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重点智库论坛|人民城市如何建设?治理能力如何提升?

澎湃新闻记者 田春玲
2021-09-29 12:44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9月27日,上海重点智库论坛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来自上海的智库专家及区级治理一线部门负责人就“人民城市建设与治理现代化”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上海重点智库论坛聚焦中央和上海市重大决策需求,发挥上海新型智库的整体优势,组织专家围绕事关国家大局和上海发展的重大战略议题开展智库研讨,积极建言献策。

9月27日,上海重点智库论坛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

上海市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镇,上海的智库建设一向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上海各类智库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去年5月首批上海市重点智库设立以来,全市智库建设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据不完全统计,首批重点智库设立一年来,全市26家重点智库和重点培育智库共通过“三报一刊”发表各类理论文章135篇,积极向中央和市委各部门报送各类专报,近千余件次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批示及党政部门采纳,智库专家积极参加各级党政部门组织、主办的决策咨询会。上海的智库机构有力地服务了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

论坛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董幼鸿教授主持,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出席会议并致辞。 

如何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上海市委党校政府治理现代化研究智库首席专家李琪教授以“新时代新使命: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治理发展的新局面”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是李琪的发言摘录: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理念,深刻阐明了中国城市的根本属性——亦即城市属于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的“人民性”。人民是城市的主人,更是城市建设、发展与治理的主体。城市建设要靠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城市发展要靠广大人民群众合力推动,城市治理要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行动。要尊重群众对城市规划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务必大力推进城市治理领域改革创新的系统集成。①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组合创新运用,上海在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运用系统治理、科技赋能、重心下移、建章立制等“多管齐下”的方式,有效发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张网的集成效应;②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城市治理活动中的深度融合应用,强化科技赋能与智能化治理,“加快建设智慧城市”;③推动党领导下的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三方面的有机衔接。在经济治理层面做到制度、体制、机制的创新与集成,行政治理层面做到放权、管理、服务的创新与集成,社会治理层面做到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创新与集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系统集成,构建“三治”一体化的超大规模人民城市统筹治理体系。  

打通城市基层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教授以“坚持人民城市理念,提高城市基层党建质量”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是刘靖北的发言摘录:

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重要内容,也是人民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上海一些街道社区创造了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制度,“三会”作为基层民主协商的重要形式在解决居民现实民生问题、化解社区居民矛盾、激发居民民主参与意识,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坚持全过程民主的理念,健全完善事前听证、事中协调、事后评议的配套制度,进一步优化“三会”制度的操作流程,充分发挥居民群众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浦东新区坚持党建引领楼宇社会治理,创造性地在商务楼宇建立起“楼事会”,打造了一个个“竖起来的居委会”。“楼事会”不是经济组织,不是行政组织,也不是社会组织和自治组织,而是党组织领导下协商理事的重要平台。要完善“楼事会”民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其在商务楼宇治理中的作用。

此外,城市网格化党建是城市基层党建的重要基础,要加强网格资源的配置,把各类服务下沉到网格,投送到千家万户,健全党员干部包村包联网格走访群众制度,实现需求在网格当中发现,服务在网格当中开展,隐患在网格当中化解,问题在网格当中解决,打通城市基层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要坚持党建带群建,加强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打造“红色物业”力量,把社区物业管理队伍打造成党的群众工作队伍,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做活“精细化”文章,下足“绣花功夫”,加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以高质量城市党建工作推动高水平的城市基层治理,把城市建设的更健康、安全、宜居,让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舒心、美好,充分彰显城市基层党建在人民城市的价值力量。

风险时代超大城市治理范式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以“能找到人与组织:风险时代特大城市治理的主题建构与运作原理”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是唐亚林的发言摘录:

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显著特征,在于人口基数巨大,社会流动性强,由信息流、物流、资本流、技术流、人流、需求流、服务流等“流量”的汇聚与交换所引发的不确定性问题与风险性问题随时发生,且由于当代中国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要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同等规模的城市,甚至出现了北京、上海主城区的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2万人以上,远高于东京和纽约每平方公里1.3万人的人口密度。这让当代中国的超特大城市的治理时刻都面临着风险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交织的考验和困扰。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整体性治理体系,又需要我们在合理界定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通过党建引领的方式,在关键时刻、重大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能够“找得到人与组织”,尤其是通过广大党员、党的干部、党的组织的先锋模范和榜样带头作用,带领身边群众积极投身到各类风险性事件防范与处置过程中。

