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温州话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难?听听《温州话辞典》顾问游汝杰怎么说

2021-10-02 17: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温州话虽以生僻难懂闻名国内外,但晦涩复杂之中,因保留着较多古汉语词汇,显得凝练、典雅而富有韵味,是中国方言中特别的存在。为了详细了解温州方言的历史渊源和独特性,温州新闻综合广播记者,访问到了《温州话辞典》顾问,温籍著名语言学家、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游汝杰。

游汝杰,1941年生,温州鹿城区人,世代住在五马街。18岁那年他去杭州上大学,此后长住杭州和上海,这一晃就是50多年。虽然年少离开故乡,但温州话一直是游汝杰的情感寄托。“乡音无改鬓毛衰,无论何时,在外听到乡音,我都倍感亲切,见到温州人就说温州话。”

不仅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游汝杰认为,温州话还有特殊的研究价值。这还要从温州话的历史渊源说起。汉代之前温州是瓯越人的家园,西汉时因受闽越侵扰,举国约4万人迁至江淮。西汉,一批来自回浦县(现台州)的居民迁徙过来。东汉以后,中原的北方汉人和福建的闽人大批移入,来温定居。到了南宋时代,温州话正式形成,这在南戏《张协状元》、《琵琶记》等作品中可见一斑:

游汝杰说,温州话既沿用了许多古吴语、古越语,又与古江东方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词语也和福建话相同。温州话的特立独行,具有明显的不同于其他吴语的特征,一些使用频率高的基本词汇、语音结构也都大不相同。

温州话属吴语,但说其他吴语的人却听不懂。在游汝杰看来,除了人的来源不同,还和交通不便有很大关系。过去温州山海阻隔,交通不便,加上唐代以后行政区划长期稳定,温州人和外界的来往少,缺少接触其他方言的机会。造就了温州方言的凝聚力和内部一致性。

“温商到外面很多,他们把温州话带到外面去,还是不忘自己家乡的话,就是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温州人的内聚力比较强的,到海外去会抱成一团 ,温州话就是作为内聚力的一个重要力量。”游汝杰说。

这些特殊性,使温州话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在游汝杰眼中,郑张尚芳可以说是现代的学者当中,研究温州话的第一人,也是他的启蒙老师。小的时候游汝杰就听家里人说过,郑张尚芳去亲戚家调查过温州方言,会给小孩子发一些糖果吃,所以大家都很欢迎他。后来,在杭州亲戚家,二十岁出头的游汝杰第一次亲眼见到了郑老师,激动不已。当郑老师和亲戚讨论研究温州话时,游汝杰就在边上旁听。“我真的觉得很有趣,开始我对古典文学比较有兴趣,后来慢慢就转到语言学上面去了。”游汝杰说。

这些经历,为游汝杰的方言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其中有一本《温州方言词典》邀请游汝杰编写。三年多的时间,他多次回到家乡温州,去到平阳、瑞安、文成、永嘉,还去到台州的黄岩、温岭等地,搜集温州话素材。

1998年,游汝杰和杨乾明合作编写的《温州方言词典》出版,收录近1万条词汇。游汝杰说,此次首发的《温州话辞典》,邀请他担任顾问,辞典篇幅也超过当年他编写的那一本。

生活温州APP原创稿件

◆记者:朱苗苗

原标题:《温州话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难?听听《温州话辞典》顾问游汝杰怎么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