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11亲历者自述:20年后的回望与思考

2021-09-11 14: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我的911——20年后的回望与思考|细说美国 原创 溪边愚人 加拿大和美国必读 收录于话题#美国政治,34#美国社会,89#细说美国,64

三年前在华盛顿特区参观了新闻博物馆Newseum。里面有关911的展览,唤醒了我的记忆。

说起来我只是在世界贸易中心附近上班,谈不上死里逃生,我自己也是定义为有惊无险。但那天真是吓得不轻,以为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特别是想到年幼的女儿,心中的痛不堪回首。所以我一直拒绝回忆911那天所经历的。在Newseum里,17年的努力封存,一下子被打破了......

长长的一天中,几个刻骨铭心的画面

911那天,因为特殊原因,我非常早就到了公司。飞机撞楼时我同组同事们都还在路上,我却已经开始工作了,浑然不知外面发生了什么。

正聚精会神之际,反面隔间一位别组的同事过来告诉我,一架飞机撞上了世贸中心双子楼中的一个。我们一起跑到面向世贸中心的会议室。虽然隔着其它高楼,但是有一条不大不小的缝隙,正好就无遮挡地对着一个大楼的燃烧部位,构成了一个特别的定格。(事后才知道我们看见的是南楼,是被第二架飞机撞的。但我们当时还以为只有一栋楼被撞了。)

我还是第一次亲眼看见那般熊熊的烈焰,哪怕极为逼真的电影里也不是同样的感受。说出来令人难以置信,当时隔那么远却好像感觉到了火焰的热量。这一幅画面再没有忘记。

有人来通知全体人员去地下室躲避。到一楼大厅时,忽然从外面冲进来一个身上到处是血的人,他身上的白衬衫,红色部分远多于白色部分,视觉效果吓人。因为没有医护知识,所有的人都看着他不知如何是好。他本人解释说应该没有大碍,是被碎玻璃扎的。

原来,我们大楼几乎无遮挡对着双子楼的那一面墙的外墙玻璃被爆炸的冲击波震碎了,这个人刚好经过,浑身被扎伤。听他这样说,马上有人招呼说哪里哪里有急救包。他不是我们公司的人,但门卫二话不说就让他进来,被带去有急救包的地方了。我始终没太注意那人的脸,但很久一段日子,我一闭上眼睛就会看见他雪白的衬衫被大片大片染红的样子。

事后看来非常讽刺的是,飞机撞楼后,我们公司的物业人员立即去换震碎的外墙玻璃。当时,街上的行人对他们喊:“还换什么玻璃,快逃命吧!”

是的,大多数人脑子里想的就是逃命。我站在去地下室的自动电梯边上,想象着双子楼如果正是朝我们这个方向倒下,在地下室不是被埋得更深?我正犹豫着,大老板过来招呼我一起去地下室,说下面肯定比上面更安全。只是他说话带哭声,这真的是一点安慰也没有。

第一层地下室是食堂。我下去时大家都已经在餐厅坐好。有电工在架设电视,打算让大家看新闻了解情况。只是直到大家撤离这个电视也没设置起来。(曼哈顿必须用有线电视,新设置一个很不容易。)

我走进餐厅的第一个感觉是,每个人脸上写着的恐惧苍白了最优秀演员的表演。那是我从来没见过的表情,也是我再也忘不了的表情。

受不了这样一群人的脸色,我悄悄走开,不知不觉中走进了食堂。看见地上一箱水瓶,我走近拿起一瓶,紧紧抱在怀里,对自己说了句:这瓶水,能够让被埋的我多活一星期。当时一定是脑子吓糊涂了,没想到多拿几瓶,也没想到招呼大家都抱几瓶水。

我发誓要活下来,脑子不停地转,也不顾有用没用,决定去摸消防通道。我找到消防门,推开后慢慢顺着通道走,一边数步子,一边努力记忆通道的方向变化,想象着自己在没有照明的情况下如何逃出去。然后,我醒悟到这是在往双子楼的方向走。忽然间,我整个地被恐惧笼罩了:如果这时楼塌了,在大楼这一边的我,不就是处于最危险的位置吗?抱紧那瓶水,我又退回了餐厅。

这时,上面下了新指示:马上疏散!

