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外滩来福士广场和提篮桥文化

2021-09-09 08: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北外滩来福士广场和提篮桥文化 原创 董鸣亭 More城读

图片来自网络

引子

最近,提篮桥地段,有一座大型商场“来福士广场”隆重开业,里面有个复旧的场景,把八九十年代的提篮桥附近生活场景部分还原,大家纷纷去参观。

来福士广场

我也去轧闹忙了,场景很简单,几块由东余杭路上拆下来的门牌号码竖起的排门板,门口有只自来水龙头,有只最早生产的洗衣机,还有一家美容美发店,包括13路无轨电车的车牌子,还有在吃的排档醒目地方,堆着许多黑白电视机。

图片来自网络

我一看这些场景,凭自己对这块地方的了解,我想,开发商除了给原住民少许的亲切感外,更多的是忽略了这块地方的文化气息。

特别是那块13路车牌子,一看就知道,车子方向感搞错了。这里是提篮桥,是13路开往曹家渡的始发站,车牌子上怎么能写曹家渡,下一站是武宁路?

车子可以开到东开到西,但方向不能错,更不能误导,乘错了车子,对有些人来讲就是一辈子的错过。

同样,在传播一种东西时,号称北外滩提篮桥的来福士,你再怎么高大上,离开了这块土地,你只能是来福士,而不是提篮桥。

来福士在上海很多,而提篮桥,全世界只有一个。

图片来自网络

提篮桥由来

上海人俗称的“提篮桥”其实是一个地段带,它东起大连路,折向杨树浦路到秦皇岛路,西至溧阳路,南临黄浦江,北沿周家嘴路、高阳路、唐山路、舟山路、昆明路,面积为2.36平方公里。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为五口通商之一,该区域被划入上海美租界。

由于该区内有香火鼎盛的下海庙和通往浦东的轮渡站,区域逐渐成为苏州河以北的主要集市之一,也是虹口经济发展的地方,海派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1903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提篮桥地区的华德路,也就是今天的长阳路147号处建造了一座监狱,俗称为“上海提篮桥监狱”。

提篮桥监狱

但这一地段,最有名的并不是“提篮桥监狱”,而是香火鼎盛的下海庙。

关于下海庙,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了,但今天再简单扼要讲一下,因为没有下海庙也就没有了提篮桥,没有了提篮桥也就没有了北外滩的来福士。

下海庙,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至1795年,当时仅有房屋九间,是当地渔民、居民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间神庙。

下海庙

下海庙位于虹口区昆明路73号,就是现在面对来福士广场。

当时,下海庙是虹口区商业闹市段提篮桥地区的象征,而提篮桥得名是因为,当地居民和船民进庙烧香,要过一座木桥,大家常常是提着篮子过这座桥,篮子里放着香烛,供品,故给这座桥取名为提篮桥。

再随着下海庙的盛名传播,这一带地方被上海人亲切地称为提篮桥。

提篮桥文化

居住在这里的大都是平民百姓,从事着不同的工作。

但他们天性开朗、乐观、务实、善良,心中有个菩萨,行善乐事,在二战中,上海人敞开胸怀接纳从世界各地来的犹太人。

如今,在长阳路62号、舟山路口上有一座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是提篮桥历史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证明,上海提篮桥是他们的诺亚方舟。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我是土生土长的虹口人,从小对提篮桥有着很深的印象,而这个印象的最初来源就是下海庙。

我祖籍是宁波人,在上海的亲戚里也都是宁波人,我的一位远房表姐嫁进了住在提篮桥附近的夫家,就是来福士广场复原中的东余杭路1143弄附近的一间街面房子,住在三楼。

图片来自网络

上海的石库门房子,说三楼,那是客气的,其实就是三层阁。

每逢我们去那里时,先进弄堂,找到那个门牌的后门,然后沿着窄窄的楼梯爬上三楼。

那短命的楼梯非常难爬,还是水泥浇出来的,爬了不好膝盖碰到水泥楼梯都会痛,再加上室内没有光线,全靠楼梯上的电灯照明,害得我们要用双手双脚爬上去。

但楼里的邻居都是热心人,一听到我母亲和父亲在楼梯口叫着表姐的名字时,马上把自己家的电灯都拉亮,从住在一楼的邻居开始一直到三楼,都在叫:阿松阿婶来了。

图片来自网络

表姐因为在上海就我们一家亲戚,她视我父亲为亲叔,根据宁波人的叫法为“阿松”,我母亲就是“阿婶”。

逢年过节,表姐一定会带着姐夫来我家拜年。然后,为了显示在上海也有娘家的人,我父亲和母亲也一定会去东余杭路回拜年,顺便去下海庙烧香。

表姐的婆婆是个白白胖胖的宁波老太,讲一口道地的宁波话。

她的宁波话非常好听,语速缓慢,还带有音乐的节奏,她客气地跟着我表姐称我父母为“阿松”和“阿婶”,并会拿出最好吃的东西招待我们。

吃好饭后,表姐的婆婆就会端上面盆,取出最新的毛巾给我们洗脸时,用好听的宁波话说道:“格阿松、阿婶哦,人要活了好,菩萨要孝敬哦。堂头的下海庙较关灵,香火啊较关旺,回屋落之前菩萨拜拜,格人运道会较关好的。”

父亲也用宁波话回道:“是倷,是倷。格向头收成勿好,人是靠天吃饭的,但明年会更好的。”

受长辈的影响,在我的认知中,提篮桥就是下海庙,下海庙的下,在宁波人的口中就是“WU”。

那年,我工作的报社领导对我说去采访刚开放不久的下海庙,他是山东人,说的是标准的普通话,但我想,上海什么时候有个下海庙了?提篮桥附近只有WU海庙呀!

