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技术派|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如何对抗中国的弹药齐射?

澎湃防务特约撰稿 张洋
2016-06-05 18:1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编者按:目前,中美两国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围绕南海问题进行着激烈的博弈。在美国看来,中国的区域拒止战略是防止美军介入南海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美国重要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对于中国区域拒止能力的评估,以及为美军提出的相应建议。

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是美国知名国防智库之一,美国国防部现任常务副部长、第三个“抵消战略”的实施负责人罗伯特·沃克就曾在该智库从事研究工作并担任要职。沃克曾经说过,要实施第三个“抵消战略”,美军首先要能抵御强敌对手发起的大规模制导弹药齐射。最近,CSBA发布了一篇研究报告,通过定量计算,系统地研究和评估美军该如何应对我军的制导弹药齐射。该报告的作者是CSBA的高级研究员马克·冈津格和布莱恩·克拉克。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刊登此报告内容,并非证实该报告中对我军作战能力的分析,而是重在展示美国的精英智库研究人员对我军作战能力的看法、采用的分析方法和针对美军能力问题所提出的建议。

2016年5月20日,CSBA发布了题为《赢得齐射竞争:再平衡美国的防空反导能力》的研究报告、及其背景说明和演示文稿。该研究在分析了俄罗斯、伊朗和中国(重点所在)制导弹药投送能力的基础上,为美军系统化地提出了应对我军制导弹药齐射的建议。

一、关于未来的精确打击

CSBA认为,在以往实施精确打击的作战环境中,精确性能够取代大规模火力。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摧毁1个目标平均需要出动30架次战斗机、投射176枚非制导炸弹,弹药总重达到88000磅(近40吨);而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1架轰炸机一个架次就能投送16枚制导弹药打击多达16个目标。

但是,在激烈对抗的环境中,这种理想的状态很难再出现。这是因为,对于有着防空、反导系统和其他主动、被动对抗措施保护的目标来说,1-2枚精确制导弹药将不足以突破目标的外围防御,小规模的精确打击将难以实现作战目标,因此精确打击规模的扩大将尤为必要。

对此,CSBA有如下建议:利用更小型化的精确制导弹药使载具的有效载荷最大化;使每枚武器能够与多个目标交战;提高精确制导弹药的生存力和对难打击目标的杀伤力;采用多任务精确制导弹药增加平台的打击能力。

二、关于我军的制导弹药投送能力

首先,CSBA全面分析了我军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军机及空地导弹以及防空系统对各类目标的打击能力和打击范围。如下图所示,图中横轴上标示了台北、钓鱼岛、嘉手纳基地、苏比克湾、三泽基地、关岛安德森基地、美国本土、欧洲部分基地、水面战舰等所谓的“目标”。

CSBA认为,我军会使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实施“瘫痪战”,并估算了我军主要的弹道导弹(近程和中程)和巡航导弹的射程、弹头重量、导弹数量和发射装置数量(报告并未证实其消息来源),从而计算了我军这两种武器总的战斗部投送能力:中程弹道导弹的总投送能力为60吨、近程弹道导弹的为600吨、陆射巡航导弹的为125吨。

接着,CSBA又计算了我军空中力量在一昼夜能够投送的弹药总量。其前提假定为:我军实施打击的飞机具有70%的可用度,波次之间出动时间间隔为4小时,共出动240架苏-27/-30和歼11(其中50%是打击飞机)以及76架歼轰7(其中75%是打击飞机)。由下图所示计算结果可知,我军在一昼夜,对1500千米外的弹药投送能力可达约1200吨。结果同时表明,我火箭军的投送能力仅是我军全部能力的一小部分。

三、关于美军现有防御系统存在的问题

CSBA认为,目前美军的陆基防御系统是不平衡的,只能较好地适应“流氓国家”小规模的弹道导弹打击,缺乏应对巡航导弹和其他精确制导弹药齐射的能力,而且对手可以利用对抗成本对美国施压——因现在的拦截弹单价很高。根据它的统计,从1999年至今,美国国防部用于近程点防御系统的采购费用不到10亿美元(2017财年美元值,下同),中程系统(“爱国者”3、“爱国者”3导弹增强)的达到近160亿美元,远程和超远程系统(陆基中段拦截弹、“标准”3/陆上“宙斯盾”、“萨德”)的达到近100亿美元。

类似的,CSBA认为美国海军“分层”的防御系统缺乏规模。海军只把近程系统用做对付“漏网之鱼”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驱动了对更大型、更昂贵远程拦截弹的需求;同时,舰载垂直发射系统配备远程拦截弹的规模,减少了它配备进攻性武器的规模。根据它的统计,1999年以来,海军近程点防御系统(“拉姆”、“密集阵”等近迫武器系统)采购费用达40亿美元(2017财年美元值,下同)、中程系统(增强型“海麻雀”)的达到近15亿美元、远程和超远程系统(“标准”3、“标准”2和“标准”6)的达到近90亿美元。

四、关于美军的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CSBA提出要“减少敌方齐射的密度、增加美国防空反导的规模”。

