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探索 | 上海的宝塔

2021-10-07 08: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申知沪志 方志上海

塔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建筑样式,早先为佛教僧侣安放遗骨(舍利)、经卷等之用,一般称为佛塔、宝塔。佛教传入东亚后,塔与当地传统建筑融合,且扩展至其他用途,不限于僧侣埋骨,此后逐步演变出各种构造、形态及用途。

塔最早在印度出现,梵语为:स्तूप,罗马化为:stūpa,发音通常读作“卒塔婆”或“窣堵坡”。中国的塔也是随着佛教传入后逐渐与本土的楼阁结合而产生的建筑式样,其名称“塔”也是“卒塔婆”的简化。佛塔一般建在寺院里,个别的塔在寺院的外侧。凡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寺院都建有塔,故生“有塔必有寺”之说,单独建造的宝塔也屡见不鲜。

佛教传入上海地区的时间虽无定论,但《云间志》中记载 :“吴大帝赤乌中建,号沪渎重玄寺”(南宋杨潜《云间志》“寺观·静安寺”)推断,佛教在现今上海地区的传播可能始于三国时期。

《绍熙云间志》“寺观”中关于静安寺的记述

与佛教传入年代相对应,上海最早的佛塔相传也是建于三国时期。宋太史叶清臣撰《沪渎龙华寺记》称:“后汉吴赤乌五年,有神僧自康居国来,卓锡于此,吴主权命致佛牙舍利,为建塔、寺,赐额龙华寺以居。”

上海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古塔,宋代诗人尧臣《青龙杂志》中所记,仅青龙镇就曾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按《上海通志》记载,上海地区建塔有据可考的24座,1995年的数据显示留存16座。

那么现今上海究竟有多少塔?或是类似宝塔的建筑呢?

题图摄影 | 石梦洁

《上海年鉴》特约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摄影协会理事、艺术创作委员会委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王鹤春老师历时近半年,走遍上海各地,拍摄了大量宝塔的影像,计有35座,其中主要为寺院佛塔,也有一些其他功能,但外形类似宝塔状的建筑。“方志上海”微信公众号现经王鹤春老师授权,整理编辑推文如下,以飨读者。

本文内容以行政区划为序

欢迎读者补充和指正

文中图片除有标注外,皆为王鹤春拍摄

版权为拍摄者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烦请联系作者本人

浦东新区

曹路潮音庵宝塔

位于曹路顾东村,临顾曹公路。相传始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无确切考据。潮音庵历经兵燹、火灾,曾多次修葺。1934年重修时,由黄炎培题书门额“潮音庵”三字。1956年后,潮音庵房产易作他用,殿内建筑损坏颇,其后停止宗教活动。1982年归还庙产,1986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潮音庵再次恢复宗教活动。1987年,佛庵整修龙饰屋脊,维修韦驮殿,新筑从头门到山门水泥道,接通主路。1989年建讲经堂,建筑面积330平方米,工程造价14万元。两层楼三上三下,上层为藏经楼,下层为讲经堂,中间供奉玉佛塑像。庵中宝塔亦称报恩塔,七层八面,高约40米。

浦东新区

川沙鹤鸣楼

位于川沙公园内,1991年开工兴建,投资额800多万元,其规制略仿武汉黄鹤楼。工程结构复杂,工艺要求高。1992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楼有五塔七层,高 54米 。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上用琉璃盖顶,下砌玉石平台,画栋回廊,连80立柱,寓意川沙建县80周年,飞檐翘角,系60金钟。是当时上海单体面积最大的仿古建筑。

浦东新区

无名塔

位于东高路张杨北路西侧的赵家沟北岸,何时修建及何种功能都无确切信息,现已拆除。

徐汇区

龙华塔

位于龙华路上龙华古寺山门前塔院内。传说是三国吴赤乌年间(247年前后)所建。现在的龙华塔系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吴越王钱俶重建,这也是目前上海现存历史最为古老的佛塔。治平三年(1066年)、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崇祯三年(1630年)、清康熙七年(1668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等年份均对龙华塔进行修建。民国期间龙华塔屡遭损坏,虽有整修,但渐趋破败。

龙华塔素有“龙华三绝”之一的美誉,张寰《龙华志》卷一“形胜志”称“上海八景,龙华居其一”,曾经是“椰绕江村,桃红十里”,“三月三,上龙华,看桃花”早已成为上海人一大习俗,人们在焚香礼佛、登塔闻钟、赏花购物中,领略上海的风俗民情。汤义方在《龙华寺略志》中描写登塔远眺的情景:“登览之顷,心旷神怡,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帆墙烟树,历历在目,凭栏遥瞩,诚为壮观。” 同治年间编纂的《上海县志》中所举著名的“沪城八景”,“龙华晚钟”也位列其中。

