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反堕胎法案生效,这是美国今年最大的丑闻

2021-09-15 17: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外网吵疯了,这是今年最大的丑闻 原创 鱼叔 独立鱼电影

最近,外网为一件事炸锅了。

连续半个月,刷屏推特热搜。

不仅是民众热议,明星也开始站队。

顶流天后蕾哈娜、Lady Gaga发文开骂。

好莱坞各大公司、明星工作室发声抵制。

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有少数名人表示中立,不想掺和。

但随即也惨遭网友围攻,被迫卷入骂战。

其中就包括全球首富埃隆·马斯克。

这股怒火还蔓延到了线下。

游行的、抗议的、上诉的,都出动了。

整个美国社会的割裂和对立程度,不亚于去年总统大选。

究竟所为何事?

这要从一则奇葩法案说起。

9月1日,最新的「反堕胎法案」在得克萨斯州正式生效。

为什么说它奇葩呢?

首先,它的规定堪称美国史上最严。

法案禁止女性在怀孕六周后堕胎。

但实际上,若非主动备孕,大多数孕妇在六周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怀孕了。

而且,该法案对所有女性适用。

包括因强奸或乱伦被迫怀孕的女性。

「使女的得州」

其次,该法案还实行「连坐制」。

协助堕胎的医生护士,甚至是开车送孕妇去医院的司机。

一旦被发现,也将受罚。

最后,最令人震惊的是,该法案还鼓励相互检举。

当地民众可以举报任何参与、协助、实施堕胎的人。

举报成功者,可获得至少一万美元的奖励。

就算举报不成功,也不会有任何损失。

该法案一经通过,立刻引爆全美。

最先受波及的,当然就是有堕胎需求的得州孕妇。

她们纷纷赶在法案生效前,涌入各大医院。

有一家医院在17小时内完成了67台堕胎手术。

可还有孕妇没来得及赶上这末班车。

法案生效后,她们只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跨州堕胎。

成本高昂,只有一部分女性承担得起。

第二种,生下孩子。

经济条件好的女性尚能维持。

然而对那些生活困苦的底层女性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她们原本是最需要堕胎权保护的,如今却无能为力。

一条法案,让无数女性蒙受无妄之灾。

她们被称作「堕胎难民」。

如此惨无人道的法案,当然引起了众人的抵制。

上至联邦政府,下至普罗民众,都参与了表态——

美国总统拜登声称,要动员联邦政府,就得州的「反堕胎法案」提起诉讼。

司法部也正式向得州宣战,要求立即叫停法案。

部分地区宣布和得州「断交」,禁止继续从得州采购商品和服务。

白宫发言人普萨基,直接在发布会上怒怼记者:

「你从来没有这样的困扰,因为你从来不用经历怀孕这样的事。」

联合国也强烈谴责了得州的「反堕胎法案」。

而声势更加浩大的,是民众的抗议。

众多女性打扮成美剧《使女的故事》中的使女,集体走上街头。

美国90多个女性权益机构,将于10月2日举行全美游行,抗议「反堕胎法案」。

此外。

女网友们在推特发起了「拒绝啪啪啪」#NoSexInTexas 的标签。

讽刺地呼吁得州女性干脆拒绝与男性亲密。

用魔法打败魔法。

网民们大举进攻堕胎举报网站。

用大量假举报淹没真举报,搞到系统直接瘫痪。

一名用户表示,她已经提交了742份假举报,举报得州州长Greg Abbott非法堕胎。

Greg Abbott

还有人举报得州州长屁股臭,附件则是爱情动作片……

后来这个活动的影响力也扩散到了TikTok等各大社交平台上。

该网站的托管商GoDaddy,也给网站下了最后通牒。

不再继续提供服务,限24小时内另寻新的域名注册。

打车软件Lyft和Uber宣布:

如果有司机因为把孕妇载往医院堕胎而被控告,企业愿意为司机支付法律费用。

事态愈演愈烈,近乎失控。

整个美国社会进入站队、抗议、骂战的漩涡。

也难怪,得州居民马斯克在表示「我不想掺和政治」之后,会被网友们喷得如此之惨。

从史上最严反堕胎的出台,到其后续的连锁效应。

堪称2021年度最魔幻事件。

就历史进程来看。

「禁止女性堕胎」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倒退。

「反堕胎法案」给女性带来的伤害和剥削,是显而易见的。

后续还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很多有堕胎需求的女性,将不得不求助于地下堕胎。

生命健康完全得不到保障。

而且一位母亲孕育一个「不受欢迎」的生命。

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就算把孩子生下来了,也要自担养育风险。

「反堕胎法案」切断了她们最后一条止损和自救的退路。

此外,「反堕胎法案」还可能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比如纪录片《从流产到谋杀》中所展现的一起离奇官司。

这部纪录片拍摄于中美洲的萨尔瓦多,一个全面禁止堕胎的国家。

哪怕是因强奸而怀孕的女性,同样无权堕胎。

和目前得州的状况差不多。

更离谱的是,如果女性发生流产,还会被指控为谋杀。

片中的被告是22岁的女孩,伊丽莎白。

她意外流产,失去了34周大的孩子。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她是故意流产。

同时也很难证明是她无意的。

所以被指控为过失杀人。

在官司开始前,伊丽莎白已经在牢里待了一年。

因为检察官总是以用各种拙劣的手段拖延时间。

全国上下也很难找到愿意为她辩护的律师。

如果最终罪名成立,她有可能面临50年的牢狱之灾。

荒唐吗?