图片来自网络

好在同行的美编卓同事也是个宁波人,他在部队当过兵,就用宁波上海话对我介绍道:“格宁波小娘哎,下海庙就是WU海庙呀!”

喔哟,下和WU,真是七里兜了八里。

当然,最后我写出了一篇纪实报道,卓同事还配了一幅下海庙的速写。那时候,下海庙的附近都是电线杆子,周围都是平民房子,我们用文字和画如实纪录了下来。

半年前,卓同事看过我写的下海庙的文章,他告诉我,原画稿一直存放在报社里,因为要退休了,画稿太多,就处理了。

现在想想有点后悔,还说如果我需要,他可以专门去画一张,但肯定画不出当年那股味道了。

生活就是这样,过去的永远不会回来了,就如来福士广场的“北外滩提篮桥”展示,再怎么复原,历史是不允许掺假的。

图片来自网络

生活的人们

小时候对提篮桥的印象,除那位白白胖胖的婆婆、下海庙外,就是那非常难爬的楼梯,特别是到了我工作后,有钱了,就穿皮鞋。但到了表姐家,我肯定会赤了脚爬上楼梯,否则,再漂亮,再好的皮鞋,用我的脚劲肯定会把皮鞋踢坏的。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表姐家的楼梯难爬,但我们还是喜欢去她家。

表姐为人非常好,对我的父母也很孝敬,特别是母亲老了后,更喜欢去她家,说在东余杭路有老上海人的味道,说表姐家的邻居都是热心肠的人。

他们知道母亲要来了,就会去附近的菜场买母亲喜欢吃的烤鸭、咸草鸡、酒酿,一一送给母亲,并且会陪母亲打小麻将。

不管楼里的人是苏北人,还是安徽人,他们都学着表姐的语气叫我母亲为“阿婶”。

他们都乐观地生活着,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住进新房子。

不久,东余杭路拆迁了,表姐如愿以偿住进了新房子,但很多人在渴望和等待中却没有等到拆迁就匆匆地告别了人生。

我学徒时的师傅也是住在东余杭路1143弄里,这是一条非常大的弄堂,作为徒弟,每逢过年,我必定要给师傅去拜年,他也是住在三层阁里,要从后门进去的。

每次去的时候,找门牌号码要费很长时间,而且我最多是一年去一次。一次去过了我记住了这条小弄堂的特征,但隔了一年后去,特征早已经没有了,只好再找。

图片来自网络

好不容易到了师傅家,师傅仍然端着师傅的样子,一脸正经。

师娘却一脸热情招待我,马上去灶披间烧桂圆水浦蛋,看着她一个人从三层阁跑到到灶披间,不断地上上下下,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最后,师傅要留我吃午饭,但我不肯吃,我只觉得师傅家阴沉沉的,冬天的阳光透过三层阁那扇窗户照进来,我觉得浑身发冷。

在我学徒的时候,对房子的大小概念还不是很深,只要认为干净、安静就可以了。

后来,师傅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我再打电话去他家时,师娘说他已经认不出人了,但让她欣慰的是,师傅跟着她信了耶稣,再后来,师娘告诉我,师傅去了天国,阿门!

相比我师傅,我表姐住进了新房子,她是用抽签的方法抽到了“彩虹坊”,我们都为她高兴,她仍然住在虹口。

虽然这个虹口已经不是那个虹口了,但虹口对原住民来说就代表着提篮桥文化,代表着下海庙精神。

人在中间,天地在心间。

图片来自网络

结尾

提篮桥附近曾经有很多优秀的石库门建筑,最典型的是东余杭路上的那些石库门,前门是乌黑的大门,两只铜制的门环随着门被打开,发出清脆的声音。走进天井,上海人家精致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那吊在前楼人家的鸟笼里的八哥,会朝着坐在天井里喝茶的人打招呼:侬好!

本来,一户一幢的石库门,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石库门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很多房子成了七十二家房客。

但渴望美好生活的人们永远是乐观向上的,并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形成了提篮桥在市中心的经济地位,成为虹口区的一个重要区域。

这里有着浓浓的生活味道,也有我们怀念的街巷烟火气,再加上它的独特地理环境,靠近北外滩,受到了商业的青睐,同时也是改变这里居民生活的一个机会。

我走出北外滩来福士广场,很想寻找当年的感觉,只是没有了。

城读特约撰稿人:董鸣亭

作者介绍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著有《上海十八相》《上海十八样》 《上海十八行》 《上海十八恋》《女贞树下LUN--上海老洋房的故事》(与陆伟合作)长篇小说《蓝宝》等著名图书,被读者称为“石库门女作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More城读》原创作品,版权归本号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小编联系。2.图片若涉版权,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标注来源或删除。

原标题:《北外滩来福士广场和提篮桥文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