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龙虾生蚝贴多少标签才能上你家餐桌

2021-10-11 17: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往日繁忙的海鲜贸易中,我国生产的一吨吨罗非鱼、小龙虾漂洋过海前往欧美市场,而来自澳洲的生蚝鲍鱼也一批批涌入我国的海关。哎,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常年活跃在进出口贸易线上的水产品,它们身上往往都贴了不少奇奇怪怪的标签:

各国海鲜生态标签
图源:Hakai Magazine

这些生态标签意味着打上标签的都是所谓的“可持续水产品”。可持续水产品被普遍定义为,以物种种群的长期健康和海洋生态福祉以及依赖渔业为生的社区利益为先而捕捞或养殖的水产品。

突如其来的疫情歪打正着地让曾经习惯吃鲜活鱼虾的我国消费者(厨房里的婆婆)逐渐习惯了在线下单、楼下取件、轻松烹饪冷冻水产品的新生活方式哦!而这里面也包含不少带有标签、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进口海鲜......

眼尖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些年,某东、某马等电商平台也相继推出了很多带有"可持续海鲜认证"的产品,不论是走亲民路线的酸菜鱼,还是高大上的银鳕鱼,也纷纷向中国的消费者引入生态标签的概念。

不过,你可知道,这些带标签的鱼虾蟹贝,在全球的海鲜生产和贸易流通中到底占多大的比例吗?它们从哪里来?背后有什么特殊寓意?

当年为了方便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而发明的生态标签,三十年后,如图所示,截止2017年全球有465种生态标签,似乎让消费者更"选择困难"了。
图源:Ecolabel Index,作者:Mark Garrison

可持续水产品被认为是地球上最环保的蛋白质来源。但是,要真正确定一个水产品是否可持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图源: https://certificationandratings.org/

来自"认证与标签合作网络"的最新研究报告(如上图)显示,截止2016年,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的全球水产品数据,其中只有6.64%(约1340万吨,图中天蓝色部分)的水产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认证,这里主要统计的是MSC、ASC、Fair Trade(公平贸易)三大认证体系;有18.36%的水产品被评级为绿色(即被各种国际NGO依据文件资料评价为"可持续发展",但缺乏实地验证),合计约占全球1/4的产量可被视为表现优异的水产品。此外,有3.3%的水产品是正处于捕捞或养殖供应链改进项目(即FIP或AIP)中,正朝着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另有8.64%被评级为黄色红色,即情况比较糟糕或有较高的风险。最重要的是,依然有接近三分之二(63%)的水产品(即图中深浅不一的各种灰黑色部分)是没有或无法被评估的,我们对其知之甚少。

图源: https://certificationandratings.org/

刚才说的是全球水产品的情况,而现在上面这幅图展现的是野生(海捕)产品的情况,下图则是养殖产品(包括淡水和海水)的情况。无论捕捞还是养殖,无法被认证或评估的水产品均占大多数。        

图源: https://certificationandratings.org/

有意思的是,我们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生产出来的"可持续水产品"(例如:海南冻罗非鱼片)持证畅销欧美,在国内市场却无人识货,而同样被誉为可持续渔业管理典范的缅因龙虾的价值似乎还得靠中国、印度等地的新兴消费阶层吃出来。

中国成了美国龙虾最大进口国,每年增速势头强劲
数据: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图源:Quartz,作者:Gwynn Guilford

而当全球遭遇新冠疫情,海产贸易面临前所未有的降速,这些带有生态标签的水产品就如本文开头那一幕,面临滞销,生态标签的市场价值也难以及时变现。 

那么,换个角度想一下,我们如何让生态标签更好地服务本土消费与生产?

从下图展示的认证水产品的全球分布来看,你会发现,为全球水产品贸易和消费贡献了主要力量的亚洲地区,在生态标签产品上的比例与其在全球水产行业的地位是不匹配的。 为何会这样呢?

这和生态标签背后的方法论和技术体系起源于工业化生产模式和欧美社会文化环境有关,也跟其在中小规模生产为主、传统经济社会下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水土不服”有关。 

生态标签如何助力我国水产行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还需要更多的数据和标准化工作,需要上下游共同推进。您有什么建议,也欢迎投喂给小编~

还想看更多这样的数据,请移步:
https://certificationandratings.org/sustainable-seafood-data-tool/seafood-data-tool/

转载声明:本文由智渔原创,图片均已注明来源,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排版:黄晓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