伊丽莎白早产失去孩子,她明明也是受害者。

结果却因为反堕胎法的存在,成了罪人。

更荒唐的是,萨尔瓦所的社会共识也是如此。

当伊丽莎白流产后,医生的第一反应不是检查她的身体状况。

而是第一时间选择了报警。

报警的医生坚信,如果隐瞒,自己同样有罪。

萨尔瓦多的女孩把怀孕视作一个宗教任务:

「如果上帝给你一个孩子,你的任务就是好好怀着。」

甚至有些女孩12岁就怀孕了,她们同样认为那是光荣的。

可这些女孩怀孕的原因,往往是遭到了侵犯。

而且尚未发育成熟的女孩,更容易导致流产。

这几乎陷进了一个死循环。

萨尔瓦多任何一个怀孕的女性,都有可能成为被围猎的对象。

如伊丽莎白所说的:

「警察因为我没有做过的事情来控告我。」

就连为伊丽莎白辩护的律师也说了:

「萨尔瓦多反堕胎法律最大的问题是,司法体制会将一个自然发生的事件,认定为一个有意识的事件。」

总之,不管是得州还是萨尔瓦多。

「禁止女性堕胎」的法律,在当事人的眼中就是两个字:

噩梦。

既然「反堕胎法案」是一场噩梦。

它看上去也几乎百害而无一利。

那么制定法案的人,让法案通过的人,乃至所有主张反堕胎的人。

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这背后的社会症结,才是最耐人寻味的。

其中当然有复杂的政治和宗教因素。

对于不同政党来说,是否拥护堕胎权,成为他们拉拢民心的政治手段。

比如民主党和共和党,就分别持支持和反对立场。

而对于宗教人士来说,这是他们对狂热信仰的效忠方式。

在他们眼中,反堕胎是尊重生命的一种体现。

而堕胎则是一种罪孽。

但抛去所有外部因素,归根究底,反堕胎派的底层逻辑是:

生命,从受孕的那一刻就诞生了。

所以胎儿也应享有受法律保护的生命权。

然而,早在1969年,著名的「罗诉韦德案」中。

最高法院就判定:

美国宪法未赋予未出生者任何法律权利。

说白了,反堕胎派就是一群伪善者。

他们冠冕堂皇地扯起保护生命的大旗。

然而却把孕妇的权益置之度外。

等于是在说:

「胎儿有人权,而女性没有人权。」

他们在用女性的生命和自由作为代价,去满足自己的圣母幻想。

看似呼吁人权,实则自私无比。

毕竟,需要承担分娩风险的不是他们。

值得注意的是。

当年让得州反堕胎法案通过的议员,都是男性。

为什么要让男性去决定女性是否可以堕胎?

这背后的逻辑,只能理解为厌女思维下,想要给女性施加的惩戒。

没错,「反堕胎法案」就是一种「欲加之罪式」的惩戒。

是对女性基本权利的克减。

当年特朗普上台后,也说过类似的话。

记者怀疑自己听错,又求证了一遍。

特朗普非常明确地说,必须要给堕胎的女性严厉的惩戒。

虽然这次事件发生在美国。

我们无力干涉。

但也不该只是猎奇地围观。

因为反堕胎的本质,其实是反女性。

正如前大法官金斯伯格所说:

「当政府控制着她对堕胎的决定权时,她就没有被当作是一位有能力为人生选择完全负起责任的成年人来对待。」

反堕胎等于是开了一个口子。

更可怕的是女性权益进一步受限、倒退的可能性。

目前一切关于「堕胎权」的争论,都把女性放在了一个被审判的位置上。

距离真正以女性为中心的生育自由,还很远。

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的女性团体,都将堕胎权视作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意味着女性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身体。

它意味着女性的权利不再任人摆布。

《使女的故事》中的「使女」,她们被当作了生育机器。

身体和权利都被剥夺了。

所以每逢女性运动,使女的装束也一定会出现。

红色长袍和白色的翼帽,仿佛在警醒所有人:

如果此刻不站出来争取权益,剧中的世界就有可能成真。

全文完。

原标题:《外网吵疯了,这是今年最大的丑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