清末拍摄的龙华塔

图片来源 | 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龙华塔

图片摄影 | 陆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1954年首次对龙华塔彻底整修,1984年再次拨款30万元对龙华寺塔进行大修,更换塔顶上的塔刹和塔心柱,塔身和塔基依旧为宋代原物,完全恢复宋塔建筑的古貌。塔为廊檐楼阁式砖木结构,高40.6米,外壁为八角七级,内壁为四方形,从底往上逐层收缩,递减形成密檐。底层呈庑廊,向上每层各伸出平座,围以木栏,亦随塔身转折,又以斗拱向外举起为腰檐,成高啄之势为牙檐,牙檐下悬56只铜风铃。

1959年5月26日,龙华塔被上海市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9月,龙华塔在经过又一次大规模整修后,即将对外开放。

静安区

静安寺佛塔

静安寺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1686号,著名江南古刹。据碑志,建于三国赤乌十年(247年),创始人为康僧会。寺址原在吴淞江(今苏州河)北岸,初名沪渎重元(玄)寺,唐代一度改名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改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因寺址靠近江岸,昼夜受江水冲击,寺基有倾圮之危,住持仲依乃将寺迁至芦浦沸井浜一侧,即现今寺址。

静安寺迁址后,规模逐渐扩大,至元时,蔚成巨刹。明洪武二年(1369年),耗铜六千斤铸大钟,上有“洪武二年铸,祝皇太子千秋”铭文,呜响大殿,声洪震远。清以后静安寺屡经兴废,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四月初八佛诞日开光,商贩云集,渐形成一年一度静安寺庙会,地位渐居沪寺之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有多次修缮和扩建。

2010年,静安寺大规模改扩建工程完工,其中就包括位于寺院西北角的新建佛塔。塔为七层平面方形阁楼式,依印度菩提伽耶佛成道地佛塔为蓝本,兼具汉传佛教宝塔风格。总高63米,宝塔占地面积85平方米,建筑面积952平方米。塔刹为金刚宝座塔样式,青铜浇铸,表面贴金,共有5座金塔,4座小塔围绕中间一座大塔,呈四方形。小塔高11米,9层,大塔高26米,11层。5座金塔上共有868尊大小佛像,金光闪亮。

普陀区

真如寺佛塔

真如寺位于普陀区真如镇后山门5号。宋代建于官场(今大场附近),嘉定年间改建,称真如院。寺名乃取自佛经《成唯识论》里的解释:“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如,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元延祐七年(1320年),迁建今址,改今名。明称万寿寺、宝华教寺,俗称大寺、大庙。经历代增建,形成寺庙建筑群,地所在渐成市镇,并以寺名名。清咸丰十年(1860年),绝大部分建筑毁于太平军战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起重建。1937年,绝大部分殿宇又毁于战火。至1949年,除大殿外,大多废弃。大殿为上海今存最古老寺庙建筑,江南仅见的元代木结构建筑,据梁思成、刘敦桢等专家考察证实,寺里的大雄宝殿,确系元朝建制型式。1979年大修时在大雄宝殿内额底发现的文字:“时大元岁次庚申延佑七年癸未季夏月乙已二十日巽时鼎建”,更是一个实证。1959年被定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据资料显示,真如寺历史上曾建一座宋代所建古塔,约在1197年,后湮灭。现在的真如寺佛塔,为当代所建的方形八角九级楼阁式佛塔。仿上海松江方塔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98年动工,1999年落成。佛塔共九层,总高50余米。塔顶为方锥式攒尖顶,上面立有高 10余米的黄铜塔刹,层层向上的十三相轮和宝瓶直插蓝天。每层檐口下均出挑平座,外围做古式木栏杆。

20世纪90年代,兰溪路眺望真如寺佛塔

图片来源 | 《真如寺志》

真如寺全景俯瞰

图片摄影 | 陈钧

普陀区

韩塔

在古浪路敦煌路口一块大型绿地中,矗立着一座修复重建的韩塔,亦称白塔。建于南宋建炎年间,相传为韩世忠抗金,于此古海口建南北两塔以作渡船标志。南塔在今长征镇灯塔村境内,毁于1966年前后。现存为北塔,砖结构,三级六面,水磨面砖,雕刻飞檐。现存高4.9米,东向一面有如意形空洞,里面宽大。西南一面有砖刻一块,可辨之字仅存“……立……大士……风雨所……宁之……光者……重而修之九月”16个字。

塔身底部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嘉庆二年(1797年)重修白塔碑记2块。民国期间也曾重修,此后日渐破败,塔身倾斜,1960年被列为嘉定县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塔所在区域从嘉定县划归普陀区。2000年,塔身倒塌。2003年,普陀区政府在原址按原样重建韩塔,2006年公布为普陀区文物保护单位。

杨浦区

闸殷路水塔

位于杨浦区闸殷路65号,地处杨浦区的“闸北水厂”,背后是一段悠远的往事。闸北老水厂原在苏州河畔,现恒丰路底秣陵路区域(今上海火车站以西),占地16亩,由德国工程师恩格尔设计,1911年建成。后因源水污染,1924年在殷行乡鹅馋河口剪淞桥,今闸殷路65号地块建新厂,由德商罗德洋行设计,中国宝塔型的水塔是标志性建筑。塔高32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五层八面,每面开拱券窗,每层挑出腰檐,上覆筒瓦,下支斗拱,额匾有“丁卯孟春”纪年。1993年经过大修,现今主要作为观赏建筑,已不作为水塔使用。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日寇进犯杨浦地区。背景中就是闸殷路闸北水厂水塔

