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科研究助力藏羌彝文化走廊新发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1-09-13 18: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点击蓝字关注四川社科院

即刻获取天府智库新内容

小编的话

近日,我院党委副书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首席专家陈井安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专访,全文如下: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指引下,近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学术概念,“藏羌彝文化走廊”概念由此衍生而来。凉山州是藏羌彝文化走廊的核心区,深入研究藏羌彝文化走廊对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陈井安近年来不断深入凉山腹地,足迹遍布走廊广大区域,展开扶贫实践和理论研究。围绕相关话题,陈井安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兼顾共性与个性

促进文化走廊建设

我院科研人员在凉山开展调研

《中国社会科学报》:藏羌彝文化走廊研究内涵丰富、意义重大。近年在有关调研中,您有哪些新观察和新认识?

陈井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藏羌彝文化走廊是南亚环喜马拉雅文化圈和欧亚北方草原文化圈的连接轴,是东毗中华文明、西邻中西亚文明的纽带区。它北通“丝绸之路”,东南达“南方丝绸之路”,中部为“茶马古道”核心区,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或族群南来北往、频繁迁徙流动的区域。走廊除了藏族、羌族、彝族三个民族外,还有傈僳族、傣族、白族、苗族、纳西族、哈尼族、景颇族、怒族、独龙族、拉祜族等十余个民族以及众多的支族群,是目前中国民族种类最多、支系最复杂、民族文化原生形态保留良好的地区。

藏羌彝文化走廊聚集了众多民族,明显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独特性。这既是这一走廊最富魅力和价值的特征,也是这一文化走廊建设需要将之发扬光大、弘扬传承的重要元素。如何既坚持文化走廊建设的统一性,又兼顾走廊内各民族(族群)、各区域文化资源、形态、传承的个性化需求,这是我们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所以,针对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我们提出了“一体多元”的构想,即将藏羌彝文化走廊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而形成这个“一体”的前提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一体”的基础上,尊重各民族、各区域的历史传承和自然人文特性,体现特点、放大亮点、突出重点。共性和个性相得益彰,互为依托,互为基础,融合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藏羌彝文化走廊区域各族人民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响应。很多地方也陆续出台了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推动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的从业结构、文化教育结构、社区环境,推动各民族混居杂居。现在藏羌彝文化走廊区域相互迁居的各民族群众大量增加,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多个民族共同居住、共同学习、共同工作、共同生活的场所;各民族同胞既做得了和睦邻居,又交得成知心朋友,结得成美满姻缘。这种紧密联系,大大深化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关系。

放眼全球反贫困发展

总结“凉山实践”经验

光明镇彝欣社区是喜德县最大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安置点

《中国社会科学报》:“凉山实践”的伟大成就举世关注。请您介绍下“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凉山实践”研究工作以及凉山实践的重大意义。

陈井安:凉山是藏羌彝文化走廊的核心区,曾经是中国边远、落后、艰苦的深度贫困地区。大小凉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为推进凉山脱贫攻坚指明了前进方向。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严格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注重发挥科研机构的智库特色,在助推贫困户增收、发展集体经济、促进教育发展、推动移风易俗、建强基层组织、改进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专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凉山州委、州政府共同开展凉山脱贫攻坚调研,召开高水平研讨会,总结提炼凉山州、喜德县脱贫经验,讲好脱贫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我们以放眼全球反贫困发展的视野开展“凉山实践”课题,着眼我国反贫困事业在理论上的独特贡献与实践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讲述凉山在我国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典型且独特的反贫困实践。通过深入分析凉山贫困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全方位总结凉山脱贫攻坚的主要探索和巨大成绩,充分表明凉山实践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一个典型样本。

凉山贫困的特殊性与典型性可以概括为三点:贫困结构方面,要素叠加、贫困循环;贫困环境方面,环境复杂、生计困难;贫困文化方面,内部封闭、改变较难。凉山的深度贫困主要源自陷入自然环境、重大社会问题、贫困文化的“三维”结构。而精准扶贫的凉山经验,内核在于回应破解“三维”结构难题时的“三同步”策略,即同步精准决战脱贫底线、同步精准决战重大社会问题、同步精准决战贫困文化。只有同步实施这三个精准决战,才能达到脱贫攻坚的乘数效应,这也是凉山脱贫攻坚发挥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

凉山的脱贫经验,生动实践了一套适用于类似地区系统化的核心架构。在这套路径中,“坚强领导、制度优势”是根本基础,“民生为基、科学反贫”是指导思想,“全面夯基、内生发展”是基本目标,“群众主体、八方支援”是依托力量,“资源整合、要素保障”是动力支撑,“民主监督、全程考核”是体制保障。凉山脱贫经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这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刻实践与历史必然,是对国家反贫困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深度贫困地区特殊条件下的重大实践创新,是对党委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充分整合的具体实践。

我们编制完成了《凉山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充分考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对凉山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有利于凉山州探索创新深度贫困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打造“三区三州”乡村振兴样板,谱写凉山州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原标题:《社科研究助力藏羌彝文化走廊新发展》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