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0后小伙跟农村老人聊天拍照的视频火了:想温暖更多的人

2021-09-26 07: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额是许凯”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现在回农村,几乎很少看到年轻人了。

为了生计,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了走出家乡,去大城市打工。

从前热闹的家乡,现在只剩下了望眼欲穿的老人,和懵懵懂懂的留守小孩。

他们成了被遗忘的那群人。

但,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却将他的镜头,对准了生活在农村里的老人。

那些被岁月雕刻的笑脸,那些在时光里沉淀的故事,都在镜头下,徐徐展开……

“爷(婆),你们奏啥咧?还认得额么?额是许凯!”

相信常在抖音里看短视频的人,一定会对这个声音有印象。

这就是许凯跟老人们打招呼的常用方式。

其实,他真的认识这些老人们吗?

并没有。

他在用这样一种拉家常的方式,跟老人们问好,拉近距离。

然后,跟他们聊聊天。

农村的下午,漫长到近乎无聊,广漠的大地上,很难见到几个人。

许凯的到来,总是会给那里,增添一些人气。

问问老人们,今年的收成,跟他们谈谈孩子们的近况。

而那些老人,面对这样的一个热情的小伙子,也常常愿意跟他倾诉自己的生活。

话毕,许凯会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给老人们拍一张照片。

冲洗出来,放在定制的相框里,郑重地送给他们。

那一刻,老人们的笑脸被定格,纯真,自然,温暖。

 

“好好活着”

其实,许凯做这件事,不是一天两天了。

高一那年,舅舅给了他一台卡片机,他就拿着这部相机,在西安周边的小村子里兜兜转转。

刚开始,他就是跟老人聊天,了解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然后,将他们的照片拍下来,送给他们。

他说,一开始并没有觉得这件事有多么大的意义。

直到去年,路过临潼,他跟老人聊天拍照这个事情,无意间被朋友录制下来,发到抖音上。

没想到,这第一条抖音就火爆了全网。

他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人,也会被这样的温暖所打动。

他连续拍了两个多月,抖音里的粉丝就突破了一百万。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要拍老人?拍那些年轻漂亮的网红不是更有流量吗?

对此,许凯说了一段话,让人十分有感触。

他说:“我喜欢和老人们聊天,他们一辈子的经历,一辈子的快乐、心酸,都讲给你听,仿佛你在他们的故事中经历了一生。”

是啊,这个时代走得太快,我们都在追逐,名利,光环,流量。

而那些老人,却成了旧时光里的产物。

他们步履蹒跚,无法跟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他们的世界,除了所在的村子,几乎一片空白。

而许凯,正是那个在他们空白生活里,添了一丝色彩的人。

有一则视频,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一位老奶奶,每天八点钟不到就出来卖菜,守在市场一整天也挣不了多少钱。

她的家,距离市场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即使背已经佝偻,即使山路崎岖,但她每天都坚持着。

家里已经没有多少亲人了,也许,她唯有走下来,感受人间的烟火气息,才能感觉自己生命的跃动。

他给她照相,陪她聊天,临走的时候,说了一句“好好活啊。”

那一瞬间,我的鼻子有些发酸。

评论区里,有一个读者说:

我今年30岁,癌症晚期,早已看开一切,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过得很快乐。

但是每次听到那句好好活哦,就潸然泪下,泪水止不住的流。

好好活着,这句话,并不是轻飘飘的四个字。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他还说过这样一件事。

一次,跟一位老人照过照片之后,老人说还想让他们再来一次,照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张照片。

听到这里,很多人不禁感到有些心酸。

老人年龄大了,日常拍照的机会并不多,拍完后还专门洗出来、配上精致相框的次数就更少。

许凯答应了。

然而,第二次去到老人的家中时,他却被告知,老人离开了家,去了外地旅游。

她说:一辈子没走出过这个村子,现在有机会了,还是想去外面看看。

许凯和团队又遗憾又欣慰。

遗憾的是,没能实现承诺,帮老人完成心愿。

但更多的,是为她感到高兴。

我们的长辈们,这一生都在为生活奔波,为家操劳。

他们很少有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许凯的到来,给他们的世界,注入了一丝新的活力,成为了他们走出村子的驱动力。

他说:“每个老人是一部历史,他们经历过的动荡和风雨,有一个我这样的人替他们记得。”

目前,许凯的抖音账号“是德善呀—许凯”已经有200多万的粉丝关注。

他的行动感染了很多人,越来越多的人也拿起相机,去农村给老人拍照,走进他们的生活,为他们孤独的老年,注入新的元素。

这样正面的影响,是最好的结果。

而许凯,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说:有了影响力之后,就想发挥自己的作用,去温暖更多的人。

“为农户带货”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关注许凯的人就会知道,他的抖音视频里,除了帮爷爷奶奶们拍照,还帮农户们带货。

就在前几天,桌子有幸采访到他,当我问到:帮农户们带货的初衷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这个90后的小伙子,回答得十分真实:

就是为了挣钱。

第一次听到这么直白的回答,我有些诧异。

但很快,许凯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

他说:有一次拍摄,去的是陕西的黄土高原。

那里土地贫瘠,很多人祖祖辈辈过的,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他们最大的经济来源,就是种红枣。

可是,当地交通不便,即使枣子成熟了,也很难有大的销量。

没有人愿意来收果子,当地人将枣子运送出去也是一笔巨大的花销。

所以,即使枣子的品质很好,却不能给当地人带来收益。

大批成熟的枣子,就这样烂在地里,无人问津。

眼看着满山满地的红枣卖不出去,许凯和他的团队决定,在抖音直播带货,给当地的农户们助力。

结果,效果出人意料。

第一次就卖出去了9000多单,销售额达到了30万左右。

这可喜的成绩,让农户们的脸上,重新有了笑颜。

有了这次的成功助力之后,许凯和团队开始着手做这件事。

这么多年,走过各个省份的农村,他见到了太多品质优良的农产品。

甘肃的蜜瓜,福建的柚子,四川的石榴……当地的农户们,将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这些产品,却苦于没有渠道,无法让更多的人知道。

许凯的直播间,为他们打通了一条渠道,让这些优质的农产品,开始被人们熟知。

而许凯,也因为带货,成了农户们心中的“名人”。

他说,有一次在甘肃民勤直播,为他们宣传蜜瓜。

那一场直播很成功,卖了80000多单。

当地的农户,那些朴实的山民,即使没用过抖音的人,见到他都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

那一刻,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脸,一切都值得。

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去帮助更多偏远地区的人,帮他们卖产品,帮他们改善生活,这样的“走红”才最有意义,不是吗?

“播种希望”

有人很疑惑:

他出名了,带货的收入也不算少,这些钱都用来干什么呢?

2021年1月,许凯和他的团队无意间,知道了江西“爱心厨房”的故事。

老万夫妇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开设了一间厨房。

医院的患者家属经常借他们的地,给患者做家常菜。

老两口不仅没有拒绝,还购置了新的炉子,供患者家属们使用。

一开始,他们分文不取,后来开销实在太大,他们才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钱的费用。

老万夫妇说:很多癌症病人,其实已经进入了生命的弥留之际,

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要让病人在生命的最后吃上家人做的饭。

受到老万夫妇的感染,许凯花了2000多元钱买了米、油、围裙、案板等送给他们,还开玩笑说要加盟一个。

“其实当时我就决定了,要在西安也办一个这样的‘抗癌厨房’。”

回到西安后,许凯在陕西省肿瘤医院旁创办了一家爱心厨房。

他取名为“德善爱心共享厨房”,这里的厨房不以营利为目的,只象征性收一块钱、几块钱。

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病人治病的砝码。

他和团队在初期就投入了17万,并且可以预见的是,很长一段时间,成本都难以收回。

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

“有的癌症治不好,但让病人吃好,吃到家里的味道,家属的遗憾就少一些。”

我很喜欢“德善爱心共享厨房”里面的那一面墙,上面写满了每一个来这里看病家庭的悲欢离合,也写满了他们的美好祝愿。

善良在这面墙上传递,环环相扣,互相照亮……

有人说:我爸爸一月份查出肾癌,我每天都想着去哪里给老爸弄点好吃的饭菜,后面想着要长期治疗,就在医院旁边租了房子。

很多外地在西安长期住院的人,真的需要这个厨房,患者家属在一起也可以相互鼓励安慰,你的行为真伟大!

这些话,虽然朴实,但是却让人看得泪流满面。

世间的善意,总是温暖传递,环环相扣。

就在许凯的爱心厨房启动之后,很多抖音上的网友,也纷纷前来支援,为此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人买了16口锅寄来,有粉丝揽下了制作门头牌匾的任务,还有粉丝表示要捐献大米。

“爱心厨房”就像寒夜里的一堆篝火,所有人都在里面添柴加薪,让这团火,生生不息。

许凯说,所有粉丝给他的留言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条:

我们离开土地太久了,忘了太多事情,谢谢你找回这一切。

找回的是什么呢?

我想,大概是我们的父辈们,对土地的眷恋,对挫折的豁达,和对生活的热爱。

无论是给在地里干活的老人拍照,为农户们直播带货,还是搭建灶台成立抗癌厨房,其实许凯一直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好好活着”的真谛。

即使垂垂老矣,即使生活不顺,即使病痛缠身。

但,这个世间的善意,总能驱散阴霾和黑暗,让我们能坚定地活下去。

采访过程中,许凯提到,9月23日就是丰收节,一个属于农民的节日。他想通过桌子的平台,跟那些农户们说:

谢谢你们,辛苦了,愿所有人,都能播种绿色的希望,收获这个世界最宝贵的财富——健康。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愿我们今后的世界,像他这样善意和温暖的博主,能多一些,再多一些。

愿我们今后的人生,都能像许凯说的那样:好好活着。

来源: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原标题:《90后小伙,靠给老人“拍照”涨粉百万,他背后的故事让人泪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