闵行区

七宝教寺佛塔

七宝古镇形成于北宋,有史可据已逾千年。七宝之名源于“七宝教寺”,即所谓“寺徙于镇,镇遂以名”。《松江府志》《青浦县志》都有这样的记述:“七宝故庵也,初在陆宝山。吴越王赐以金字藏经曰:‘此乃一宝也’,因改名七宝。后徙于镇,遂以名。”在七宝建寺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皇帝赐额“七宝教寺”。当时的“七宝教寺”有“郡东第一刹”之称,占地60亩,寺河6亩,原址在现七宝中学区域。元、明拓建,屋宇千余间。1862年(清同治元年),寺庙毁于战火。民国时期,寺址改为学校。遗有明洪武钢钟1口,金字《莲花经》19页,存上海博物馆。

现今的七宝教寺为2002年重建,总建筑面积7696 平方米,建筑群座北向南,依次是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讲经堂、功德堂、法堂、藏经楼及僧寮、客房等,并建有佛塔、放生池等。佛塔为八面七层,钢筋混凝土塔身,塔高40余米,料拱挑檐,颇为壮观。

宝山区

宝山寺木塔

宝山寺亦称宝山净寺,位于宝山区罗店镇塘西街桥东堍。为静安寺下院,占地4900平方米。原为唐氏宅第,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改为佛观,建真武阁。光绪五年(1879年)名玉皇宫。1988年修葺,翌年1月开光,更名梵王宫。1993年改称宝山寺,1994年更名宝山净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功德堂。1992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再次更名为宝山寺。

2005年5月,宝山寺移地重建工程正式奠基,于2010年12月竣工。宝山寺的重建,依照的是《营造法式》,同时参考现存唐宋遗构,施工过程全部采用流传至今的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纯木结构唐式建筑群,获全国设计华彩金奖,荣获上海市建筑工程“白玉兰奖”和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这其中就包括一座七层木塔。塔位于祇园内,由非洲红花梨木打造而成。总高55.3米,被称为“中国乃至世界近千年来第一座新建的七层纯木结构、仿唐风格、楼阁式高层建筑。”

宝山区

淞沪抗战纪念馆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反映两次淞沪抗战的主题纪念馆,是在宝山境内淞沪抗战主战场遗址上建设而成。1993年10月,上海市宝山区政府投入3000万元资金,在宝山临江公园的东部建设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2000年1月,纪念馆落成开放。2003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宝山滨江公园公布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2015年1月,淞沪抗战纪念馆和临江公园开始进行改造,临江公园改为淞沪抗战主题公园。纪念馆采用塔馆合一的建筑风格,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形成“馆园合一、文绿结合、史艺并举”的模式。2004年4月开始向社会免费开放,也是最早一批向社会公众实行免费开放的纪念馆。纪念馆的塔式建筑亦称“宝山塔”,高50余米,登上最高层,可远眺崇明三岛及长江入海口,也可俯瞰整个宝山城区。塔也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标志性建筑。

嘉定区

法华塔

别名金沙塔,位于嘉定城区南大街登龙桥(州桥)南堍。为砖木结构的楼阁式方塔,共七层,高40.83米,塔底部为基座,底层四面辟门,周围修有回廊。第二层及以上各层均修建有腰檐、平座和栏杆。宋开禧年间(1205一1207年)建,历代为嘉定的标志性建筑。元至大元年(1308年),僧道坚重葺。至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塔身仅存一级,知县陈一元重建。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都作过修葺。民国期间有过3次修理,其中民国13年(1924年),邑人戴思恭等募款重修,拆除原有腰檐、翘角等构件,修成钢骨水泥的平坐栏杆。至1995年,塔身已向东倾斜2度45秒,水泥腰栏斑剥垂落,塔院已成一群危旁。是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嘉定区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并获得各界经济赞助。

20世纪80年航拍的嘉定县城及法华塔

1995年9月重修动工,期间对塔身的考古发掘中,从明代的塔心室内出土了万历通宝、嘉靖通宝、隆庆通宝等25枚钱币,一个八卦铜镜,一片圆锡片,以及一张黄裱纸。下方的元代地宫中出土了以及三个长方形石函,内有大量文物。1996年底,整个工程完成,对塔身作纠偏复位,恢复斗拱重椽、飞檐、饯角之明清风貌。1997年重建塔院,占地2150平方米,铺设石板地坪,沿练祁、横沥水岸重建石驳、水码头和原有石牌坊一座。塔院北部,重铺中下塘街,并于两侧建明清建筑两组;塔院南侧,移建原在东大街的清代建筑翥云堂和牌科门楼一座。至1998年10月重建塔院完成。2002年,法华塔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嘉定区

