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清朝皇帝的遗诏都写什么?满满的都是套路

2021-09-21 21: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清朝皇帝的遗诏都写什么?满满的都是套路 原创 高成儿 时拾史事 收录于话题#高成儿 1 个内容 #清朝 1 个内容 #皇帝 1 个内容

在古人的政治生活中,遗诏是非常重要的官方文件,往往会布告四海,整的全中国都知道。它一般以老皇帝的口吻起草,但未必是大行皇帝亲笔书写,很多时候,其实是后继之君或实权者代笔的。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可能是大行皇帝去世的非常突然,没有机会逐句斟酌的写下遗诏;也有可能是后继之君本来就是篡位,政治主张与先帝相左,但遗诏又是必须发布的文件,正好借大行皇帝之口,将自己的意志写入遗诏,大臣、百姓如有反对的,那不是和自己过不去,那是和先帝、祖宗过不去,借尸还魂,非常的聪明。

坊间多有传言,雍正皇帝得位不正,虽然康熙遗诏明确说是胤禛继承皇位,但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清廷正式发布的诏书是经过雍正审核的,他完全可以修改为自己的意思。更为搞笑的是,遗诏还有定稿后发现错误,火急火燎从全国各地追回,重新发布的案例。道光即位后,按照惯例要发布嘉庆遗诏,因为先帝去世在避暑山庄,有大臣就写这是乾隆出生的地方,嘉庆皇帝去世在这里,死而无憾;后来又有人发现乾隆并非诞生于热河,他本人说自己出生在北京的雍和宫,这样的话,遗诏内容不就写错了吗?道光立即下令追回,马上找人修改:“况滦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祖考神御在焉,予复何憾”,热河行宫,我每年都要过来临幸,我爸爸、祖宗的牌位都在那里,能够驾崩在这样的地方,又有什么遗憾呢?就为了这么几个字,折腾来折腾去,可是地方官、老百姓、藩属国才不会在意乾隆到底是生在哪里,他就算出生在天庭又能怎样呢?都是过去的人、过去的事了。

清朝皇帝的遗诏,一般会写哪些内容呢?其实是有模板、有规律可循的。如此重要的官方文件,后代起草者肯定会把前面几个皇帝的遗诏都阅读几遍,战战兢兢地动笔,内心忐忑地交给新皇帝审查。新君也是刚刚上台,没有多少经验,心理活动和起草的大臣一样,生怕出错贻笑大方。让我们仔细阅读,看看清朝皇帝喜欢在遗诏中说些什么。

开篇往往会说感谢的话,并强调朝廷的执政理念。就像学校的才艺比赛,获胜者发表感言,往往会说感谢老师、感谢父母之类的,皇帝要感谢的当然是前一任皇帝,能够把江山社稷交给自己,这是多大的认可与荣幸。比如道光遗诏中说:“朕蒙皇考仁宗睿皇帝覆载隆恩,付畀神器,临御天下,盈三十年。”父皇嘉庆皇帝施恩于我,让我继承皇位,执政了三十年。雍正遗诏中说:“朕蒙皇考圣祖仁皇帝为宗社臣民计,慎选于诸子之中,命朕缵承统绪,绍登大宝。”康熙皇帝为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从诸位皇子中谨慎选择,让我继承皇位,君临天下。在位期间,以什么样的理念治理国家呢?清帝遗诏最喜欢说两点,第一点是勤政,像“朝乾夕惕”“宵衣旰食”“惟日孜孜”都是高频词汇,形容一天到晚都在勤奋,挖空心思想着如何把大清朝的各项事业发展好,这显然是溢美之词,即使像雍正这样的工作狂,也无法做到天不亮就爬起来批公文,天黑了都还没时间吃饭,什么杂念都没有,全部心思都放在理政上。

还有一个理念被屡屡提及,那就是“敬天法祖”,敬奉老天爷,努力学习祖宗的治国方法,这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了,满清统治者热衷于此,也是受到了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入乡随俗。具体表现是祭祀天地、祭祀陵寝、祭祀太庙,每天都要阅读先皇的《实录》、《圣训》,把相当一部分资源耗费在没有实效的活动中去,天地并不会因为你祭祀了,就不发洪水、不地震,祖宗也不会因为你烧了纸钱、磕了头,就显灵保佑国家风调雨顺什么的。但对于维护统治秩序是有帮助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从上到下都信奉天地、祖宗,统治者带头敬天法祖,能够深化臣民的认识。