CSBA认为,首先要有对付敌方C4SIR系统的作战行动,削弱敌方有效发现、锁定、跟踪和瞄准的能力;同时,美军的远程防空系统应主要用来在敌方打击飞机发射精确制导弹药之前进行攻击,中程防空系统用于对付大规模精确制导弹药的齐射,近程防御则用于保护单个的高价值目标。其总的目标是创造出这样的态势:敌方要达成作战目标,就要发射非常大规模的齐射,而这规模大到足以使敌方决定放弃攻击。

接下来,CSBA分析了我军的C4SIR能力,指出C4ISR网络是“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的要害,应予以削弱。在后面的分析中,CSBA认为,可以通过多光谱伪装、隐匿、加固、干扰和欺骗传感器等手段降级我军的C4ISR能力。

此外,CSBA还提出,需要在敌方的“弓”射出其精确制导弹药之“箭”之前,攻击敌方的“弓”,并以美军及其盟军攻击我军的“弓”为例进行了分析。

首先,可利用分散部署和重叠的防御提供防护,图中为美军在菲律宾北部建立防御。

其次,用远程对空导弹截击尚未发射武器的打击飞机(杀伤敌方之“弓”),形成进攻性对空作战。然后,用射击距离10-30海里(18-55千米)的中程和5-10海里(9-18千米)的动力学或非动力学系统,例如改进型“海麻雀”、“拉姆”、制导型高速弹丸和其他弹丸,以及电子战、固态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来实施防御性对空作战。

CSBA还设想了用于保护战区基地的中程及点防御。图中可见无人机干扰敌方的通信和阻断敌方的电子情报侦察,使用无人机诱饵误导苏系列打击飞机,使用执行战斗空中巡逻的F-22拦截来袭的轰6,使用可升高的机动式激光武器拦截巡航导弹,使用固定式激光武器致盲敌方天基光电传感器,使用陆基干扰机阻止敌方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定位目标等等。

五、所需要的支撑能力和技术

接着,CSBA提出了实现前面的作战构想所需要的能力和技术。它首先指出:需要“体系”或“系统之系统”解决方案,没有哪种单一的系统能提供足够的杀伤力和规模。

其中,针对中程动力学防御,CSBA提出了图中所示体系,它包括火炮发射的高速弹丸(射速6-20发/分,射程18-37千米,单价2.5万至10万美元,2016财年美元值,下同)、电磁导轨炮发射的高速弹丸(射速6-10发/分,射程18-74千米,单价2.5万至5万)、发射制导弹丸的中口径速射炮(射速达80发/分,射程9-18千米,一个波次5发弹共12.5万)、“加速的改进拦截弹倡议”(AI3,一枚10万)等等。

CSBA特别说明了155毫米自行火炮发射的高速弹丸,指出其对付空中目标的射程可达37千米,对付低空飞行目标的射程也可达18千米;接下来,它还提供了发射制导弹丸的中口径速射炮的作战概念。

接着,CSBA提出了未来定向能防御,并指出了摧毁各类不同目标所需要的功率等级,以及美国已开展项目的功率等级,然后它还分析了用电子战、激光、箔条和烟幕等手段对抗敌方的瞄准系统。

六、新防御方案可能的效果

最后,CSBA分析了新防御方案可能带来的效果。

CSBA建议的中程防御方案(下图上部右侧)与当前方案(下图上部左侧)对比,显示出新方案虽然在100海里(185千米)距离上的作战能力略有下降,但在30海里(55千米)距离上的防御作战能力有极大提升。与新方案相比,当前方案在能力和成本上都不能应对敌方发射100枚武器的态势,而新方案将使美军水面舰船被敌方认为是“不具有吸引力的目标”。

下图展示的是,CSBA计算得到的在当前方案(下图上部左侧)和新方案(下图上部右侧)下,每个航母打击群能够应对的有组织攻击。可见,虽然在100海里(185千米)距离上的应对能力略有下降,但在30海里(55千米)距离上的应对能力有极大提升。新方案的一个特点是,有一半以上的应对手段可以重复使用,可应对敌方多次齐射。

同理,通过CSBA提出的基地防御新方案与现有方案的对比,可见虽然新方案在100海里(185千米)距离上的应对能力略有下降,但在30海里(55千米)距离上的应对能力有极大提升。

CSBA将新方案与当前方案的防御成本进行了对比。假定防御性系统的拦截概率为60%,那么,对于一个航母打击群而言,与使用远程拦截弹与中程拦截弹相比,拦截一轮齐射中的一枚反舰弹道导弹的成本由3600万美元下降到150万美元,拦截一轮齐射中的一枚反舰巡航导弹的成本也由700万美元下降到150万美元。

同样,假定防御性系统的拦截概率为60%,那么,对于基地防御而言,使用远程拦截弹与使用中程拦截弹相比,拦截一轮齐射中的一枚弹道导弹的成本由520万美元下降到470万美元,拦截一轮齐射中的一枚陆射巡航导弹的成本也由3500万美元下降到1000万美元。

(作者单位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稿件由公众号“空天防务观察”-AerospaceWatch-供稿。)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