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报喜不报忧的孩子,独自扛过多少委屈?

2021-09-26 06: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心悦心声 涤心谷

“妈~,我回来啦!”

今天的语气格外硬气,听起来心情不错,难道有好事宣布?

“今天我考试得了满分,全班就我一个……”

这场景不仅电视剧里看得到,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考试取得好成绩巴不得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宣布。

但是有时候老师在家长群里发布通知:"今天考试成绩发布了,试卷已让学生待会请各位家长签字查阅……"而孩子到家只字未提,当你问起来,Ta又装作漫不经心,要查看试卷时,发现今天的试卷特别不好找,孩子还支支吾吾地说“今天考试比较难、全班同学考的都不好、其实有的题目我其实会做的……”

这就是典型的报喜不报忧

1

报喜不报忧是害怕别人无法承载“报忧”的后果

现在很多小城的孩子长大都希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外地求学工作,对家里也习惯报喜不报忧。

毕竟自己曾是全家的骄傲甚至全村的希望。

希望在别人眼里,自己还是和以前一样是优秀,而不是成为“负担”。于是只都希望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把不好的一面隐藏起来。

按照我们传统家庭的关系模式,报忧的代价太大,特别是对我们寄予厚望的父母长辈。当现实与你描绘的蓝图差距过大,他们可能会说“还以为你在外面过的多好,原来混成这个样子……”

我有个朋友,他和父母说大学毕业了去杭州工作,然后他的母亲趁着假期去看他,发现他只是住在一个十几平米的房间里。

“你一个人住在外面好辛苦啊,这么小的房间里哪能和家里比?而且住的地方这么偏,每天上下班多累啊!”

“哪里辛苦了,周围环境不是挺好的吗?附近还有地铁……”

可不论他说什么,母亲都只是摇头,在她眼里孩子目前的生活条件是她不能接受的,认为孩子在大城市过的并不好,还不如回老家发展,至少不用这么辛苦。

所以,当我们把自己弱的一面展示给别人时,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和压力。

有些人会嘲讽你,有些人会羞辱你,还会有些人像我朋友的妈妈一样否定你。

对方不会因为你的示弱,而理解到你的处境或给予你任何帮助,TA只会从自己的角度评判你。

就像小时候走路摔跤,坐在地上哭,有的父母并没有及时将孩子抱起,反而在公众场合批评“不就是摔了一跤吗?哭什么哭……”

他们习惯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遇到的困难,对孩子向父母的倾诉和求助,总是不耐烦或者敷衍,觉得这点小事根本不是问题。

可对于年纪尚小,未经世事的孩子却是天大的困难,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是亲生的。

长期以来,一味地压抑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习惯压抑自己,不敢把负面情绪表现出来,对父母只能报喜不报忧了。

2

不报忧,因为不信任

几年前校园贷事件,很多学生从最开始借款几千块到最后需要偿还上万的高利贷,最终造成悲剧。

他们上当受骗后不愿跟别人说,也不敢承认,因为你要向别人说这件事前,就必须承认自己“被骗”了,这是一件让人觉得羞愧的事情。

除此之外,当你需要帮助,却没有对父母说,这也是在传达一种对父母不抱希望,认为父母没有能力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号,也不相信他们不会责怪自己,不会对自己失望,而这种不信任是一种防御的、对抗的心理状态。

我信任你,我向你报“忧”

当你选择去向一个人报忧诉苦,分享自己秘密或者感到失落无助的时候,对方肯定是你特别信任的人,你们之间的关系肯定是很紧密的。

你知道在这个人面前,不必担心会因为暴露自己脆弱的部分而受到指责,你可以完全信任Ta。

在一种信任的关系中,可以真诚地表达自己,Ta会包容我的好和不好,并且不会看不起我的不好。

3

面对不报忧的孩子,家长怎么办?

学会与孩子共情

作为父母,要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要面对来自多方面的不同情绪。既然可以接受来自其他人的负面情绪,为何不能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呢?

当孩子有情绪、烦恼的时候,父母要试着倾听接纳,争取与孩子一同解决烦恼。这样孩子会满满信任并接受你,与你分享成长中的喜怒哀乐。

学会非暴力沟通

孩子做错事情,考试成绩不好,父母的批评指责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暴力沟通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所以要尝试与孩子讲道理,并提出你的请求,事情也许会往好的方向发展。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诚意,与你共同把事情做好。这样还能对孩子进行表扬,孩子和家长都很开心。

走进孩子的世界

最好的教育方式其实就是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找到适合教育孩子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

孩子报喜不报忧,看似是一种长大懂事了,但背后可能是孩子内心忍受着委屈和痛苦。作为父母,我们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会倾听孩子,让孩子找到避风港,找到心灵的寄托。

4

写在最后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包容,被接纳,被看见,被关注。

因此,当我们有能力去主动选择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试试,因为每一个人都值得被温柔对待。

当我们试着可以完整表达自己时,哪怕是“不好的自己”,我们也确信:自己是值得被温柔对待的。

- End -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