永安塔

位于安亭镇,与严泗桥、菩提寺等皆为安亭老街主要景点。严泗桥横跨安亭泾,为清代重修,桥洞东侧有一棵树龄160年余年的石榴树。菩提寺相传建于三国时期,寺东隔安亭泾原建有古塔,即永安塔,位于老街的中心地带,距今已有1 800年的历史。该塔清代时毁于大火,新建的塔为六面九层,总高52.88米,其中高10.8米的塔刹是用黄铜镀金制成。塔、寺、桥、河构成了老街的标志性建筑。安亭镇政府还斥资打造该区域的夜景灯光,在2009年旅游节期间举行的“上海十佳灯光夜景”的评选中,安亭老街荣登“上海十佳灯光夜景”之列。

嘉定区

南翔寺砖塔

又名双塔,位于南翔镇人民街北侧,解放街东西两边。建于五代(907—960年),是原南翔寺山门口的建筑物。仿木砖结构楼阁式,七级八面,斗拱架构,腰檐围栏,重椽饯角,高约10米,每层有门有窗有神龛。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近旁民房失火,殃及南翔寺,砖塔独存。至1985年,塔已饱经沧桑,满目疮痍,围于民房之中,塔基沉埋地下1米之深。1962年被列为市级保护文物单位。1985—1986年,市、县两级政府合力按原样修复,塔周围建沉降式石板地坪、围墙。塔前竖107岁老人苏局仙手书“南翔双塔”石碑一块。

嘉定区

万安塔

位于南翔古猗园内。南翔镇南部原有薛家湾,是横沥(南翔当地习称上槎浦)南流至陆华浦、草场浜处的一个湾头,长约100余米,因昔有薛姓居其地而得名。他的北面就是万安寺和万安寺桥。万安寺落成于元泰定四年(1327年),曾是一方形胜,与南翔寺、万寿寺并称“南翔三大寺庙”。数百年沧海桑田,万安寺几经起落。《光绪嘉定县志》记载到万安寺当时的情况,仅有“今废”二字供人凭吊。因何而“废”?又“废”到何等程度?志书并无记载。目前古漪园中的万安塔为万安寺仅剩的遗迹,损毁的只剩三层塔身,1988年修复后移入古猗园此处。

嘉定区

普同塔

位于古漪园荷花池内,为南翔寺遗物。青石质,残高3.05米。六面三级,由基座、塔身、宝顶构成。基座没于水中,第一级塔身一面开龛,内雕结跏趺坐像,旁有铭文,记塔名“普同”,“大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建造,万历戊戌(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第二级塔身每面造像,有立姿与坐姿菩萨及行脚比丘像。第三级塔身浮雕云纹,从特征看疑为明代增补。每层塔身上置仰覆莲腰檐。上为八角形攒尖顶,雕出瓦陇。再上为仰莲与宝瓶构成的塔刹。原位于南翔镇解放街南翔寺旧址,1959年移建至现址。普同塔对研究嘉定人文历史、宗教史等具有较高价值。

嘉定区

万佛宝塔

建造年代不详,据查考为宋代。原在嘉定南门外石塔弄,1982年移置汇龙潭公园现址。花岗石质。塔身方形二级,通高约4米。第一层一面阴刻楷书“万佛宝塔”四字,另三面各刻火焰形尖拱佛龛,内浮雕莲座坐佛一尊。第二层一面刻经文,另三面刻火焰形尖拱佛龛,内浮雕莲座立佛各一尊。装饰花纹刻云纹、双龙纹。塔顶有覆钵、相轮。原位于嘉定镇南门外石塔弄,1982年移置现址。该塔对研究嘉定的宗教史、石刻艺术等具有较高价值。1960年1月公布为嘉定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公布为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

金山区

松隐禅寺华严塔

松隐禅寺,坐落在松隐镇九丰村。建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1962年10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被移作他用。1991年4月11日,金山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开放,由当时的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松隐禅寺”山门额匾,同年7月30 日举行复寺典礼。1995年场所正式登记时,占地面积154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9651.4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三圣殿、观音殿、念佛堂、寮房、食堂,还有竹园和放生池。1996年,新建大雄宝殿。

寺内华严塔为方型七层,砖木结构,唐代风格,通高32米。该塔建成之后,与圆应塔、兴圣教寺塔和李塔并称为“松江府四塔”。明、清、民国时期均有修缮。但历经岁月沧桑,华严塔因年久失修,塔顶已经出现倾斜。1961年,华严塔遭到雷击,致使飞檐构件大部分坠落。1962年10月3日,华严塔被金山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金山县文物部门整修该塔,塔心木得以扶正,清除塔上的朽坏构件,并在塔顶安装了避雷针。此后华严塔于1969年、1979年得以修缮,1982年时在塔的周围修建长达84米的围墙。

1999年该塔由金山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出资200万元进行整体大修,重建了塔刹和塔檐,使其基本恢复了原貌。该次修缮中,考古人员在华严塔塔顶的宝刹内发现39组文物,2002年,华严塔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松隐禅寺及宝塔旧影

