《冬至》里有“鸣玉朝来散紫宸”说的就是冬至当天要正常上班,然后开始放假。因为唐代春节和冬至的七天长假和今天很不同,并非像现在这样从头至尾连放,而是在春节和冬至的前三天和后四天。

春联与人日贴人胜有关

日本正仓院藏人胜

人日,今天已经很少提到了,但在唐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传说女娲创世,七天里每天造出一种生物,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正月初七是人日,而过年也就是从元日到人日七天。

作为一个全民节日,在人日里,人们要吃七种菜羹,还要贴带“人胜”。用彩纸、织物、金箔剪成花样、人形的人胜可以戴在头上,也可以贴在屏风、窗户上。朱红认为,人胜与桃符等一同,经过融合,最后才形成了贴春联的习俗。

三月三上巳节要沐浴驱邪

《虢国夫人游春图》

古代一月一日春节,三月三是上巳节,五月五是端午节,七月七是乞巧节,九月九是重阳节,今天人们又发挥想象,发明了双十一。

上巳节在唐代是一个非常欢乐的日子,大地回春,人们都要到沐浴祓除,洗去秽物,郊游宴饮,迎接万象更新。杜甫的《丽人行》就是对上巳节时杨贵妃的姐妹在河边嬉戏宴饮的描写,既有朝廷与民同欢的反映,也有对杨氏一族的辛辣讽刺。

寒食扫墓,清明玩耍

内宴冷餐。寒食节有不开火的习俗。

冬至后105天是寒食,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古代天子有宗庙,士大夫有家庙,可以祭祀祖先,普通百姓则在寒食到祖先的坟茔前去上坟进行祭祀。但是因为寒食的时候,正好是春和景明、桃红柳绿的日子,这也就造成了一种“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的娱乐与悲伤同在的氛围。

所以唐朝政府正式颁布法令,将寒食扫墓正式归为五礼,成为官方的法定假日,通常和清明一起放三天、四天或七天不等。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清明在唐代则完全没有祭祀、扫墓的意味,完全是一种娱乐节日。这一天人们可以开新火,食熟食,杜甫说“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就是对这种欢乐氛围的描绘。另一首《清明》中“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说的是举世都在欢度清明,而他自己却因为人生遭遇独感落寞。

玄奘西游后,元宵燃灯开始流行

元宵灯会

唐代的很多节日习俗都和佛教有关,元宵节燃灯就是这样。在《药师经》里,燃灯能够驱邪和祈福,另外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有佛舍利在空中放光,时间正好对应了中国的正月十五,所以随着这些经典在唐代的流行,正月十五元宵节放花、燃灯的习俗也就在唐代传播开来了。

我们今天说的“火树银花”,正是当时燃灯的实际描绘。当时的花灯叫“灯轮”、“灯树”,是一轮一轮的灯盏,越往上越窄,有点类似缠绕了彩灯的圣诞树,所以叫“火树银花”。

其他如晦日、至日、八月十五(在当时并不重要,也与团圆无关)、千秋节(玄宗诞辰)、重阳等节日也都在杜甫的诗歌中有所反映。据有研究统计,唐朝有27日个节日,官员一年仅节日休假就有47天。然而虽然杜甫写了这么多节日诗,但一生坎坷且又忧国忧民的他,却很少有真正快乐过节的时候。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