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七大重点任务标注天河高质量发展新方位

2021-09-27 22: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9月27日

中国共产党广州市天河区

第十次代表大会开幕

天河区委书记陈加猛代表九届区委作报告。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发展成绩,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工作要求,天河将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机遇,紧紧围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推动城区发展能级、综合实力、环境品质实现大提升,全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枢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先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窗口、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样板示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争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典范。

会议明确

将以七个方面重点工作为牵引

推动天河高质量发展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任务一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打造动力澎湃的经济引擎

天河将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先锋。

1

发展方向:

更好发挥现代服务业关键支持作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断提升金融业发展能级,打造特色金融、数字金融集聚高地。

重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优势,发展壮大人工智能、工业软件、信创产业、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潜力领域。

推动高端专业服务业向数字化、国际化发展;紧抓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机遇,推动现代商贸业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工业,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设备等先进制造业,探索推动工业上楼发展;依托高水平医学科学中心(研究院),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不断扩大电子竞技等数字创意产业领跑优势。

2

功能布局:加快构建“两轴两带多片区”空间格局

加快构建“两轴两带多片区”空间格局,承载万亿级商圈、千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企业、十亿级税收楼宇,培育更为强劲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打造现代服务经济发展轴,深入推进天河中央商务区“四个出新出彩”示范区建设,有力有序推进沙河片区文化振兴,推动金融业、现代商贸业、高端专业服务业、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做强天河路、珠江新城世界级商圈,将城市新中轴线拓展提升为时尚消费地标集聚地。

打造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发展轴,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广州国际金融城大建设、大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天河智慧城和天河智谷片区集聚发展,打造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高地、产城深度融合典范。

临江高端经济带深度对接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并加快车陂、前进地区有机更新,不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中部科技创新带对接联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广州科技创新轴,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3

方法路径:全力以赴四项重点工作

紧扣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向,形成招商引资和市场主体培育、重点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政策兑现和企业服务、财税收入和税源培植等四项重点工作的工作闭环。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

坚持招引和培育并重,充分利用好天河中央商务区、广州国际金融城、天河智慧城、天河智谷片区等平台优质空间,在用地招商、载体招商中凸显导向性、精准性,加快集聚一批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项目和“链主”企业,积蓄发展新动能。

任务二

优化软硬环境

打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样板示范

“软环境”方面,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构筑强大“引力场”。

01

聚焦“市场化”

建设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优化整合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推广移动办、就近办、自助办。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数据共享应用体系,实现减流程、减环节、减时间。

02

聚焦“法治化”

建设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加强公平竞争制度建设和执法工作,维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利益。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务与数字经济仲裁中心建设,构建亚太经合组织企业间跨境商事争议在线解决机制。聚焦高端和非诉法律服务,积极引进和培育优质法律服务机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品牌集聚区。

03

聚焦“国际化”

建设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

深化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区建设,强化贸易分工与合作,推动与港澳商事规则相衔接。依托广州国际金融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示范区,探索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先行先试,构建开放型金融合作生态。

“硬环境”方面,大力优化城区基础设施,提升城区环境品质,为企业和人才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01

优化完善现代交通网络

加密对外联系通道,按照国际一流城市中央火车站标准改造广州东站,加快机场第二高速、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等建设,全力推动地铁10号线、11号线、13号线二期、18号线等地铁线路天河段建设。完善城区主骨架路网,加快车陂路北延线、临江大道东延线等主干道建设,强化重大平台互联互通。优化交通微循环,完善次干道、支路建设管理机制,加快黄云路、水荫四横路、健明六路等建设,大力实施道路交通拥堵点整治,全面提升城区交通效能。

02

加速推进智慧城区建设

适当超前布局,加速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实施“数字惠民”工程,探索实施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03

提升城区环境品质

高水平、高质量做好城市规划设计,持续推进绿化美化亮化艺术化工程,进一步优化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区环境。

任务三

构建高质量创新体系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枢纽

科技创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主体最活跃、创新人才最集聚、创新生态最优良的创新高地。

01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布局,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建立健全创新主体梯度成长培育体系,营造“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抢占高地”创新主体格局。

02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打造科技创新特区

高标准运营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加强环五山高校群及周边地区资源整合,打造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人力资源服务先导区、科技金融集聚区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枢纽,形成具有天河特色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积极扶持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创新体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与现代服务业深度对接、融合,建设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城区。

03

增强资源配置能力

优化“雨林式”创新生态

完善全链条孵化体系,构建“众创空间一孵化器-加速器一省级高新区”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创新带。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带动作用,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建设,积极构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生态体系。提升广州天英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广州国际创新节等创新交流展示平台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对接全球创新资源。