图片来源 | 《金山县志》

金山区

性觉寺九品莲花塔

位于枫泾古镇。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963 年拆建移作他用。1994年4月27日,由枫泾镇政府提供0.4公顷土地供寺庙易地重建,坐落在枫泾镇北的白牛路北端,1995年8月26日开始对外开放,1997年初重建竣工时,寺庙占地面积10185平方米,建筑面积3025.4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厢房、偏殿、圆通殿、客房、综合楼、寮房,还有九品莲花塔、放生池等。

九品莲花塔为九级六角的石塔,高32米,共九层,全部由晋云石砌成,塔内刻有千余尊佛像,故又称“千佛塔”,现已拆除。

松江区

兴圣教寺塔

位于松江区中山东路方塔南路,俗称“方塔”。根据元人任叔实的《兴圣教寺记》记载:兴圣教寺始建于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到了明朝,又建了府城隍庙、关帝庙等大型寺庙。明清期间,在兴圣教寺北侧建祠,奉祀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明末抗清名将李待问、清代著名书法家沈荃,因此,北侧的横街当年叫三公街,就是为了纪念松江历史上的这三位名人。

方塔建于北宋熙宁、元佑年间,距今约有900年的历史。元末战乱中,兴圣教寺被毁,只剩下塔和一座钟楼。塔身修长,共9层,高42.5米,因袭唐代砖塔形制,呈四方形,故俗称方塔。塔在南宋和元明时曾多次进行修葺,至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即进行大修,更换塔心柱和塔刹。在第八层的楼板上,竖立一根高13米的木柱,穿过塔顶露出8米在外。方塔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及战乱考验屹立不倒。至上海解放前,塔的砖身还是出现了裂缝,塔内各层的木结构也几乎全部毁坏,楼板扶梯仅剩1层,塔身向西北倾斜约54厘米,地坪一片残砖碎瓦、荒草枯藤。因而亟待进一步维修。

1955年7月,松江县文教科采取了保护性措施。1975—1977年,在市文管会指导下,松江文化部门组织力量进行复原大修。1962年9月7日,该塔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确认了该塔的保护范围。1974年,塔下的地宫被发掘,从中出土了包括舍利和古钱币在内的大量文物。1978年,县政府在兴圣教寺寺址开拓和兴建了占地160余亩的园林,以方塔为中心,四周组合古代建筑文物群。1996年11月20日,兴圣教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40年代拍摄的松江方塔

图片摄影 | Harrison Forman—UWM Libraries

松江区

圆应塔

圆应塔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山中路西林寺内,又名“崇恩塔”“延恩塔”,俗称“西林塔”。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始建于宋圆应睿师修建的接待院旧址上,明正统九年(1444年)迁建于今址。清代顺治、乾隆、道光年间多次重修。圆应塔七级八面,为砖木结构楼阁式佛塔,总高47米,被称为上海市最高的古塔。1993—1994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圆应塔进行全面修缮时,先后在塔刹顶部宝瓶、天宫、地宫内发现文物1000余件,为上海清理的塔宫中数量最大的一批,在全国已发掘的塔宫中也是屈指可数。

松江区

秀道者塔

位于西佘山东北山麓,又名月影塔,亦称修道者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原为普照寺院内建筑。塔高约20米,七层八角,砖木结构楼阁式。塔的围廊柱础为青石覆莲式,各层挑檐斗棋为木质,而墙面泥道拱为砖砌,卷刹犹存,壁间仿木结构的直棂窗等,都显示出北宋砖木结构楼阁式塔的特征。塔内部呈方形平面,每层方向依次转换45°角,平面成重叠之形。1997年8月松江县人民政府耗费127万元对塔进行修缮,1998年11月竣工。2002年4月,秀道者塔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末年间拍摄的佘山周边影像,可见一座古塔,推测为秀道者塔

图片来源 | 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松江区

护珠塔

位于天马山中峰,又称护珠宝光塔、宝光塔,俗称斜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 年),招抚使周文达出资建塔。建炎元年(1127年)南宋高宗因战功赐周文达银甲一领,绍兴七年,又赐舍利子五颗予周,周为感戴君恩,于1157年在故里天马山中峰之右建塔,并将皇帝所赐宝物藏于塔中,故塔名为护珠塔。《干山杂志》记载塔建成后“时显宝光”,遂又名护珠宝光塔。清乾隆《干山志.卷十》所录《宋.周文达建塔石刻记》云:“绍兴七年,帝命中使颁西域所献五色佛舍利各一,谓此殊异之珍,劫烧之火不能焦,金刚之杵不能坏,期臣宣力王家,一心坚同,常同此舍利也。拜受君赐,奔走戎索,忽忽二十佘载,颠毛垂白,建竖无闻。每用自愧,遂乞骸骨,定栖于华亭干将山下,既作家庙于山,恭藏皇帝所赐银甲一领,昭示我后嗣子孙。复建塔七层,安置皇帝所赐五色佛舍利,庆绵国柞于无穷,答报君恩于垂暮”。

