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汉口近百岁名楼第二次“搬家”:10天将移动31.8米

2021-10-08 11: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为推进我市青岛路片历史风貌区保护,位于保护区内的近百岁老文物建筑——贺衡夫怡庐主楼于今年1月,向中山大道方向进行了7天约10米的第一次平移。详见>>>

就在10月5日

时隔9个月后

贺衡夫怡庐主楼平移保护工程

转向胜利街方向

正式启动第二次平移

预计将用10天左右的时间

完成31.8米的整体平移

截至10月6日

主楼已平移出了1.8米的距离

贺衡夫怡庐主楼平移现场。武汉华发长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供图

汉口历史风貌区是武汉城市文化根脉所在,涉及历史建筑多,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贺衡夫怡庐主楼位于该区域内。贺衡夫怡庐主楼的平移,由武汉华发长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主导,是华发在青岛路片区参与的历史建筑保护项目之一。

帮2500吨重的老楼“搬家”

10月6日早上10点,记者再次来到平移工程现场,此时的贺衡夫怡庐主楼已平移了1.8米的距离。记者看到,现场的工程人员正忙着重新对千斤顶与顶铁的位置进行调整。

贺衡夫怡庐主楼的房屋主体上部结构,用钢管脚手架与模板木方捆扎成一个整体。在主楼下方,是用于平移的10条钢筋混凝土轨道,轨道已铺设了32米长,每条轨道的末端都连接着一台约100吨的液压千斤顶,推动着主楼的平移。

2500吨重的房屋,通过10台100吨重的液压千斤顶,将自身重量转移到托盘梁上。10台千斤顶以每分钟20毫米的速度同步推动房屋的托盘梁,每移动约500毫米进行一次托换,顶着房子往胜利街方向移动。

“每次用25分钟移完500毫米为一个行程,之后约需1个小时进行设备的重新调试,包括千斤顶与顶铁的位置对准、用垫块调整高度等。”正在往顶铁中间加入不锈钢垫块的工程人员介绍。

孙新宇正在给每次平移的位置做标记。记者冷靖华 摄

工程师孙新宇正在主楼平移下方的水泥轨道上,用红色记号笔在每次移动后的位置做标记,从标记上可以清晰看到移动的时间和距离,“慢的时候,一分钟移动1厘米,最快的时候也碰到过一分钟移动10厘米的情况。”

为何整体平移要分两步走

业内专家指出,对历史建筑而言,平移的审慎程度远大于一般的修缮保护。

华发为何选择平移,而不是在原址上进行修缮保护呢?

华发贺衡夫怡庐平移现场项目负责人介绍,贺衡夫怡庐主楼建筑所处的位置,在武汉长江隧道影响线范围内,再加上建筑自身刚度调节能力不强,其沉降将伴随地表沉降有增大的趋势。从建筑长久安全的角度考虑,整体平移有利于保障历史建筑本体长久安全稳固;同时,主楼整体平移后,更有利于改善其与周边既有历史建筑防火间距不够的问题,提升历史建筑消防安全性能。“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才对这个建筑全面加固后整体平移。”

为何不能一次移到位,需要先后分两次进行平移?

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贺衡夫怡庐主楼平移的选址,经过专家的多轮审批以及多维度的综合考量,才最终确定,并决定平移工程分两次进行。

如果第一次就平移到经过专家审批规划后的最佳位置,主楼的位置就会和下面的地下建筑施工位置发生重叠,不利于贺衡夫怡庐主楼的安全。

所以,第一次先对楼体进行全面加固,沿建筑轴心向中山大道方向平移约10米,在离地下建筑施工位置更安全的距离后,再在原址上开挖一层约5米的地下室作为车库,缓解历史风貌区内停车难问题。等地下施工完成后,再进行第二次平移工程,将主楼向胜利街方向移动31.8米,移回专家规划的最佳位置处,以实现对建筑的整体搬迁。

贺衡夫怡庐平移施工现场资料图片。

贺衡夫怡庐的前世今生>>>

贺衡夫怡庐又名竹庄,是近代爱国实业家、汉口市总商会会长贺衡夫为寓意兄弟和睦,于20世纪30年代建成。整栋建筑采用深灰砖砌筑,沿东西方向中线呈对称布置,方正大气,无论是结构、装潢造型还是工程质量,在当时的汉口都堪称一流。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又遭遇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水灾害。作为汉口红十字会会长,贺衡夫义不容辞地参与到了救援中来,将自己居住的怡庐提供给数万灾民居住。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响应国家号召,毅然从香港返汉,投入新中国建设,为武汉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记者:冷靖华 视频制作:吴天琦 审看:郑慧 动图统筹:陈昌 制作:张莉

来源 | 长江日报-长江网

原标题:《汉口近百岁名楼第二次“搬家”:10天移动31.8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