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1927到2019,贝聿铭如何将现代主义建筑做到极致

2021-10-08 16: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9月25日,令人期盼已久的苏州博物馆西馆终于揭开面纱,呈现在我们面前。

 

苏州博物馆西馆(图源: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西馆由德国GMP建筑事务所设计。

尽管这是一座现代主义的博物馆,但在其中有不少向2006年开放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者贝聿铭先生致敬的元素。

 

苏州博物馆西馆(图源:苏州博物馆)

走近苏州博物馆西馆,就像走进了一座诗情画意的园林式迷宫,从本馆移植而来的紫藤花,以及展厅里的八角亭,还有既是展品又作隔断的假山石,都是贝聿铭生前的最爱。

 

苏州博物馆西馆(图源: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曾在写给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的信中,表达过对苏州博物馆的愿望——协调、创新和发展、因地制宜。

如今在新建苏州博物馆西馆,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贝聿铭精神的延续。

 

(图源:telegraph)

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主义泰斗”“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

贝聿铭的建筑生涯,可以从1927年,10岁的贝聿铭来到上海算起。

贝聿铭在上海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也看到了不少刚刚在上海建起的现代主义建筑。

上海国际饭店是贝聿铭最喜欢的建筑,这座1934年竣工的饭店,是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的作品,外形模仿美国早期摩天大楼形式,立面强调垂直线条,层层收进直达顶端,外部轮廓高耸且稳定,号称“远东第一高楼”。

从此,对建筑的好奇与喜爱变成一道光,照进了贝聿铭的心里,一颗种子悄悄发芽。

 

上海国际饭店(图源:上海档案信息网)

为了心中的理想,1935年,17岁的贝聿铭远渡重洋、赴美求学。

从1927年梦想萌芽,到2019年生命走到尽头,贝聿铭用一生近百年的时间,将现代主义建筑做到了极致。

现代主义建筑是建筑风格历史上的重大革命,从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工业化、民主化的理想实验和探索开始,经过约一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当今世界主要的视觉景观。

而出生于苏州名门望族的贝聿铭,把以“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为精髓的东方智慧和中和、温润、诗化的独特美学理念融入现代主义建筑,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

01

东方智慧:把冷冰冰的现代主义建筑引向优雅的道路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它注重功能和构造,否定复古和装饰,强调抽象的几何形美学原则,透明、简洁的传达方式,但也难免千篇一律。

 

电影《玩乐时间》对遍布全世界的“方盒子建筑”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图源:豆瓣)

贝聿铭认为,美的创造是建筑师的最高职责,导致现代主义建筑非个性化泛滥的元凶并不是现代主义本身,而是设计者创造力的缺乏,于是他有意识地寻求现代主义建筑中的美,将东西方不同的精神融会贯通,使新现代主义散发出时代的光泽和东方的典雅的气质。

中国台湾的路思义教堂,是贝聿铭接受的第一个独立项目和宗教建筑,也是其创造逐渐成熟的一个范例。贝聿铭没有依赖任何已有的教堂类型,而是创造了一个现代的结构。路思义教堂的基底是一个不规则的六边形,贝聿铭借鉴中国古代寺庙的金瓦和哥特式建筑尖顶,用四块劈椎曲面体组成教堂空间,内部采用悬臂结构支撑,双曲面薄壳营造出了神圣的氛围。

 

路思义教堂(图源:Archdaily)

 

 路思义教堂(图源:Archdaily)

 

 路思义教堂(图源:Archdaily)

使贝聿铭声名远扬的肯尼迪图书馆,被肯尼迪遗孀杰奎琳称赞为“像贝聿铭本人一样,带有诗意”。

建筑由一个低矮的圆柱基座、一个空间框架盒和一栋像灯塔一样俯瞰岬角的十层混凝土塔楼组合而成,贝聿铭将空旷作为纪念馆的精髓,为人们提供寂静、思考和怀念的理想空间。在水天相接之处,建筑如一曲灯光和大理石、色彩和玻璃合奏的交响乐,在美国建筑界引起了轰动。

 

肯尼迪图书馆(图源:Archdaily)

 

 肯尼迪图书馆(图源:Archdaily)

 

 肯尼迪图书馆(图源:Archdaily)

 

香港中银大厦虽是一个商业建筑,建筑的姿态却是纪念碑式的,抛光发亮的表面材料和半反射的玻璃,让建筑有一种失重和消失的效果,建筑外形轻盈高雅,与常见的玻璃方盒子,有着质的差别。

 

 香港中银大厦(图源:Archdaily)

 

 香港中银大厦(图源:Archdaily)

02

工匠精神:建筑设计应该精心雕琢到最后一刻

上帝存在于细部之中。贝聿铭认为,建筑设计应该精心雕琢到最后一刻,过剩的商品很快会被人遗忘,精美的建筑则会因其微小的细部设计而世代相传。贝聿铭建筑的“工匠精神”,体现在设计、建造和维护的全过程,作品的细腻考究,雍容典雅之气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在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建设过程中,贝聿铭不仅每周都会跟建筑商谈论建造的细节,还制作模型,并与工程师事先研究设计中是否存在隐患。贝聿铭还委托了眼力出众的专家,辨别每一块石头的细微差别,然后把它们安置得恰到好处。