据《干山志》记载,护珠塔“塔身为七层八角形砖木结构,每层伸出飞檐翘角,檐下有平座栏杆,各层有楼板扶梯,可登览者极江海之观”。又据清人诸联的《明斋小识》记: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位于塔前方的圆智教寺祭神演戏,燃放爆竹,火星延及塔内,引发火灾,将护珠塔的各层楼板、楼梯、斗拱、平座、栏杆、木檐、桁、枋、椽子等木制结构全部焚毁,以铸铁为主的塔刹也随之坍塌损毁,仅存砖砌塔身自此之后,因岩石上夯土塔基年久疏松,致使塔身逐渐倾斜。嗣后,乡人在砖缝中发现有宋代元丰钱币,遂拆砖觅宝,塔基西北角毁损愈重,形成一个约2米直径的大窟窿,以毛石垫补,因此塔身向东南愈趋倾斜1982年勘测,塔身残高19米,塔身轴心向东南偏2.27米,倾斜度达6。5252”。冈塔斜而不倒,反为奇观,故俗称“斜塔”。据《人民日报》报道:此塔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还倾斜1°多。

为拯救天马山护珠塔,松江县政府1983年成立“天马山宋护珠塔研究修缮组”,实施“按现状加固,保持斜而不倒”的修缮方案,工程于1987年12月结束。现在塔虽倾斜如故,却无倒塌之虞。1983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松江区

李塔

李塔,又称“礼塔”,坐落在松江区黄浦江上游横潦泾畔的李塔汇镇。相传李塔始建时,恰逢唐太宗第十四个儿子曹王李明贬任苏州刺史,故以姓命其名,称李塔明王庙。今天的李塔,一塔独立,寺院荡然无存。李塔为方形七级砖木楼阁式塔,总高43米。塔身上有砖佛像,部分砖上有施舍者刻铭。塔刹宝顶葫芦上尚存20世纪40年代日军枪击后留下的弹孔,是日军侵略上海的见证。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多年未修,塔刹残缺,檐无片瓦。1994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松江县政府共同对已经破败不堪的李塔进行了重修,恢复了塔的围廊、斗拱、出檐、栏杆,增补了塔的残缺构件,使李塔又焕发出昔日的风采。

松江区

泗泾安方塔

位于泗泾镇开江中路。泗泾镇,相传因通波泾、外波泾、洞泾、张泾等四泾之水汇集于此而得名。有文献记载,在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农家渔民取四水之利,依傍会浦(今通波塘)筑屋定居,形成村落,名“会波村”。元代中叶已形成小镇雏型,称“泗泾里”,清顺治年间,人口日增,集市繁荣,逐渐形成巷镇街坊布局。四泾汇合处,大小河道纵横密布,水面开阔,是富饶的鱼米之乡,泗泾塘横贯全镇,上溯江浙,下达浦江,航运发达,是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曾孕育了元代大儒陶宗仪、民国时期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报界巨擘史量才等名人的泗泾古镇,在历史曾经有着“百业辐辏,户口繁盛,街巷纵横,桥梁相望”的盛况。泗泾镇原有古塔一座,称东田寺塔,是古东田寺之佛塔。大约修筑于宋真宗咸平(998年)到祥符(1008年)年间,此后毁于战火。

2001年,松江区政府对泗泾老镇区进行改造,投入资金2590万元。拆除旧房29143平方米,新建商住房15200平方米,并兴建泗泾塔园(包括安方塔、牌楼和下塘街等)。安方塔按古制修建,外形呈八面七层,塔通高 35.18米,对角长12.45米,边长5.42米。塔体的主要材料为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楼梯以及门窗为木质,在塔顶第七层供奉着释迦尼佛像,目前免费开放。

松江区

辰山塔

辰山塔落成于2010年,建造在辰山植物园内的辰山山顶。辰山为辰山植物园内保留原状的原生植物保育区。山上林木葱郁,花草繁茂。每个季节都有不一样的景色。原生植物品种较多,属于辰山植物园中的原生态森林,所有的树木花草不经修饰而保留着最原始状态,是辰山植物园内最具特色的一个景点。辰山塔共有五层,总建筑面积为270.7平方米,建筑总高度25.30米,主要功能为消防水塔。建筑外形为仿苏州虎丘塔的六边形宝塔状仿古建筑。外立面为青砖饰面,每层檐口设砖细斗拱和飞檐;屋面采用黑色筒瓦铺贴,在屋面尖顶处设置一只砖细宝顶。整个立面造形古朴,线条丰富。它不仅是一个消防水塔,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是辰山植物园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青浦区

青龙塔

历史上的青龙古镇位于吴淞江南岸青龙江畔,《吴郡图经续记》谓:“昔孙权造青龙战舰置之此地,因以名之。”唐时设戌置镇,北宋时已成大镇,海舶辐辏,来自东北、山东、闽广以及新罗(朝鲜)、日本、南洋等地之货物,在此集散,为一贸易港口。南宋初设监镇时,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贸易繁盛,人称“小杭州”。南宋末,青龙江淤塞,青龙镇失去扼江控海之优势,元末,遭战火破坏,明中叶更被倭寇焚掠,昔日繁华之区,荡然无存。仅存之青龙塔是为古镇的见证。