回到地面上,走出公司的大楼,一个压倒一切的强烈愿望是:我要回家!真的,那一刻,就是想和家人在一起。但当务之急是脱离险境。我虽然还不知道去哪里,心中的想法却非常明确:远离双子楼,越远越好。所有的交通都断了,走路是唯一的选择。我马不停蹄地往上城方向走,直到我确认有了足够安全的距离才放慢脚步。

世界贸易中心二号楼(南楼)被美国联合航空公司175号航班撞击后。(图片来源:Robert | Flickr。)

第二栋楼倒塌的那一刻。(图片来源:Wally Gobetz | Flickr。)

大概是走到20多街的地方,忽然觉得周围有异样,赶紧回头,就看见一个燃烧的大楼轰然倒下。那么远,当然听不见声音,但是轰然的感觉是真真切切的——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懂得那种震撼。所有的人都停止了脚步,注视着同一个方向,几乎每个人不是傻了就是哭了。一位黑人女子哭得趴在路边的一个邮箱上抬不起身子。走在街上,我们没有任何信息,但事后从时间上估计,这应该已经是第二栋楼倒塌了。

我继续往上城方向走。这时我已经有了目标,去找也在曼哈顿上班的一位邻居朋友,一起设法过河回新泽西的家。

一路上,看见很多免费水站,大多是沿街的店家设的,摆摊的人都非常热情地递水瓶给路过的人。不用说话就能彼此感觉到万众一心的那股力量。

Newseum里展出的摄影师Bill Biggart的遗物,包括他的记者证。Bill是很少几个事发后及时赶到现场的专业摄影师。第一栋楼倒塌后,大家都逃了,他却选择留在现场继续拍摄,结果在第二栋楼倒塌时丧生。他数码相机内的数据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两个楼倒塌的间隔不足30分钟。现在我们看到的质量最好的在那不到30分钟时间内的照片全部出自Bill之手。(图片由作者提供。)

到二大道大概靠近64、65街的地方,我看见一条长长的队伍。我知道再过几条街是纽约血库总部,心想该不是献血的队伍吧。如果是,那么这个队伍长得令人难以置信。果然,队伍终止在血库总部门口。排队的人都表现得耐心,镇静和坚定。这条长长的,静静的队伍,成了我911的记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和精神力量。

到达朋友办公室时,已经是下午了。他问我吃了午饭没有,我才发现自己完全忘记了吃饭这回事。朋友递过来一个三明治,我毫无味觉地咽下去,就和他一起再次上路了。这时候,我们听说部分地铁开始运行了,而且华盛顿桥上层允许通车。于是,我们坐地铁到了桥下,排队等着搭车。

那正好是一个高处,可以一览无余地看见整个曼哈顿的天际景观。我们向世贸中心的方向看去,天湛蓝湛蓝的,不见一丝云彩。看着没有了双子楼的远方,仿佛心中也有什么东西被掏走了。朋友一句“曼哈顿的天际线永远被改变了”又让我心口堵起来。我当时没想到的是,随后许多年,每当有人提起911,我脑海里首先出现的就是那一片没有一丝云彩的蓝天。那一刻对曼哈顿的最后回望,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

所有过桥的车都不允许有空位,一辆辆车停下来,让排队搭车的人上去。我们的车过桥时,司机很无奈地问我们应该怎么办。幸好一同搭车的一位知道下桥后不远处一个小商业中心有个公用电话。于是,我们都在那里下车,用公用电话与家人联系上,然后就在那里等。

Newseum里展出的双子楼中一个楼顶的天线残骸。右边老先生是我们的讲解员,一位退休律师,博物馆义工。(图片由作者提供。)