皇帝这个岗位干了若干年,总得有些作为吧,不能什么都不做,那不是昏君、庸君的作为吗?尤其是在遗诏中,起到盖棺定论的作用,即使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功绩,新皇帝也得为老皇帝加上一些业绩,表面上要能看得过去。像乾隆皇帝的业绩,那就比较好写,他生前也常常给自己做总结,第一是六次南巡,实地考察江浙地区的河工海塘,保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二是以民为本,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次免除漕粮,免除积欠的赋税加上赈灾所用的款项,不下亿万;第三是开疆扩土,完成十全武功,“平定伊犁、回部、大小金川,缅甸来宾,安南臣服以及底定廓尔喀”,这就是乾隆遗诏中所列的三大主要功绩。

实际上都是有水分的,六次南巡并非完全考察水利,大修行宫、游山玩水耗费了不少民脂民膏;减免赋税虽然是德政,但推行到基层时,老百姓实际能够减免多少就很难说了。十全武功有些根本谈不上开疆扩土或者多大的胜利,比如征讨缅甸、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的政绩尽管有粉饰的成分在里面,他在位期间至少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有足够的资源去建立想要的功业。相比之下,咸丰皇帝就惨的多了,他刚刚登基,洪秀全就在广西金田发动了起义,短短几年横扫东南,给予清廷当头一棒;英法联军也从海上发难,两次北上,最终打到了北京城下。咸丰在位十一年,他究竟有什么政绩能够书写在遗诏中呢?“各直省水旱偏灾,经各该督抚奏请蠲缓钱粮,靡不体恤民艰,恩施立沛。惟自军兴以来,已阅十载,其窜踞连镇、冯官屯及楚闽粤黔巨股各匪,虽经叠次削平,而江苏安徽浙江等省被扰各区,迄今尚未截定。”咸丰几乎没有什么业绩,就是出现水旱灾害的时候免除、缓征了一些钱粮,还有把林凤祥和李开芳的北伐军消灭了,除此以外,什么都说不出来,毕竟他驾崩的时候,国家已经是内忧外患,要是歌颂的太多,反而适得其反。

接下来的环节是介绍死因,皇帝是天子,享受着全国最好的医疗服务,他为什么会驾崩呢?对此,官方往往讳莫若深,不愿意详细描述,甚至给出一些拍马屁的理由。咸丰三十一岁就去世了,他为什么英年早逝?遗诏讲了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天气太热,第二个是太平天国起义风起云涌,咸丰皇帝想到黎民百姓遭受战火涂炭,就寝食难安,导致身体越来越差。明明是人们揭竿而起,满清的统治摇摇欲坠,工作压力太大,遗诏反而说成是体恤百姓,思虑伤神,把咸丰塑造成了人民公仆,非常可笑。同治遗诏明确说十九岁的小皇帝死于天花,但民间有很多人不相信,认为梅毒才是同治皇帝真正的死因,清政府出于皇家颜面考虑,不愿意说出事实,只好以天花掩人耳目。道光遗诏则主要提两点,皇太后去世,给皇帝造成了很大打击;去年春夏之交就已经偶尔发病,虽然耐心调理,根本没有治愈,旧疾加上心伤,致使六十九岁的道光驾鹤西去,但旧疾具体是什么,完全没有透露。

最后就是明确接班人选,这是整份遗诏最受人瞩目的地方,未来若干年,政权就要在这个人的手上继续前进。不管新君到底是谁,遗诏免不了要夸他几句,究竟是哪方面比较好,能够接手祖宗传下来的万里江山。在嘉庆遗诏中,大力夸奖智亲王绵宁仁孝智勇,还特别举例了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绵宁镇定自若,拿出火枪击毙敌人的光辉事迹,坚定了嘉庆皇帝传位给他的想法。在同治遗诏中,提出要把皇位传给醇亲王的儿子载湉,理由是载湉仁孝聪明,这就有点自欺欺人了,载湉仅仅只有四岁,刚刚读幼儿园的年龄,怎么就能看出仁孝聪明了,如果单纯说这几个字,难道皇室中比载湉更出色的不是大有人在吗?是慈禧太后想要立他,年龄小,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所谓的仁孝、聪明不过是套话而已。

在治丧方面,每份遗诏都会说“丧服仍依旧制,二十七而除”,皇帝身份特殊,不可能像老百姓一样守孝很长时间,但又不能不守。两者折中,就是穿二十七天丧服,代表一下,否则守个三年,政府机构没有人主持,都要瘫痪了。这样做既满足了礼法需要,又照顾了现实,可谓一举两得。

END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高成,一个热爱历史的孤寡“老人”,喜欢创新,擅长搞怪。今日头条ID:麦园居士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时拾史事】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标题:《清朝皇帝的遗诏都写什么?满满的都是套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