该塔位于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部西南侧,是唐代报德寺建筑群一部分,始建于唐长庆年间(821—854年),宋、元、明多次修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赐名吉云禅寺塔,俗称青龙塔。为砖木结构,塔身砖砌,平面八角形,直径6.6米,开四门,逐层转换。共有七层,原高41.5米,因台风吹倒青龙塔塔刹,现残高29.9米。每层置腰檐,砖砌斗拱,出挑木构件平座栏杆。内壁平面方形,逐层内收并旋转45°。青龙塔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青龙镇留存不多的历史建筑,也是当时海船驶向青龙港的航行标志,1962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建筑纠偏专家曹时中主持青龙塔倾斜纠偏工程,对倾斜的塔身进行纠偏加固。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青龙镇遗址的组成部分。

青龙塔旧影,拍摄年代不详

青浦区

泖塔

位于青浦区沈巷泖河中张家圩村(太阳岛),距青浦城区13公里,始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年)。塔以泖为名,源于泖湖。古代泖湖广袤,分为上、中、下三片,故称三泖,有圆泖、大泖、长泖之称。唐宋时泥沙沉积淤塞,今仅存黄浦上游的一条河道。唐乾符年间,有老僧如海在湖中小洲上垒石筑基,建塔五层,方形、砖木结构。塔每层两面有壸门,另两门则隐出,各层方向相互转换。壸门过道上有砖砌叠涩藻井。塔身夜间悬灯,作为航标,又凿井筑亭,煮茶供客。初名澄照塔院。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泖湖之滨建福田寺,塔属寺。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修塔院。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大雄宝殿,又有信士林茂修塔。万历年间(1573—1619年)陆续添建藏经阁、放生台、伽蓝殿、潮音阁等,成为具有规模的佛寺。

民国7年(1918年)寺尚在,塔身仍完整,飞檐四翘,后因年久失修,砖身虽固,腰檐破残,平座木结构大部分残落,栏干均失。平座下有菱角牙子之迭涩三道。塔刹部分仅存仰盘相轮。自宋以后,历代名人文士为寺题额,有赵佶题“云山堂”、朱熹题“江山一览”、赵孟頫题“方丈”、董其昌题“小金山”、李待问题“浸月藏烟”。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有诗:“昔年如海有遗迹,五级浮屠耸碧空。三泖风烟浮槛外,九峰积翠落窗中。夜课灯影疑春浪,秋净铃音报晚风。老我白头来未得,几回飞梦绕吴东”。

1962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1月泖塔开始修缮,泖塔屹立水中,又多楼台,遂成胜景。1997年,泖塔经修复得以恢复原貌,塔高29米,为砖木方塔,整体建筑具有唐代风格。该塔共分五层,每层有相对的两面开壸门,另两面为假门,相邻两层的门方向转换。1998年,泖塔被国际航标协会理事会批准为100座世界历史文物灯塔之一。

青浦区

万寿塔

位于青浦城区南门外,俗称南门塔。为方形,七级四面,砖木结构,塔基每边边长4.35米,高24.53米。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三十九年重修,塔为方形。七级四面,砖木结构。汪德馨《塔院记》载,其士大夫与里之父老子弟输金钱,仿浮图象教,岿然建瓴级于南门之外,丹黄璀璨,上耸云霄。工竣,而奉以嘉名,谓之万寿……邑之人望云稽首,感百年休养保聚之泽,数万岁歌呼颂祷之声,而藉是以仰报国恩,非徒辉耀文明如雁塔故事,为俊髦題名之地而已。”从中可看出,万寿塔系清乾隆初期文久绅士为歌颂朝廷太平盛世而集资兴建,与佛教似无关联。塔成之后,附近又建殿、堂等,占地30多亩,称万寿塔院。院有三殿,气势雄伟。又据《明斋小识》载,“南郊浮屠成于乾隆五年,盖缘南城去水太急,故建于巽方以镇之。至三十九年,为徐佰方(徐恕)独资修理,金碧之光,灿烂天表……后遭兵灾,塔院毁,仅存孤塔。塔西北环水,东南临田,孤标特逸,矗立南门,风铃翘角,斜阳倒影,风景极佳。若登塔远眺,九峰三泖尽收眼底。”

1956年,万寿塔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3月公布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在塔基建河修筑石驳岸,四周建龙背花窗围墙。1993年又对塔身予以维修加固。2009年再次大规模整修,2014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万寿塔经过修缮,苍劲、古朴,巍巍而立。

青浦区

庄严寺万佛阁

位于练塘镇东厍村。位于青浦区、松江区、金山区三个区交界处,距枫泾古镇7公里,南面的沪杭高速公路和北面的沪青平高速公路可直达苏浙两省。庄严寺是一座恢复中的古庙,原名濮阳王庙。该寺据历史记载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相传其后殿神座下即濮阳王墓。寺旁有史前遗址(金山坟)曾出土史前文物,现为市文物保护遗址。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东河村人张廷辉出资修前后二殿,毕大椿书“德尊三畏额”。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张廷辉将历年积蓄用于重修濮阳王庙,当时有大雄宝殿、观音殿、三官殿等房屋数百间。此后几经战乱,寺院基本损毁,仅存银杏古树两株,树高25米,胸围5米,其特点是树冠相连,远看为一株,近观方知两株,人称兄弟树(现为市一级名木古树保护对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将寺院全部拆除。由于寺院历史悠久,信众仍旧年复一年的在古树下烧香礼拜。