一般而言,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型范式具有八大要素,即通过“权力—空间”两大中轴要素的统合,将“组织、人、事、资源、技术(平台)、价值”六大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根据不同的治理目标、治理任务、治理层级与治理场景,建构诸如信息共通、平台共建、事务共议、服务共享等运行机制,以实现超大城市治理的合力发展目标。

在当代中国,首先,在超大城市治理的“党组织-政府组织-市场组织与社会组织-公民”四大权力主体关系建构中,围绕“党组织”这一核心主体,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组织和整合其他组织与广大公民的作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统合型城市治理权力结构体系。其次,通过广泛应用现代化信息通讯技术和建构各种数字化治理平台,最大程度地统合各类组织、各类主体、各类资源、各类事务、各种需求、各种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体系,建构“需求导向与服务提供直接对接”的统合型城市治理平台体系。 

“一网通办”如何创造公共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改革创新与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南教授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上海一网通办的实践”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是吴建南的发言摘录: 

上海的“一网通办”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从2018年提出到现在,“一网通办”实现了线上线下整合,不仅可以最多跑一次,也可以实现一次不跑,充分展现了原来以部门为中心、现在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使得政府围着市民转。特别是通过结构变革,展现了一个市民和企业眼中的整体性政府,通过流程再造,使一件又一件民生事项得到便捷办理。从组织结构的变化看,原先是“部门化”的组织结构,在“一网通办”实施之后,由于大数据中心的成立,使部门协同、流程再造、数据共享得到了最大程度实现。 

可以看到,政府职能的履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模式。对于市民或企业来说,无论是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还是到区行政服务中心就可以把事情办成。这种新的模式之所以能够形成,根本原因是政府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这又意味着新的敏捷政府形态的形成,即以公众需求为导向,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推动流程再造、结构优化和数据共享,这个意义非同反响。 

这种新的组织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为指引,运用信息技术革命性重塑政府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服务市民和企业的流程不断优化,组织结构不断调试、数据持续共享,资源得到整合,最终结果就是组织绩效的提升,形成了以人为中心、面向未来、适应人需求的新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一网通办”创造的是公共价值,更高绩效的公共服务。

新型治理模式急需与之匹配的保障机制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黄晓春教授以“治理创新前沿的深层挑战与改革思路”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是黄晓春的发言摘录:

在“人民城市”发展理念推动下,新型治理模式的深化发展也急需形成与之匹配的新型保障机制。尤其是:

探索以人民满意度为着力点的新型政绩评估机制。超越“大而全”、“标准化”、“部门主导”的思路,形成有效呈现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的治理绩效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基于过程和效果的多层次评估;引入专业民调技术和大样本追踪调查等方法,对基层政府持续提升治理绩效的过程进行长周期历时性比较,从而对基层政府治理改革进程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估;强化对各类政府热线和轨迹数据挖掘与开发,为基层政府效能评估提供公众导向的数据支持。

构建基层治理的多层次公共性生产机制。通过塑造社区公共事务,探索公共资源配置的公众参与、协商共议机制等,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中的社区公共性,从而引导社区居民、单位、企业以及不同群体进入公共领域。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基层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治理网络,以公共性的发展来推动社区治理网络的拓展。

优化党建引领制度深度嵌入基层治理体系的机制设计。提升基层党建的系统整合能力,为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良性互动提供重要支持;探索向社会治理的多维空间延展党建网络,提升各级政府在这些领域有效发挥治理功能的能力;推动党建工作与公共资源的配置、民生项目的实施紧密对接,使党建引领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形成的全流程发挥重要作用;强化党建对多元共治的引导,推动基层多元治理结构的优化发展。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政府治理现代化研究智库承办,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协办。

    责任编辑:沈关哲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