建筑的三角形构造,使得柱子、天花板嵌板、瓷砖、楼梯、门框等都是安装在斜面上,因此需要很高的精确度。为了不在混凝土面上留下任何微小的瑕疵,贝聿铭要求工人施工时都要穿拖鞋。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图源:ikuku)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图源:ikuku)

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贝聿铭创造性地使用了外张拉力式幕墙系统,在玻璃上按网格拉钢索加固。悬挂玻璃的三角形钢架,长条形圆弧端头的悬挂钢柱,网状钢索的联结无一不体现出构造的精美、施工的准确,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图源:Archdaily)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图源:Archdaily)

按照贝聿铭的设计,玻璃金字塔应该是用无色玻璃制成,但在当时,无色透明,而且安全系数高、不变色的平面玻璃,在法国是找不到的。

法国工程师跟贝聿铭说,要不换换吧。贝聿铭不同意,他要亲自去找合适的材料。几天之后,贝聿铭找来了一块完全透明的玻璃,它是德国人用在喷气式飞机上的。

 

(图源:意外艺术)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最爱的“小女儿”,自然也付出了不少心血。贝聿铭对施工要求的精细可与苏绣媲美,当时负责施工的人员说:“做贝先生的工程,就像用钢筋水泥在苏州古城的土地上绣花。”

为了清楚地知道建设过程中会碰到哪些问题,贝聿铭提出建一件1:1的样板房,样板房的屋顶、天窗、屋檐下的格栅以及展厅的展柜完全按照设计施工、安装,细致到石料拼缝最大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

 

苏州博物馆(图源:Archdaily)

 

苏州博物馆(图源:Archdaily) 

 

苏州博物馆(图源:Archdaily)

03

文化融合:提高现代主义建筑的文化适应性

贝聿铭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卢森堡、中国、日本、新加坡、卡塔尔等,涵盖了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华文明、商业文明等多元的文明。贝聿铭尊重历史文化,在做每一个项目的时候,他一定会吸取当地的文化,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建筑语言。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是从当地印第安人居所中获取的灵感,贝聿铭说,印第安人崇拜太阳神,期望与之和谐共存,当地的土著建筑,仿佛根植于山石之中。他决定借鉴这种方法,让建筑看似从山体中雕刻而出,与环境和谐共存,建成后的建筑看起来像是一幅以落基山脉为背景的立体派画作。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图源:ikuku)

北京香山饭店,是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时的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的现代化酒店,香山饭店对贝聿铭来说,是探寻中国建筑艺术精髓的旅程。

他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还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寻找灵感,搜集素材。贝聿铭结合了中国园林经典的轴线和收放自如的空间序列,让酒店从中庭辐射出去,客房不对称地分散在四周。飞檐、月门、窗槛、流水、白色抹灰墙面和灰砖线脚等元素在强化了国际化高品质生活形象的同时,又具备了江南生活平静安宁的气息。

 

香山饭店(图源:ikuku)

 

晚年,已过90高龄的贝聿铭为了设计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在中东考察数月,并花了半年时间研究伊斯兰文化,几乎不可能再有第二位建筑师,能为了一个作品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

贝聿铭最终的设计保留了伊斯兰建筑中用到极致的几何元素,让建筑、沙漠之光产生联系,人们说,在远处,仿佛看见了一位戴着面纱、身着长袍的神秘女人。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图源:ikuku)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图源:ikuku)

结语

贝聿铭说:“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一直以来,他的内心仿佛始终有一个笃定的核,不管外界的风潮、舆论如何变化,在建筑设计上他始终坚持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

贝聿铭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实践来说,他推动了现代主义向着雅致化和多元的文化适应性发展,并在更深的层次上唤起对建筑内在法则和秩序的回归。

虽然贝聿铭离开了我们,但是这位大师的传奇事迹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想要多了解一些贝聿铭的建筑成就,给你推荐一本“贝聿铭完全研究手册”——《贝聿铭建筑探索》。

 

这本书记载了很多珍贵的史实资料,串联起来就是一部贝聿铭的建筑生涯史,收录了贝聿铭不少建筑作品,记录他超越时代的建筑思想。

书中每一章都探讨了一个主题,是对一代建筑大师职业生涯、人格特质、建筑空间、混凝土构筑、现代玻璃构筑、现代主义风格的全方位解析。收录了200余幅珍贵照片,很多都是初次发表的馆藏资料。

作者还提到了许多贝老的趣闻轶事,如贝聿铭与格罗皮乌斯主持的建筑是合作社之间的故事,贝聿铭同马歇尔·布劳耶泛舟游玩时的感慨,贝聿铭与王大闳、黄耀群和陈从周等人的关系,以及有关东海大学路思义纪念教堂设计者的争论……

《贝聿铭建筑探索》有多位研究贝聿铭的权威级业内专家组成的豪华作者阵容,文笔细腻、评述深刻、史料详实、内容丰厚,指引我们清楚地看到贝聿铭不同时期的风格以及日趋成熟的设计水平。

书中还对全球重要的贝聿铭相关出版物进行了全面整理和评述,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贝聿铭提供指南。

无论我们的个人志趣、所学专业是什么,多了解一些大师的作品,多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都会使我们受益终生。

参考资料:

《贝聿铭建筑探索》(黄健敏等 编著,出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贝聿铭建筑十讲》(黄健敏 著,出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贝聿铭:传奇百年精英人生 缔造现代建筑经典》(作者:王丹红)

《贝聿铭之后,苏博西馆也要开了,处处可见向他的致敬》(公众号:外滩TheBund)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