大概两个小时后才看见我先生载着女儿和朋友的太太来接我们。原来路上有情况,所有往这个方向的路都关闭,只留一条,警察一辆辆车检查后放行。

看见女儿那一刻,心底有一种说不出的触动。问孩子是不是饿了,回答“是”。我说她不容易,孩子答:“是呀,我是不容易呀!”这样的情况下听孩子这样说,心中百感交集。

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晚上九点多后才到家。三个人走进家门,这是一个完整的家。那一天,我要回家的强烈愿望刻骨铭心。

事后,公司的大楼成了停尸房,因为这是离双子楼最近的一栋没有遭受结构损伤的大楼。非结构损伤还是有的,很多玻璃窗震碎了,楼顶也被飞机残骸砸漏了。据说,我们公司受损最严重的是总裁的办公室,因为在大楼的顶层,因为正好那个办公室部位的楼顶被砸漏了。修复前,被灌了不少雨水。

因为离灾难现场太近,我们大楼所在地一直属于禁止通行区域,差不多3个月后政府才允许我们回去上班。在经历了一天的惊恐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长长的在沙发上读报的两个多月,而报上的主要内容就是911。

顺便说一个事,回去上班后,明显感觉公司附近空气不好,呼吸道不舒服。我每天坐巴士来去曼哈顿的通勤时间也是我的读书读报时间。但那些日子一看文字就晕车,差不多两个星期后这个现象才彻底消失。我知道是空气质量造成我身体状况变差,因为我这方面一向特别敏感。

这可是三个月之后了。可以想见事件发生后马上就去现场救人的警察和消防队员承受的是什么。已经有几十种甚至可能几百种病上了“911职业病”的单子。凡是在单子上的病,政府都负全责,有专款用于治疗和补偿。每一个病被列上去之前都是有人首先出现问题,然后专家根据研究数据审核、批准。前些年还发生过政府拒绝承认有些病因是灾难现场的恶劣环境造成的,直到成了丑闻才被包括进去。

911后在灾难现场工作了很多个月的Ron Kirchner,在52岁时被诊断出患有痴呆症。现年59岁的他已经连家人都不认识了。(《华盛顿邮报》截屏。)

最近几年又开始有数据显示,那些911后参与现场救助比较久的人,50出头就开始老年痴呆了。一个负责“911职业病”研究的医生说,参与研究项目的一组现在50多岁,当初参加现场救援的消防队员的认知测试结果更像是一组75岁人所获得的分数。估计不久的将来,这个病也会成为“911职业病”之一。对很多人来说,911是一个永远不会成为“过去”的事件。

911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当时各个媒体都喊出了一个口号。一个新闻广播电台10-10win的口号是“America Fights Back”(美国打回去),语言非常朴素。CNN的意思类似,但用词稍微高级一点:“America Strikes Back”(美国反击回去)。但我最欣赏的是《纽约时报》的“A Nation Challenged”(一个面临挑战的国家)。这是真正体现了理性思考的口号。

那么,面对挑战的美国,是否给出了一个合格的答卷呢?

为911美国打了两场战争,该不该打,我们今天有没有变得更智慧?

911是美国历史上在本土遭遇的死人最多的一次袭击。当时,不做强硬反击不可想象。美国为此发动了两场战争,一个是阿富汗战争,一个是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不该打现在基本已成共识,更不要说很多人认为这个战争是在欺骗的基础上发动的。

伊拉克战争我们看得见的代价是:伊拉克平民20多万死亡,270多万人流离失所(高峰期600万人);美国士兵4540人死,3万多伤。但是,看不见的代价很大,影响很深很远。也许还要再过几十年我们才会比较清楚,代价到底有多大。

Al Jazeera一篇关于欧洲难民的文章,标题是:“伊拉克战争:欧洲难民危机的根源。”(Al Jazeera网站截屏。)

对该不该打比较有争议的是阿富汗战争。而不久前美国撤军后发生的一切更让人怀疑这场战争的意义。

首先,美国该不该入侵阿富汗?这实在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美国的目标是清除负责911恐袭的基地组织。如果不是当时控制阿富汗的塔利班袒护盘踞在阿富汗的恐怖基地组织,美国根本不必要对阿富汗发动战争。是塔利班对基地组织的纵容,逼迫美国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同时采取行动。也许美国应该在打垮了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后立即撤出。但是,从道理上讲,美国对失去了政府的阿富汗负有责任,所以,一走了之似乎也不是一个选项。