1997年11月28日,经青浦区政府同意修复濮阳王庙,并更名为“庄严寺”,寓意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邀请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题写寺名——庄严寺,并批准对外开放。此后寺庙再次扩建,总占地面积达26亩,建筑物占地面积4424.55平方米,建筑面积6240.52平方米。其中大雄宝殿面积为609平米,东厢房面积731平米,附属用房300多平米。庄严寺山门东侧有五层塔式建筑一座,称为万佛阁,2017年建成,高20余米。

青浦区

大观园青云塔

上海大观园,亦称青浦大观园,位于青商公路701号,是根据清代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描写设计而成的大型仿古园林建筑群,1979年秋动土起造,1980年局部开放,1988年建成开放。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上海五星级公园,位于淀山湖西侧,距离上海市区65公里,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原称淀山湖风景游览区,1991年改称上海大观园,占地面积约1500亩。园内北侧建有一座七层楼阁式宝塔,名为青云塔,造型秀丽,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高42.5米,顶部2层为水塔,下部5层为观光层,是淀山湖畔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奉贤区

东海观音寺佛塔

东海观音寺位于奉贤海湾旅游区西侧金汇塘路999号,相传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约700年历史。起先为杭州湾渔民募资自建庙宇,题庙名为“小普陀庙”,成为一方香火鼎盛的梵宇丛林。2000年移址重建后更名“东海观音寺”。2006年前后再次在原有的基础上正在进行新的设计,规划包括宝塔、圆通宝殿、天王殿、文殊殿、普贤殿、地藏殿、药师殿等建筑。2012年5月19日,东海观音寺举行观音宝塔落成开光暨东海观音寺筹建六周年庆典法会。宝塔为九层,高67米,塔内奉有9999尊观音像,宝塔地下室1200平方米。

奉贤区

保境禅寺万佛塔

位于奉贤区钱桥镇南张村,奉柘公路3398号。相传创建于明代,系当地百姓为防倭寇入侵、期望县境平安而建。清光绪年间,其旁又建牛郎庙,庙门上曾悬有“保障东南”匾额一块。1995年春,保境寺获准重建,1996年11月对外开放。寺院西南隅为五层高41米的万佛塔,建筑面积近700平方米,据说登塔远眺,可遥望佛教圣地普陀山。

奉贤区

洪福寺药师宝塔

洪福寺位于洪庙镇唐城街东,事实上,洪庙这个地名也是因寺而来。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耗资无数,不得已下旨蠲免江南三年粮赋,百姓称 “洪福齐天”,故建庙宇命名洪福寺。清咸丰十一年 (1861年)毁于战火,后由当地人李麟仁发起募捐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5年9月,经县政府批准,洪福寺易地重建,占地2.13公顷,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石桥、大雄宝殿、藏经楼、宝塔等。山门为四柱三檐歇山式结构,上“洪福寺”三字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洪福寺宝塔位于藏经楼东侧,又称药师宝塔,七层八面,高48米 2017年落成。

崇明区

镇海塔

位于崇明城桥镇东金鏊山公园内,在寿安寺后。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塔高3丈余,系砖木结构,共三级。塔壁镌刻“宝藏兴焉”及“镇海塔”字样。登塔可望东海。

金鳌山,始建于宋代。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筑手寿安寺后,经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维修增建,颇具规模,形成“整山8景”。1917年改名为“鳌山公园”,为崇明游览胜地。1981年5月,崇明县政府公布金鳌山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由市、县投资,开始了金鳌山的恢复工程。几年后,已修复重建了部分古建筑,整治了山地,修筑了道路,进行了绿化。1989年,县财政拔给金鳌山专项修建经费7万元,上半年完成了“镇海塔”塔基邦石和石栏平台,下半年完成 “湖心亭”石栏地坪和“范公堤”上“得月桥”的重建工程。

结尾的话:

从严格意义上讲,鹤鸣楼、万佛阁等更接近于“楼”,而非“塔”,类似建筑还有奉贤海湾度假区的龙腾阁等,欢迎讨论。此外青浦人文纪念公园、松江广富林公园内也有新建的塔类建筑,读者朋友知道上海哪里还有宝塔或者类似的建筑?欢迎留言补充。

内容参考

《上海通志》《上海宗教志》

《上海名建筑志》《上海地名志》

《上海文物博物馆志》

《上海建筑施工志》等以及各区县志

相关年份《上海年鉴》和各区年鉴

图片由作者授权,特此鸣谢

“申知沪志”小组 诚意奉献

原标题:《城市探索 | 上海的宝塔》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