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空间艺术季开幕论坛回顾,上海将发出“15分钟生活圈”倡议

2021-09-27 15: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重磅|空间艺术季开幕论坛回顾,上海将发出“15分钟生活圈”倡议,联合国人居署呼吁参与式社区规划 原创 SUSAS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收录于话题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31个内容

SUSAS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开幕主论坛嘉宾主旨演讲回顾

9月25日下午,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于上生·新所顺利开幕。在开幕主论坛上,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徐毅松,联合国人居署城市规划财务与经济局局长西西莉亚·安德森,荷兰内政及王国关系部可持续建筑特使罗伯特·戴克斯特赫斯,长宁区副区长岑福康,普陀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张玉鑫,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艺术策展人沈烈毅,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开幕主论坛,著名主持人秦畅主持

徐毅松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共建美好社区家园——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实践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抓手,2019年总书记在上海考察的时候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么样建设城市的这一重大命题。

上海也是积极响应,在全会上,今年上半年开的第九个全会上提出了五个人人的建设目标,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明确把最优质的空间留给人民。让人民群众全过程参与城市发展,共享城市发展结果,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这也是上海要实现城市转型,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关键所在。

社区是城乡生产生活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服务群众和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步行15分钟以内的生活范围,基本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强调通过完善和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来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回应时代的诉求和期盼,设施空间布局和市民的日常活动的规律相衔接可以更好有效的分配公共资源。同时,强调完善居民的参与和治理社区的机制,激发居民共同建设好自己家园的积极性,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在2014年10月份首届世界城市日论坛上,上海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在这之下我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探索。构建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有理念规范标准和方法形成的这样一种模式。

第一阶段从2016年开始,主要是点上的探索,主要是从市民最熟悉的社区出发做一些微更新的探索,自下而上的调动社区居民来改善社区环境品质的自主意愿,同时我们在2016年发布了全国首个《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

第二阶段,2016年到2019年针对短板和市民关注的焦点,开展了四大行动计划,面就拓展开来了,使得行动受益面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2019年开始,加大了行动的覆盖面和力度,选取了15个试点街镇,组织开展三年行动计划,发挥街道在社区治理方面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优势,发挥规划资源在空间统筹上的作用,更大范围来强化行动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更好发挥社区生活圈在为人民服务的作用。工作方式从单一方式、单一项目,转变为多目标、多项目的协同推进,把散点条线的更新,提升到了区域系统的实践。

所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是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挖掘存量空间资源,全面提升空间治理水平和空间品质,最终实现城市的内生发展。

上海的行动,我们首先是从理念作为先导,我们说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型:

第一,理念转型。以曹杨新村为例,以全体市民获得感作为最高的衡量标准,提出了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这样整体目标,引领社区塑造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便利共享的空间品质和开放集约的空间格局,让社区居民深切享受品质生活,也能拥有归属的认同。

第二,治理转型。以新华社区为例,以多元协作的社区治理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新格局。从城市发展来看,公民思维转变,包括自主意识增强,公众会越来越多的加入到我们规划的具体过程当中去,我们的规划要走出去,“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是一种行动,我们的行动要走出去,沉下来,让基层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都有序参与到行动中来,因此我们做到规划,编制的行动,成为社会最大的公约数,尤其是是一个持续的活动,要形成一种持续的机制。所以我们提出六共。

第三,技术转型。新技术赋能社区生活服务和社会治理创新,通过大数据的技术手段,把市民活动的特点倾向需求画像更精准,使资源供给更有效、更精准、更及时。通过三个模块来助力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行动。一是,查找短板,依托大规划的系统信息数据,动态生成涉及到社区公益性设施的建设情况。规划在哪里,因为上海中心城区规划全部覆盖了,规划已经覆盖好了以后,实施情况到底怎么样。二是社区里面可以动用的资源有哪些,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抓好整个实施的时间表,实时统计“15分钟社区生活圈”按计划落实的情况,可以督促。三是,强化治理功能,主要是强化自下而上的居民参与,搭建广大征集公民意见的互动场景,这里展示的是手机端的app,特别强调“我的参与”模块,增强社会居民各方面的意见。

以社区应对城市问题,特别是在后疫情时期,成为一种社区共识,巴黎提出15分钟城市,墨尔本讲20分钟社区,渥太华也提出来了,世界各国积极开展行动。上海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还是有一定特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标准合理,实施有力,而且成效明显。通过这三年到现在一批社区整体的建设成效是比较显著的,空间环境和服务设施品质应该说整体得到提高,特别我们感觉到,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意识和社区凝聚力明显提升。

2019年选了19个试点,我们正着手制定关于全面持续推进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实施意见,想在全市面上推开“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建设。

空间艺术季提出文化兴市、艺术建城,这次主题是“人民城市”,把艺术和生活深度融合,以文化艺术为社区赋能,来点亮社区品质,以艺术为触媒来激活城市更新的持续活力,我们把艺术引进来,来全面提升城市品质。通过空间艺术季,以展促建,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来传播“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理念、内涵、方法,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共同讲好“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中国故事。

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认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行动正当其时,在自然资源部全程的指导下,这次艺术季期间相关城市将在上海共同发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提出上海倡议,把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转化为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根人民的自觉行动,共同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

西西莉亚·安德森

可持续社区规划

(联合国人居署城市规划财务与经济局局长)