只是,20年的实践证明,帮助阿富汗建立一个真正牢靠的民主制度是美国根本无力承担的责任。历史也证明了,阿富汗是个谁都征服不了的地盘。所以,在美国入侵阿富汗的那一刻,失败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2020年,川普启动了阿富汗撤军。2021年8月31日,在911恐袭20周年之际,拜登完成了全部撤军。几天后,塔利班正式宣布成立临时政府。打了20年,2021年的塔利班比美国入侵前更强大。

当然,塔利班不是稳步走向强大的。它曾经被打垮过,只是从来没有被消灭。然后,因为错综复杂的原因,塔利班在经历了与世界上最强大军事力量的20年对抗后,居然以胜者的姿态重新获得了政权。太讽刺,太匪夷所思这样的语言,都对不起那些失去的生命。

根据布朗大学的战争成本项目,自2001年截至今年4月中旬,共有近7万阿富汗士兵,4万7千多阿富汗平民因这场战争丧生。

联合国说,这场战争迫使270万阿富汗人逃到国外,主要是逃到伊朗、巴基斯坦和欧洲。另有400万人在该国境内流离失所。要知道,该国的总人口仅3600万。

根据美国国防部的数据,自2001年以来,有2442名美军在战争中丧生,20666人受伤。据估计,超过3800名美国私人安全承包商被杀。(五角大楼没有他们的确切死亡数据。)根据iCasualties网站的统计,该战争还导致40国北约联盟的1,144名人员死亡。

根据战争成本项目(the Costs of War project),美国为阿富汗战争总共花费了2.26万亿美元,其中投入于阿富汗安全部队的武器、设备和培训的费用超过830亿美元。

不得不特别提一句的是,两场战争制造了达到千万数的难民,对全球的政治局面有非常大的影响。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有些事情代价究竟有多大,没有几十年根本看不出来,至少看不完全。

有一个数字非常值得人深思:美国从阿富汗撤军时,阿富汗人对美国的支持率只有55%。但是10年前这个数字是90%!美国到底是怎样在“帮助”阿富汗的同时把自己的信誉都“帮助”完了?

很多人指出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只举一个例子:美国长期给阿富汗提供大量粮食援助。可是,长期这样做后患无穷。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输血”不是长久之计,而且还造成一个非常坏的后果:毁了阿富汗的农业!类似的错误很多的话,最后得到的是丧失人心的结果实在也不难理解了。

我要问的是,为什么如此显而易见的错误就会一直持续呢?这背后肯定不只是一两个简单的原因。如果我们把背后的原因都真正理清楚了,也许我们就不再会那么依赖或信任战争机器了。

20年前,美国对911恐袭的应对不包括战争这个选项是无法想象的。但欧洲人就比美国人理性得多。当时欧洲反对美国发动战争的声音相当大。

如果说那时候美国人不如欧洲人看得远,那么,在经历了8年伊拉克,20年阿富汗这样两个战争之后,在撤军后看见了塔利班成为其自身历史上最强之后,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思考,美国人是不是能够达成共识,阿富汗战争也不应该打?

再进一步问,如果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美国有没有足够的智慧说:我们拒绝战争?

今天,在911发生2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缅怀死难者的同时,实在是非常有必要重新审视美国所做的一切,审视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策略,包括911之前和之后。我们没有理由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只有这样才真正对得起死难者。

参考资料: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magazine/2021/08/30/911-first-responders-dementia/

https://www.cnn.com/videos/world/2021/08/15/fareeds-take-us-afghanistan-withdrawal-gps-vpx.cnn/video/playlists/afghanistan-falls-to-the-taliban/

https://apnews.com/article/asia-pacific-afghanistan-middle-east-business-5e850e5149ea0a3907cac2f282878dd5

原标题:《我的911——20年后的回望与思考|细说美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