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宜将剑戟多砥砺,不教神州起烽烟 | 博物馆之夜“九一八”特别节目

2021-09-18 17: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每年的9月18日作为“九一八”纪念日,是为铭记国耻“九一八”事变而设立。

宜将剑戟多砥砺,不教神州起烽烟。

本周六(9月18日)晚21:25,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博物馆之夜》节目带您回顾《黑土英魂》,走进东北抗日联军博物馆,重温白山黑水可歌可泣的英雄往事。

→东北抗日联军博物馆雕像

“谁要离开东北,就不是共产党员”

1931年春天,26岁的罗登贤被党组织从上海派往东北,任中共中央驻东北代表,正赶上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罗登贤就注意到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不断地加紧对东北政治、经济的侵略,他们攫取铁路建设权,准备大批移民,还增派军队、建立兵营,实地演习作战。

1931年4月,罗登贤以满洲省委的名义将日军的侵华预备工作上报给中央,为党中央领导东北的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罗登贤的指导下,中共满洲省委第一时间发表了鲜明的抗日立场,使处于恐慌中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1931年11月,设在沈阳的中共满洲省委机关遭到了敌人的破坏,省委书记张应龙、军委书记廖如愿等人相继被捕,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领导机关随即陷入了瘫痪。

布下天罗地网的关东军特务机关没有想到,侥幸躲过搜捕的罗登贤,一个月后出任新一届满洲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并着手重建中共满洲省委,将满目疮痍的满洲省委迁到了哈尔滨。

→巴彦抗日游击队

刚到到哈尔滨不久,罗登贤就组织召开了中共北满高级干部会议,完成了东北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

他明确提出:要派遣大批党员到农村去,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还要派人到各地义勇军队伍里做兵运工作,团结和动员他们一起抗日。

会议结束时,罗登贤向与会者说:“不驱逐日寇,党内任何人不能提出离开东北的要求,谁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那就是恐惧动摇分子,就不是中国共产党员。”

一场特殊的婚礼

罗登贤先后派出杨靖宇、赵尚志、冯仲云、周保中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和军事骨干,分赴各地创建党的抗日武装,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就有东北第一支人民武装——巴彦抗日游击队。

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巴彦抗日游击队在东北抗战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为抗日救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支游击队的创始人,就是东北抗日游击队先驱之一——张甲洲。

1932年,张甲洲和妻子已结婚三年,育有一儿一女,可一天,张甲洲却突然对妻子说,要再举行一次婚礼。

当时的“伪满洲国”处于日本人的严密控制下,张甲洲老家在巴彦当地又属于豪门,为了不引起怀疑,他便以婚礼办酒席的名义,名正言顺地联络各方爱国人士和武装力量。

婚宴后,张甲洲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枪支弹药和红旗,宣布东北工农义勇军江北骑兵独立师正式成立。

→张甲洲与其妻的合影

REMEMBER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时间来到2021年。

周保中、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

在这座烈士事迹陈列馆里,镌刻着这些抗日英雄们的名字。他们披肝沥胆、英勇奋战,用生命书写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运动斗争的篇章。

在日伪长达14年的黑暗统治下,他们的精神与事迹,激励着东北人民不断战斗,直至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他们的爱国情怀,犹如一面旗帜,在90年后的今天,仍在对所有人昭示着一个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本周六(9月18日)晚21:25

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博物馆之夜》之《黑土英魂》

走进东北抗日联军博物馆

重温白山黑水可歌可泣的英雄往事

原标题:《宜将剑戟多砥砺,不教神州起烽烟 | 博物馆之夜“九一八”特别节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