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徐彦辉:在分子生物学前沿开疆拓土!持续研究20年,获2021“科学探索奖”

2021-09-14 17: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9月13日,2021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公布,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物医学研究院徐彦辉以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表现,脱颖而出。

“科学探索奖”是由腾讯基金会出资支持、科学家主导的公益性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今年,复旦大学有2位青年科学家获奖:分别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徐彦辉,数学物理学领域沈维孝。两年来,复旦总共5位老师获奖。2020年,复旦获奖的青年科学家有数学物理学领域张远波、化学新材料领域刘智攀、生命科学领域鲁伯埙。

在祝贺徐彦辉教授的同时,让我们共同聆听他在生命科学领域不懈探索的故事。

徐彦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利用生化和结构生物学方法,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等关键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在结构生物学的世界中,徐彦辉教授开疆拓土,描绘着生物大分子机器“运转”的本质。

“以往绝大部分的基因转录研究运用的只是一个简化的模型,实质上是用一种特例解释所有情况。而我们的研究成果,从更广义的层面上还原了生命活动的本质。”徐彦辉说。

徐彦辉团队的研究,刷新了学界以往的认知,拓展着人们对于基因转录的理解——从去年年初至今,徐彦辉带领团队在《科学》杂志连发4篇长文,揭示了转录起始的基本机制,其中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颠覆了经典教科书上对于启动子识别的传统看法,也为调控和干预疾病的异常基因表达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徐彦辉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中,解析了25种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涵盖了不同转录前起始复合物(PIC)组装阶段、不同功能状态及启动子类型,全面地回答了转录起始阶段若干重要的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在针对徐彦辉发表在《科学》期刊上最新的文章点评中表示。

向着结构生物学的“珠穆朗玛峰”进发

徐彦辉在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从研究生开始,至今已经持续了二十余年。“在细胞里面,有千万量级的蛋白质。只有获得这些蛋白的三维结构,才能很好地理解它的功能。”而他最新的研究突破,也正是通过冷冻电镜技术,揭示了转录起始过程中重要蛋白复合物的分子机制,其结构及其所提示的功能关联性对后续转录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分子生物学领域相关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间转移的基本法则被称作“中心法则”,是分子生物学中描述细胞生命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都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但是客观上,相关研究确实有较大难度,国内外学者仍碍于较高的研究门槛和占据统治地位的学界大拿而“望而生畏”。

徐彦辉团队如何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做出达到甚至一定程度超越国际顶尖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他是怎样做到的?

徐彦辉对此很谦虚,他表示,只是因为“技术的逐步的进步,我们可以研究的体系就可以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冷冻电镜”。

二十年磨一剑,向着结构生物学的“珠穆朗玛峰”课题“基因转录”进发的路上,除了先进技术助力以外,还有科研之路的积淀。在来到复旦之后,徐彦辉扎根DNA甲基化动态调控过程的相关蛋白质结构研究领域,这是基因转录调控的关键课题。随着冷冻电镜技术的进步,他的团队开始研究更为核心也更为复杂的转录起始问题,经过了5年的努力,终于在近两年硕果频收,半年内《科学》(Science)连发两篇长文,首次报道了包含TFIID的完整转录前起始复合物(PIC)结构与首个结构与功能完整的转录前起始复合物-中介体(PIC-Mediator)复合物,并揭示了它们的动态组装过程与分子机制,在“围绕启动子区转录起始过程的调控”这个细胞体系内最为核心的生命过程的重大前沿课题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PIC-MED完整转录起始超级复合物含76个亚基,分子量达到四百万道尔顿,达到了结构研究的新纪录。

“我们对于这个生命世界的理解,还远远没有理解它真正的复杂程度。”在不断开拓的生命科学前沿的过程中,徐彦辉常常感叹生命设计的复杂与精妙。

深入钻研二十余年,徐彦辉站在结构生物学的前沿,提灯照亮生命奥义的星空,为后续科研攻坚绘出前路。

做科研要肯付出时间与热情

徐彦辉的办公室位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明道楼715室,对门712室是他的实验室。他很少出差,大部分时间呆在实验室,与学生们一同跟进实验结果,讨论结果的分析,进行后续的实验分析,全程参与,与同学们一同进步。

“要去跨越的种种难题、技术问题,多尝试,在探索的过程中就被解决掉了”。上班、工作、阅读、写论文、讨论课题,日复一日,这就是徐彦辉的科研日常。别人问他发文章的秘籍,他笑着回答:“大道至简,没有所谓的一招致命,只有千锤百炼,投入自己的时间去做。加倍努力,真的就这么简单。”

他还时常勉励青年学者,“要更好地去思考”, 国家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学者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决定了你走得有多远、探索得有多深”。特别是研究的细节,徐彦辉作为课题组长,常常带领学生深入探讨,与大家互动,无论技术问题还是个体性的问题,都认真对待,花时间去讨论和思考,在课题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关注细节、深度思考的习惯。

身体力行,徐彦辉二十多年来,始终坚守在科研的第一线:“如果想做好,就得在实验室里呆着,跟学生讨论具体的问题”。正是因为一线的科研经历,让徐彦辉接触了最前沿的研究课题,随着技术支持的进步,逐渐朝着更尖端课题发起挑战。

从研究生期间选定结构生物学这个方向开始,徐彦辉带着对生命世界、生物科研前沿的兴趣,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那种“探索未知世界”所带来无与伦比的成就感、“领略神奇美妙微观世界”的获得感,也正是徐彦辉个人始终坚守基础科研的初心。

“做科研是特别简单的一件事,”他常跟学生们这样说,“只要你肯于付出和投入时间和热情去做。”(文中照片由采访对象供图)

来源:科技日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