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部播出时反响寥寥的故宫纪录片,在b站被90后热捧
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收藏杂志”(sczz029),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
这部纪录片共三集,名字很普通:《我在故宫修文物》。

而在颇有公信力的豆瓣网,其评分更是高达9.5,甚至比《太阳的后裔》(8.8分),《琅琊榜》(9.2分)还要高。
意外么?
当你正常看这部纪录片时,它长这样


网友们发现,这位手艺高超、仪态儒雅、笑容和煦的钟表组王津师傅,不仅完全可以胜任故宫博物院的颜值担当,其匠人匠心在这个工匠精神被人夸夸其谈的年代,依然有让人心为之一颤的能力。


他所谓的心疼,其实是想分享喜悦而不得的孤独。

更不要说那完成的特殊任务竟然只是骑个电动车去故宫外抽烟的瓷器修复师,日常生活就是修木雕、打杏子吃的木器修复师。
而当一个气质很好的妹子在周一闭馆时间习惯性地在空无一人的太和殿广场上骑自行车,旁白一定没有告诉她,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是一百多年前的末代皇帝溥仪。
有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看片时的不淡定:“被师傅致命的气质震慑,比如像去邻居家串门一样随口说出‘我去寿康宫一趟’;比如坐在甄嬛娘娘的宫里看着现存最大的黄花梨组合衣柜;比如老师傅面对一个嘚瑟收藏家亮出的嘲讽脸,真是看了就想给师傅点赞。”

这部节奏轻快、视角平易近人的纪录片,让原本巍峨的禁宫成了自家后院儿,推开门就是活在其中那些鲜活的角儿。与13年前被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确立的解说模式比,央视这次的改变无疑聚拢了也许是她意料之中的人气。
修复师、旁白、弹幕,让这部纪录片成就了一次集体联欢。
比如,当师傅修复好黄花梨衣柜时说了一句“这擦完了真是焕彩生辉啊”,便有一片弹幕飞过:“新词get”、“师傅气质一个个真不是盖的”、“我觉得他们开口都是文化,我只会说‘卧槽’”,等等。


于是近些年,科技部进了许多80后、90后,让修复工作得以传承,年轻人的到来,也为这些手艺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气息。正如导演萧寒在片中说的那样,这些修复师对待文物,并没有常人想象得那样战战兢兢,反倒是透着一股子寻常日子的云淡风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