西西莉亚·安德森女士首先介绍了可持续社区规划的全球性议程《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提出街区中最重要的是社会融合,确保社区的多样性。她分享了渐进参与式城市规划工具,针对疫情开发的线上平台及空间营造工具等,这些都是提升社区品质的实用工具跟方法,会激励人们重新设想、重新构思处于城市与社区腹地的公共空间。这是一个协作的过程,可以塑造城市公共领域,最大化共享价值。她也分享了巴西、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公共空间改造实例。

她认为,社区生活圈鼓励功能完整的包容性社区,并通过综合空间规划来提供更优质的社区设施服务。上海的成绩表明,社区生活圈确实为社区带来了更好的环境,它会激励全球的许多其他城市和社区,共同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向所有人开放的可持续城市、可持续环境与社区空间。

▲西西莉亚·安德森女士演讲视频

罗伯特·戴克斯特赫斯

可持续社区

(荷兰内政及王国关系部,可持续建筑特使)

罗伯特·戴克斯特赫斯先生评价“上海是一个表明城市乃至世界永远在变化的经典例子”,并将荷兰的城市发展与其面临的问题进行对照。荷兰基于现实的地理情况及多样复杂的社会问题,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格局。住在荷兰的任何地方,公众通过步行、骑车,15分钟都能到达绿地、商店、学校、医院等设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荷兰的国土规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如今,荷兰面临着对抗气候变化的新挑战,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取暖,所有建筑和住宅都必须改造为零能耗建筑,使用有机建材、循环建材和电动施工设备改造或重建住宅,防备强降水和防洪,为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等挑战做好准备等。

他提出,“规划下基层”、“未来的城市将由市民自己设计”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市民最明白如何组合城市的各种职能,这才能切实提高生活品质。

▲罗伯特·戴克斯特赫斯先生演讲视频

岑福康

上海市长宁区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行动规划简介

(长宁区区委常委、副区长)

岑福康先生全面介绍了长宁区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工作经验和方法。第一次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会议上,长宁区提出十四五期间实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本全覆盖,目前,已全部完成了辖区内十个街道(镇)的行动规划编制工作,且各具特色。

他总结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重点是行动规划,在控详规划的引导下,根据问题和需求导向,有序推进项目落地;“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为目标,通过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实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充分融合的规划编制和实施进程;街镇书记、主任、镇长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总规划师、总行动师,需要持之以恒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不断根据需要的更新,实现更好的社区服务。

▲新华社区接苗点的儿友好设施

张玉鑫

以人民为中心,为美好生活营造而努力—普陀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实践认识和体会

(普陀区区委常委、副区长)

张玉鑫先生认为对于普陀而言,挑战和机遇是交织并存。首先在行动方面,普陀区根据上海对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功能定位、结构特征开展了全区的区域发展评估,重点围绕城市更新形成了“五色行动”。其次,普陀区借鉴了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上海特点和普陀实际情况,组织了规划师、建筑师、公共服务和社会领域的专家人士,共同研究“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功能特点,以“十全十美”的理想功能为导向,“十全”保障基本需求,“十美”强化提升品质。他将曹杨社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整体建设工作概括为四点。一是一张蓝图集中治理环浜水系;二是集中推进房屋修缮;三是集中打造百姓烟火气;四是开门开放、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

整体而言,普陀区积极探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做出贡献。

▲曹杨社区百禧公园

沈烈毅

艺术介入“第三空间”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艺术策展人)

沈烈毅先生首先分享了他二十多年来对艺术介入“第三空间”的探索。从自身和作品出发谈及了对于第三空间的理解——艺术进入第三空间,事实上是一种妥协的艺术。他以2019年杨浦滨江在地创作的雕塑作品“徊”,以及本届空间艺术季上生·新所的作品“跷跷板”等多个举例,生动阐述了艺术作品在公共空间为公众提供的交流、互动的契机。

▲位于杨浦滨江的艺术作品“徊”

▲位于上生·新所的艺术作品“跷跷板”

随后,他介绍在本届空间艺术季新华社区中推动的公共艺术行动——“细胞计划”。细胞是构成生物最基本的单位,而社区也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细胞计划”希望艺术像细胞一样,鲜活地慢慢进入社区,在社区中“跨文化”地沟通与合作,使得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发生链接,从而扩展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本次“细胞计划”有两个栏目,“生活间隙计划”和“在地创作计划”。相对于前三届而言,在社区中展示的艺术作品是需要有所妥协的。

“生活间隙计划”将艺术作品放置于社区中,需要考虑场地的多种影响因素,尤其需要与居民形成互动。艺术家把平时我们忽略的东西通过艺术的手段,重新整理出来呈现,这是对生活的宽容。而“在地创作计划”,我们希望作品是从在地的土壤里面生长出来的。比如放置在新华路的“黄包车”,方案阶段与居民沟通,他们觉得很好,认为黄包车在过去就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一个便利的交通工具。这件在地作品取名为“寻找新华路”。

▲位于新华社区艺术作品“日常的风景”

▲位于新华社区的艺术作品“寻找新华路”

他总结道,上海非常宽容,非常有超前的意识,空间的降维、妥协与沟通是本届空间艺术季公共艺术板块的特色,艺术进入社区,邀请公众参与进来,他们才是艺术作品产生的直接源头。

来源: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田方方

SUSAS

原标题:《重磅|空间艺术季开幕论坛回顾,上海将发出“15分钟生活圈”倡议,联合国人居署呼吁参与式社区规划》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