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断片|“Gaga”舞蹈哲学:肢体展现万物灵光,人人皆可舞

Tintin
2016-06-16 09:49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我每天都跳舞,也希望人人都能如此”。 ——欧汉·纳哈林

在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影片中,讲述现代舞名家欧汉·纳哈林(Ohad Naharin)故事的《嘎嘎先生》(《Mr. Gaga》,或译《舞痴先生》)或是其中最具诗意的一部。大量现代舞演出的场景成为影片的亮点——舞者的肢体如同舞蹈画作中的线条、笔触与色彩,从人出发,以舞终结。

1999年的«Minus 16»,该作品融合了恰恰、曼波和以色列传统民乐。

片中的“Gaga”一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流行女歌手“Lady Gaga”,但其实是源于主人公纳哈林创造的一个概念,是一种独特动作语言,也是纳哈林多年总结的舞蹈哲学:Gaga着重探索感官与动作的关联,希望舞者能感受聆听自己的身体,感受其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信息以及情绪。纳哈林作为以色列巴希瓦(Batsheva)现代舞团艺术总监,是全球最杰出的现代舞编舞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着想象力与张力,舞者可以低吟浅唱,也可尖叫控诉;有时在跑步机跑步,有时又会从舞台中央的布景墙上坠落。冲突美学是巴希瓦舞团的特点之一,奔跑、移动,空间的转换与感官的调动,在看似重复的节奏中,孕育着“爆炸”的决定性瞬间。

身着红袍的纳哈林(右)在表演现场。纳哈林对于舞者的定义突破了众人的刻板印象,舞者不仅仅跳舞,还会在表演时演奏、歌唱,或是吟唱一些无歌词的旋律。

这并不是以色列本土的导演托默·贺曼(Tomer Heymann)与纳哈林的首次合作,与之前把舞蹈作品为核心的项目不同,《嘎嘎先生》以纳哈林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结合了家庭录像、访谈、舞台作品、排练场景等多重元素,还原了艺术家的充满张力的人生。

1952年纳哈林出生于以色列,童年时期成长于“基布兹”(kibbutz),即以色列的一种类似于人民公社的集体农场,有很多家庭共同生活、工作。透过家庭录像,可以看见一个好动而天赋秉异的小少年,起舞是他的天性。成人后的纳哈林表示,基布兹曾是他的天堂,只是五岁半就随着父母搬离了农场。22岁退伍后,纳哈林才在母亲的鼓励下在巴西瓦舞团正式接受训练,这对于讲究童子功的舞蹈行业而言,实在是“太晚了”。但是纳哈林却庆幸自己没有过早地被舞蹈教育的窠臼所束缚,他以大自然为灵感,尽情用肢体展现万物的灵光。

很快,他受到了“现代舞之母”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等人的赏识,远赴纽约进入葛兰姆舞校、美国芭蕾舞学校(School of American Ballet)和茱莉亚艺术学院等学习。他的舞蹈老师回忆起年轻时的纳哈林说,他一双蓝绿色的眼睛特别令人印象深刻,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面的柴郡猫。老师认为纳哈林有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颇具阴性气质却又充满攻击性,极富情绪感染力却又不失克制。在纽约期间,他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开始从一个纯粹的舞者转向了编舞,并在这里遇见了自己的伴侣,美籍日裔舞蹈演员梶原真理(Mari Kajiwara)。1984年,他与妻子共同创立了欧汉·纳哈林舞团。

出于对故土的眷恋,1990年纳哈林回到以色列,接管了巴希瓦舞团,并逐渐把舞台重新带回世界一流舞团的位置。影片开场时,坐在一旁的纳哈林正在指导舞者如何展现身体的变化,从轻微的抖动变为剧烈的颤栗,再倏忽倒下。舞者前几次动作他并不满意,摔倒的瞬间尚存自我保护的本能,因而并不自然。他希望舞者投入而放松,好似灵魂瞬间抽离。

然而,作为他灵魂伴侣的梶原却在50岁时因癌症病逝,纳哈林的画外音响起,“当我们想要一个孩子的时候,一切都太晚了”。

纳哈林的先锋作品也曾引发过一些争议。《细胞分裂》(Anaphase)是他为以色列艺术节创作的大型群舞,他借由分裂比喻万千事物的分离与相依。1998年3月,《细胞分裂》为庆祝以色列建国五十周年于美国肯尼迪中心上演,舞者开场时身着有如股票经纪人的黑色西服,并随着演出进行而逐渐脱下象征着束缚的衣物,最终保留贴身的背心短裤等内衣。当相同的节目要在以色列国庆典礼中表演时,保守势力认为这是伤风败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将纳哈林请进办公室,要求他让舞者们穿上长袖长裤。纳哈林为维护公司利益接受了这一要求,同时递交了辞呈,巴希瓦舞团的舞者也力挺拒演。于是,舞者缺席一事引发了大规模对宗教审查的抗议示威,纳哈林甚至成为一些人眼中的英雄。风波平息之后,艺术和政治之间不可避免的交叉告一段落,纳哈林与舞团投入了新的艺术创作之中。

多年的舞蹈练习让纳哈林患上了职业病,背部的伤病损伤了他的神经,他由此开始反思舞蹈与自己身体的关系,“Gaga”动作语言由此而来。Gaga舞蹈技巧与芭蕾舞练习存在很大差异,舞者们不需要镜子,也不追求动作的绝对整齐划一,而是顺从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从精神到肢体,感受如何律动与怎样律动。

2005年,纯舞蹈作品《三》(Shalosh)是舞团改以Gaga技巧为训练方式后的首部作品,去除了繁复的舞台布景,舞者身着朴素的服饰,纯粹展现舞者更为细腻的肢体表达。除了针对专业舞蹈演员的训练,Gaga也开始面向普通人,主要练习身体的延展、手掌与脚掌运动,驱动身体使得体内不同部位连贯流动。知名演员娜塔莉·波特曼也在片中出现,分享了她参与Gaga课程的体验。此外,Gaga训练已经发展为一项公益,一些因患病而无法行走的孩子也被邀请进练功房,专业舞者带着他们起舞,这或许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纳哈林“人人皆可起舞”的理想。

片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成名后的纳哈林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有一个孱弱而内向的双胞胎弟弟,唯有奶奶能通过跳舞的方式与让弟弟打开心扉;后来奶奶在他们五岁的时候因车祸去世,他就想代替奶奶跳舞,来唤起弟弟的注意。然而若干年后,纳哈林却又亲口承认这个听上去有些悲切的故事实际上是他临时编造的,他认为编一个故事更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对舞蹈的那种说不清缘由的热爱,反而显得不真切。

用一个不太精准的比喻,如果古典芭蕾舞追求的是工笔画般的精致秀美,那么嘎嘎先生所追求的,大概就是与造化共舞的写意。

注:本文部分内容与专有名词翻译,参考了《PAR表演艺术》杂志第214期的相关文章。

片名:MR. Gaga《嘎嘎先生/舞痴先生》

导演:Tomer Heymann

制片国家/地区:瑞典 / 以色列

语言:英语、希伯来语等

上映日期:2015年10月29日(以色列) / 2016年6月12日(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片长:100分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