04

强化人才支撑

建设创新人才高地

落实“广聚英才计划”,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体系,大力培育引进“高精尖缺”创新人才。落实市重点产业人才“一区一品”创建要求,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人才工程,支持科技创新“链主”企业靶向引进“卡脖子”领域技术的关键人才。加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到天河创新创业。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加快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

体制机制创新:构筑天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参与城市更新、投向重点产业等发展新路径,激发国资国企发展活力。

推进城市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优化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城市维护管养等重点领域的环节和流程,提高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的衔接效率,打破条块分隔,使政务运行机制更加顺畅高效。深入推进街道体制改革,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推进保障改善民生体制机制创新

围绕群众最关注、最期盼的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民生重点领域,推出更多小切口、快见效的改革创新举措,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居民群众。

任务四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打造共同富裕实践样板

实现区域环境一体化

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和美丽村居建设,对具备条件的城中村,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优化空间资源利用,补齐功能短板,提升整体发展能级;对暂时未能进行更新改造的,通过纵深推进美丽村居建设工作,大力提升村容村貌,深入整治安全隐患,推动“村改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实现人的全面城市化

持续深化“村改居”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推动“村改居”社区管理体制真正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村改居”社区居民真正向城市居民转变。加强党对“村改居”的全面领导,完善“三个一肩挑”工作运行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村改居”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承载力。

加快集体经济市场化

深化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村改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引导村改制公司多元化经营发展。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新探索发展空间和融资模式,采取村村联动“抱团发展”的形式积极开展合作建设。依托区重大产业功能布局,促进村集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加强和规范村集体经济监管,推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任务五

推动绿色发展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天河

1

做好“绿”的文章

建立健全“生态公园一城市公园一社区公园一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持续推进公园拆围透绿和“还绿于民、还景于民”工程,支持华南植物园创建国家植物园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构建全区绿色生态网络空间,打造“公园里的城区、城区内的公园”,到2025年实现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18.5平方米。

2

做好“水”的文章

坚持系统治水观念,以碧道建设牵引推动水安全补短板和水污染治理,以流域为体系、以网格为单元、以排水单元达标为抓手,系统推进全区六大河涌流域片区治理。持续深入开展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加快推进截污工程建设,补齐公共管网短板,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动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

3

做好“碳”的文章

牢牢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机遇,推动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倒逼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做好移动源污染防治、扬尘控制、餐饮业油烟整治等工作,强化清洁能源使用监管,持续提升环境空气质量。

任务六

增进民生福祉

打造高品质幸福标杆

01

推动实现幼有善育

落实三孩配套政策,深入实施母婴安康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带孩难”等后顾之忧。

02

推动实现学有优教

扎实做好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优化全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实施天河东部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清华附中湾区学校二期校区、天河外国语学校智慧城校区、广州中学凤凰校区二期等项目建设,擦亮天河教育品牌,到2025年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2.8万个。

03

推动实现劳有厚得

高质量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未来五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以上。

04

推动实现住有宜居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定住房供应能力,持续规范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全面完成88个老旧小区微改造,扎实推进老旧小区住宅成片连片加装电梯试点工作,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05

推动实现病有良医

优化东北部医疗卫生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天河区第二人民医院和肿瘤、口腔、骨科等医学科学中心(研究院)规划建设,持续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医师数达5.8人。

06

推动实现老有颐养

完善区、街、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升街道颐康中心管理服务水平,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5年养老床位总数达6200张。

07

推动实现弱有众扶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服务救助能力建设,兜牢兜实各类困难群众民生保障底线。

08

着力构筑文化文明高地

突出文化引领作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深化市级示范点建设,深化全域文明创建,推进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试点。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进天河区图书馆新馆、小天鹅艺术中心等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街区。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中国文创产业大会·天河峰会等文化品牌影响力、吸引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群,高水平建设文化强区。

任务七

维护城市运行安全

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天河样本

01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积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优化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和运用,健全完善集党建、治理、服务、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02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防范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探索建立经济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牢牢守住金融风险底线,提升金融业服务管理水平,推动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

03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平战结合,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监管和运行维护,保障水利、电力、能源、交通、粮食、供水排水、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安全。

04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深化群众信访事项“急事急办、简事快办、繁事精办、难事认真办”工作机制,打造天河区人民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一站式”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体系。深化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疫情防控司法应对,切实提升解决纠纷和诉讼服务能力水平。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推动扫黑除恶常治长效。

原标题:《七大重点任务标注天河高质量发展新方位》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